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苟出一個盛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三十一章 分封倭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三十一章 分封倭土

政事堂、樞密院所議之事,李曄全都令人傳達給李禕。

作為後世人,李曄有非常多天馬行空的構思,但構思要實施,就需要有才幹的人。

張承業和韓偓正是這樣的角色。

現在又多了李禕。

新羅之戰,在李曄沒想好如何處置新羅王氏貴族時,李禕已經奇謀解決了一切,斷了新羅的根。

這幾年,內地都時常有匪亂,熊津道卻安安靜靜,沒有絲毫動靜,在長安派過去的文官武將宣教使之後,逐漸適應了新的身份,沒人再記得從前骨品制的貴族們,以唐人身份自豪。

大部分熊津道土著只是歸民,但並不妨礙他們新生活的嚮往。

特別的是一些獲得唐人身份的人,回到家鄉,直接成了老爺,萬眾矚目。

若是識字,最次也能混個衙吏噹噹,還能參加科舉,或者去尚學求學。

不怕難度大,就怕沒希望。

相對於種姓制度的骨品制,大唐制度無疑是進步的,也順應時代。

給了所有人希望。

因此也得到了平民的擁戴。

殘存的豪強們沒有了興風作浪的土壤。

如同當年的河隴一樣,熊津道、廣南道、雲南道、漠北道、遼西道等偏遠地區,對歸化策的擁護遠遠超過了內地。

其實這個時代,很多人連當人的資格都沒有。

不是農奴就是牧奴、軍奴,為貴族老爺們出生入死。

來到這個世界,橫向一對比,才知道大唐制度全方位的優越性。

任何一個國家到了大唐這個地步,能維持穩定就不錯了。

更別說發奮圖強,擊潰外敵。

統治是有成本的,也需要極高的智慧。

曾經盛極一時與大唐在河中角力的黑衣大食,強盛期只有區區八十年,就逐漸走向了沒落,採用類似周天子的分封制,在其後的百餘年裡,薩曼王朝、綠衣大食、白益王朝、塞爾柱相繼崛起。

而這些國家,也如流星一般乍起乍滅,能維持百年國祚的就算不錯了。

很多地區連國家都沒有建立,保持原始的部落制。

“太子殿下上午掃墓,下午習武,晚上讀書,亥時三刻讀書,沒有接見外人,只與太子右衛率任圜見面,太子妃偶爾帶小殿下探望。”薛廣衡事無巨細的稟報。

太子妃謝氏,漢中小戶人家,早在天覆三年便與李禕成婚,一年後生一子——李澈。

倒也不是李曄可以監視李禕。

而是為了讓李禕暫時遠離長安是非,散散心,清理一下鬱積的負面情緒。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處局外,才能更清楚的看清事態的變化。

讓他在忠魂寺掃墓,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

這幾個月李曄也沒冷落他,國中大事,一概都傳達給他,聽取他的意見。

父子二人書面上的聯絡一直皆沒斷過。

“封趙季良為太子洗馬、張格為太子賓客,協同太子掃墓。”

趙季良曹州人,歷史上曾仕後梁,後轉投李存勖,官至太僕卿,後被孟知祥扣留,為其謀主,助其兼併東川,成就後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張格為前宰相張浚之子,歷史上被王建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用為託孤之臣。

兩人都是今年的科舉前三甲,胸中頗有見地。

是李曄精心挑選的人才,留在李禕打造班底。

拆開李禕的私信,洋洋散散四五張紙,李曄耐著性子才看完。

主要是對倭國態勢的看法。

認為大唐不可在倭國投入過多的精力,滅其國易,滅其種難。

只需誅討桀驁藩領即可,再冊封恭順之輩,統轄倭人,為大唐輸送人力至遼北、漠北,興建城池。

還特別強調倭土肥沃,足可養幾百萬之民,不可盡封於王審知,倭人傀儡的存在也可起到制衡的作用。

也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比如遷徙沿海居民,與其混居,百年之後,歸化策生效,其地其民自然歸唐。

李禕不知道後世倭人的惡毒與陰險,受傳統思維的影響,提出最後一條建議,也在情理之中。

但李曄壓根就沒想過要接納倭人。

他只想讓倭土成為勞力的來源地,用他們的屍骨夯實大唐在北疆的統治基礎。

大部分建議都有可取之處,如冊封恭順之輩,就跟李曄想到一起去了。

又提醒不可讓王審知太過強大,都是非常合理的建議。

有了實力,必然會生出野心,如果王審知坐擁關東良田,統御倭人,還會這麼老實聽話?

必然會爭取更大的利益,擠壓大唐在倭的利益。

這是人性,也是利益博弈的必然。

縱然現在不會,下一代下兩代一定會。

所以倭人傀儡政權有存在的必要。

源經基就順理成章的走入李曄眼中。

期待倭人臣服也不現實,只是現在暫時沒有滅倭人種的精力,大唐不可能被倭島限制住,西邊還有更大的利益。

大唐正在厚積的過程當中。

想通這些,冊封源經基的事就是理所當然。

倭國之戰持續一年半,差不多到了收官階段。

天策右軍這把利劍不可長時間暴露在外。

樞密院決議以徐溫的徐州軍換防天策右軍,配合顧全武的水軍,李曄同意了。

徐溫能武能武,鎮守平安京,穩住倭國形勢,是上上之選。

不過現在擺在李曄面前的難題是,劉知俊功勞太大,不好冊封。

直接封郡王,似乎功勳還差了一點,楊師厚都沒封王,劉知俊就更不可能了。

關鍵此時的劉知俊也才五十出頭,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現在封王,若是再立大功,就不好封了。

這個問題也困擾李曄多時。

楊師厚、朱瑾今年都是五十不到,周雲翼更是年紀輕輕,辛四郎不掌兵權倒是無所謂。

只有李承嗣上了年紀,自己也識趣,在長安處於半退休狀態,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偶爾出席樞密院的決議。

李曄忽然明白草根皇帝為什麼要誅殺功臣了。

一方面是不自信,怕後代鬥不過這些刀山火海滾出來的狠人。

一方面是省事,一刀砍了一了百了。

不封賞劉知俊肯定不行,兩萬天策右軍在倭土打出了大唐天威,攝津一戰,滅倭人十餘萬,殺的屍山血海,又重奪平安京,把倭土最富庶的奈良地收入囊中。

封賞太過也不行了,看劉知俊這架勢,仗越打越順手,以後肯定還有大功。

思來想去,只能給他封地了。

最直接的利益才能最打動人心。

殺生王令倭人聞風喪膽,給他在倭土封個地盤,似乎也不過分,畢竟大唐能把九州攥在手裡就不錯了。

李曄盯著地圖,指著平安京之北的越前國道:“改越前國為越前州,賜為左威衛大將軍劉知俊封地,子孫世襲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