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急切間打不死吳三桂,那乾脆就從其他地方去謀劃。
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最為重要的?毫無疑問會是人口!
別看犍為屬國只有三縣之地,但人口不可不少,足有三百七十萬。
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犍為屬國的面積。
整個犍為屬國的面積大致相當於犍為郡的一半,所以真要劃分,犍為屬國完全可再多出兩縣之地!
就比如現在身處的漢陽縣,那也是名副其實的大縣,比之南廣縣還要大一些。
粗略估計,整個漢陽縣的人口可能已經達到了一百二十萬。
而如此多的人口自然不可能全部遷移,但怎麼說也要遷走五十萬以上。
如果吳三桂的反應慢一些,多遷走十萬八萬也沒問題。
有了這些人口,大武陽區的計劃就可以執行了。
在交通並不便利的古代,將人口分散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即便是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東南地區的人口數量也要遠高於西北地區。
具體懸殊到什麼程度呢?東南國土面積僅佔全國的4%,而人口卻佔全國人口的94%左右,而且這種趨勢還正在加強中。
這裡面固然有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樣也有社會經濟的因素。
舉一個最為簡單的例子,同樣是修建一條道路,一邊的道路可以覆蓋一萬人,而同樣規模的道路在另一邊卻只能覆蓋一千人,如何選擇已經很明顯了,肯定是先修建覆蓋人口多的。
這是最為基本的經濟常識,尤其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修建道路所要耗費的人力財力更為嚴重,不將人口集中,難道要全部修建嗎?
誰能支撐如此大的消耗,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會出現如此多數十萬甚至是百萬級的巨城,還不是因為便於管理,經濟效益高?
所以鹿城也打算效仿,大武陽區並不是要將所有人口全部放到武陽城裡,而且以整個武陽縣作為根基,將大量的人口集中在這裡。
武陽縣地處平原地帶,土地豐沃,再加上又是首府,比之其他的縣城具有天然上的優勢。
根據前期的規劃,武陽縣的人口至少要翻倍,也就是三百萬人!
然後再以武陽縣原有的三座城池為基礎,在周邊大量的建造自然村落甚至是鄉鎮。
輔以瀝青路的修建,如果每個自然村落都能通路,其所能爆發出來的潛能簡直無法想象。
這也將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武陽縣的經濟模式,畢竟一旦人口多了,人均土地也就相應的減少,很多沒有土地的居民就只能去工廠做工,效率也將大幅提高。
鹿城無意去改變執行了數千年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便於統治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什麼不做也不行,這次大武陽區的規劃就是一次實驗,做好了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可以為那些沒有土地的赤貧之人提供一個可以餬口的機會。
可以餬口,就不用擔心他們起來造反,算是統治系統的重要補充。
在以後,整個犍為郡將形成數個階級,最高一等的自然是貴族階級,這一個階級主要包含的就是那些立下戰功的武將、文臣。
而接下來就是擁有大量土地的士紳了,再往下則是那些富農、小農。
至於最底層便是那些沒有土地的赤貧之人,這些人的數量可不小,畢竟耕者有其田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縱觀歷史,沒有哪一個朝代可以做到這一點。
根據戶籍司的統計,整個犍為郡的赤貧人口已經達到了一百二十萬,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左右,這裡面絕大多數都是佃戶,是有正式工作的,真正可以搬到武陽縣的反而極少,三十萬人都是多算了。
缺口可謂極大,現在鹿城已經將絕大多數的工廠都搬到了武陽縣。
包含了家具廠、石料廠、磚窯、鐵礦加工廠、紡織廠、成衣製作工廠、養殖場、魚類加工廠等等,甚至就連官田、棉田、養蠶廠都需要工人。
在鹿城的鼓勵之下,民間創辦工廠的意願極高,而且這裡面絕大多數都是現代人。
在前段時間,甚至還出現了卷煙廠,名字都起好了,就叫做武陽牌。
雖然還沒有出現成品,一些原料、技術還沒有解決,但像是這種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工廠,等到菸草種植完成以後,最多就是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成行。
所以留給鹿城的時間反而不多了,現在政策已經在公告欄上張貼出來,到時候若是配套設施沒有解決好,那可就是打臉了。
這些配套措施包含了道路的鋪設,工人的培訓、“工業用地”的規劃。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工人,畢竟擁有土地的小農是不太可能放棄土地外出“打工”的。
在犍為郡找不到工人的情況底下,鹿城最先想到的就是其他郡縣!
如今各大勢力連年征戰,失去土地的人口可不少,再加上這次吳三桂找事,鹿城不敲詐一筆簡直就對不起自己。
……
另一邊,龐統在將五萬降卒押到南廣縣之後,便領著餘下的軍卒在漢陽縣肆虐,也就是“招收”人口。
而這次“招收”的人口,絕大多數都會被送到武陽縣,然後在集中培訓,打散到各個工廠裡。
由於漢陽縣和南廣縣接壤,這次招收人口還算順利。
短短一天時間便招收了二十萬人,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阻礙,但龐統可不是什麼良善之人,對於那些不同意的,直接是生拉硬拽地拖到了南廣縣。
一切都是以速度優先,吳三桂不可能坐視這種情況發生,出來阻撓是肯定的。
又過了兩日,在龐統將五十萬人口“帶到”了南廣縣之後,吳三桂終於是忍不住了,直接是派出了八萬大軍。
實際上吳三桂也很無奈,軍隊派少了,不夠別人塞牙縫的,但派多了,又害怕其他勢力趁虛而入。
不過眼看對方就要將漢陽縣給掏空了,吳三桂也不可能去當縮頭烏龜,這次也算是孤注一擲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