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異時空之中國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四章 建國(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四章 建國(下)

劉一飛這麼帶人一走,在場的共和國高官,就只剩下了副總統劉永福和總理王衛國了在接下來一段很長的時間內,這兩個人將實際承擔起建設國家的大任,直到劉一飛把日本鬼子的威脅徹徹底底地消除為止。王衛國當著在場幾千號人的面,宣佈了政府各個部門的人選,以及幾項重要的政策。

除了幾個重要部門的主官職務由劉一飛帶來的人擔任外,其它大部隊職務,基本上是由劉永福提出來的人選擔任。沒辦法啊,劉一飛他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自然無法提出更好的人選了。當然還有一點,劉永福可是在大清朝享有盛譽的人,自然得賣給他一些面子吧。還有,臺灣省分為四市九縣,經濟較好的臺北、臺南、高雄、基隆分別設為市,其餘的設為縣。這其中,四個市的市長全部為商人勢力把持,九個縣的縣長全部為土著居民把持,親清勢力,只佔了九個縣的副縣長一職,這種安排,讓親清勢力的人頗有些不滿。不過,其它兩個勢力都大力支持共和國政府,他們勢單力薄,也掀不起大風浪。

外交部的部長,由劉一飛提名的林文彬擔任,商業部部長,由與一連一排排長同名的趙長春擔任,國防部,司法部,公安部,人民法院等重要部門,基本上是由劉一飛帶來的人擔任的。宗教部,農業部等五六個部門,則由臺灣土著居民擔任。商業部,外貿部等五六個部門,則由商人勢力擔任。親清勢力,表面上得到的職務最多,達到了十幾個,可是,基本上全是副職,擺明了是過渡用的。不過,這些個只會空談的人,也沒辦法派上大用場啊,能夠不給共和國使絆子,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第一條政策,共和國在保證農業展的同時,鼓勵展工商業,特別是鼓勵展近現代工業。為此,國家將在短時間內籌集巨資,動民眾,修建一條把整個臺灣聯絡起來的公路。這不僅是展工商業的需要,也是保家衛國的需要。因此,王衛國還專門命令,公路的等級要求是世界上最高的,所有的橋樑,並且保證能夠透過四五十噸重的車輛。有了這條道路,劉一飛就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把手中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派到任何地方去,而不是單單只靠有限的直升機運力。

第二條政策,共和國提倡西學,實行義務教育制度,將籌集巨資,在省內修建大量各級學府。凡國人皆有受教育之權力,皆可以免費就近入學。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第三條,外交政策方向,共和國希望與各國以平等之地位和平共處,共謀展。共和國不承認列強強迫清政府簽定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並且,有足夠的能力,捍衛中華民族的利益。

第四條,共和國認為,大清政府**無能,對外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事洋人如父;對內殘酷鎮壓人民的反抗,極盡剝削之能事,致使民不聊生,國勢日微。大清政府已經不能再擔擋中華民族的合法代言人,因此,共和國不再承認大清政府的統治,並將傾全國之力,驅逐韃虜,復我中華。

同時,王衛國還向日本國呼籲,要求日本國派出代表,前往共和國商談贖回俘虜事宜,並且尊重中國人民的選擇,承諾不再侵犯中國的利益。如果日本政府一意孤行的話,共和國並不懼怕跟日本政府再打上幾場花蓮戰役。

天降祥瑞的刺激,再加上共和國領導人在建國大典上的強硬講話,使得國人的民族情緒高漲。臺灣南北,終於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共和國副總統劉永福的帶頭下,所有的人,都把腦門後面那根醜陋到了極點的辮子割掉,扔到歷史的垃圾堆裡去。

藉著東風,王衛國向全國人民出呼籲,要求國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加強國家的建設。臺灣本就是個經商氣氛濃厚的富裕省份,有錢人多的是。而且,在此次的建國中,商人階層得到的利益也是相當多的,最起碼,共和國頒布實施的政策,基本上全是對商人有利的政策,所以,商人捐款的熱情也是相當高的。

短短一個月之內,臺灣商人捐獻的款項,就達到了七十萬兩之多,再加上從日本僑民那裡撈到的一百五十萬兩銀子和大量的房產地產,劉一飛的手中,總算有了一些象樣的原始資金,再也不象剛來時的那樣,手頭上一兩銀子也沒有。

有錢就好辦事,這一點,打末來來的哥幾個,心裡再明白不過了。建國才沒有幾天,轟轟烈烈的修路建橋運動就開始了。跟旁人想象中不同的是,劉一飛並沒有立刻著手修建從臺北通往臺南的大路,而是先修建從花蓮通天臺北的高等級公路。沒辦法啊,現在可是非常時期,就算是經濟建設,也得先給軍事準備讓路。而且,臺北到臺南,本來就有幾條多少象點兒樣的公路,在戰時,馬馬虎虎還是可以派上用場的。等局勢稍微緩和一下之後,他只要派些人力,把這些公路加寬加固就可以了。

據劉一飛瞭解,日本鬼子佔據臺灣時期,曾經動用了三十萬日元,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修建了一條從花蓮通往臺北的大路。也就是說,從花蓮修建通往臺北的路,其實並不是很難,所需費用,估計也就十萬兩銀子左右,在現在的情況下,他劉一飛完全承擔得起。而且,現在國民情緒高漲,只要劉一飛一聲令下,幾萬勞工唾手可得,跟日據時期用刺刀硬逼著老百姓去修路,其效率自然是大為不同的了。劉一飛稍微估算了一下,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的話,用不了半年,他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軍車,就可以直接透過公路,趕往臺灣各地了。

歷史,已經在一**五年七月一日這一天,朝著對中國人有利的方向拐了一個彎;中國人,正以嶄新的面貌,開始踏上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