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命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2章 土地和民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2章 土地和民心

秦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治都於秦邑(今甘肅省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地區),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就是秦國伊始。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秦襄公因率兵救周天子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時間輾轉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大國的基礎。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接著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並且於公元前316年秦並巴國和蜀國。

然後,時間到了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隨即著手吞併東方六國的打算。

而韓國很不幸,成為第一個消失的戰國七雄。

秦王嬴政在消滅韓國後,便命秦將韓騰駐守在南郡,任職南郡郡守。長遠打算自然是為了將來攻打楚國。

秦王嬴政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29年,南郡郡守韓騰來到南郡,為了嚴明法律,他釋出了一紙及其有名的文告給縣、鄉。韓騰又命人釋出文書,申明為吏之道。他的兩篇文告,富有哲理,對為官為吏都有指導意義,因此,他的屬吏帝業謹記心頭,竭誠供奉,甚至有人以這兩文陪葬。比如,近年來在雲夢澤發掘的墓中,便在秦國安陸(今湖北安陸)令名叫喜的人身邊發現了這兩篇文告。後人推測,喜應當是韓騰的屬吏。可見,韓騰的屬吏對韓騰的教誨是如此至死不渝。後來韓騰把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條,法令嚴明,官吏恪盡職守,為秦王嬴政進攻楚國提供了堅實的駐軍基地。韓騰後來任內史,管理京城,責任重大,可見秦王嬴政對其信任。

蒙毅作為秦王嬴政的親信,自然奉命巡查各地。

這一日,蒙毅在南郡郡守韓騰的陪同下,剛剛進入南郡郡城江陵。

前方街道邊,一面窗戶亦悄然開啟,從黑乎乎的窗洞裡,伸出了一樣東西……

蒙毅沒有看錯,是弩機!民間嚴禁私藏的弩機!

蒙毅的心,立刻從歡快的氣氛中被抽離!提到了嗓子眼!

他大聲喊了起來:“刺客”。同時抄起車上的弩,對準了那窗扉!

“小心!”不止是蒙毅,在郡守和郡尉左右護翼的騎士衛士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也發現

了這一幕,他們紛紛出言示警,同時舉起隨身攜帶的盾牌,想要保護郡守郡尉。

整個江陵的歡呼,這一刻彷彿被利箭封喉,霎時間寂寥無聲!

不過南郡郡守韓騰馬上就裝作安然無恙地站起來,高聲呼喊:“承蒙大王庇佑,本官安然無恙!”

當晚,南郡郡守府。

似乎今天的事讓韓騰觸景生情,讓他有很多話想說,便對蒙毅說起了在韓國做吏時的一件往事。

“說起來,今日情形,和當年還有些相似。二十多年前,我剛剛出仕,在韓國做一介鄉小吏。韓地險惡,山嶺頗多,五穀所生,不是麥就是菽豆,民之所食,大抵是豆飯藿羹,日子過得極苦。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巡查里閭時,我治下的農夫說,將藁稈或者割下來的草木放到田裡,讓其自行腐爛,也可以增加土地肥力,讓來年收穫稍增。我頓時大喜過望,立刻將此事用公文稟報縣令,指望透過推行此法,讓百姓多點收成……

然而一年過去了,沒有任何回應,我實在忍不住,便利用宗族中的關係,去郡上詢問,郡守才說事務繁忙,將此事忘了,被我一催,才稟報了新鄭。而後,兩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新鄭依然沒有任何回應,甚至都沒派人來質問我此事孰真孰假,我雖然是韓國宗室子弟,但是只能算旁支遠脈,這點身份也幫不上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直到許多年後,我棄文從武、積累功績,到了新鄭為官,找了個機會一問才知道,原來我遞交的法子,只是被粗略一翻,並未被都城重臣們看重。於是我只能待自己做到假郡守,方能讓各縣百姓實行此法,但此時此刻,已經白白浪費了二十年,發現此法的老農,早就死去了,他的子孫,也沒有得到韓國任何功賞。與此同時,在韓國遊說韓王修渠增加農產而不得的鄭國,卻被韓王送去了秦國。雖知溝渠需要花費無數錢帛人手,但秦王立即同意了鄭國之策,並以上賓之禮待之。鄭國深受感動,開始盡力主持此事。待到疲秦使命暴露之際,他已經忘了自己原本的目的,親自面見秦王,稽首說道‘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你可知當時秦王是如何說的?”

蒙毅自然回道:“此事未曾聽聞。”

“秦王曰:修此渠不過為韓延數歲之命,卻能為秦建萬世之功!卿若死,誰人可繼?驟行之!”此時已經身為秦國南郡郡守的韓騰感慨地說道,“明知道是毒藥,卻對自己長遠有利,秦王依舊不猶豫地喝了下去!讓鄭國繼續為秦修渠。等到渠成,灌溉四萬餘頃土地,關中由是富饒。鄭國從那天起,便成了秦王的忠臣,他曾奉命行尉繚之計,攜帶金帛來遊說我,對我說,良禽擇木而棲,韓已是朽木,秦才是君之梧桐!我聽說了他經歷的事,也得知秦國對農事如此重視,遂大受震動,這才知道,秦六世之勝,非幸也,數也!能上農夫,能盡地力者,方能得天下!”

《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蒙毅也不禁贊同道:“何為民心?民眾有田地、家中有存糧,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民心!換句話說,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什麼?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通俗地說,就是政治法律制度。在西周初期,制定了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同時必須有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制度,這項經濟制度是什麼呢?

在古代,特別是在封建社會或者奴隸社會,決定經濟的當然是農業,而農業靠什麼?土地。所以自古以來,土地成為一個國家的標誌,國家強大不強大,土地多不多是一個硬指標。而國家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如何分配土地。所以有學者認為,古代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地主組成的,而皇帝(或國王)就是最大的一個地主,他主導了全國土地的分配。而在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就是當時的土地制度,也是最重要的經濟制度。

井田制也不是周朝才有的,它是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發展演變而來,它最早成型與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政府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一詞,最早見於《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井田的所有權屬周王,由他分配給庶民使用。這就涉及到政治上的分封制。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諸侯要服從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貢獻財物,並隨從作戰,保衛王室。周初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齊、魯、燕、衛、宋、晉等。

周王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將受封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賜其子弟和臣屬。不過土地屬於國有,各級受封的貴族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能轉讓與買賣。因那時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屬於周王的,國是他的國,國有就是他一個人有。所以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實質上就是一種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中國春秋以前實現土地國有的有效途徑,也是中國西周時期較為普及的土地制度。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時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分封制起到維繫、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係,保證奴隸制國家對奴隸和平民進行統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隸制國家強盛的政治保證;而井田制規定了奴隸制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則是決定奴隸制發展和統治的經濟基礎。

周朝的井田,長、寬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畝積為百畝,作為一“夫”,即一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以九塊方田叫一“井”。因為把九塊方田擺在一起,恰好是一個“井”字形。一井的面積是方一“裡”;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納九百個勞動力;一萬井是方百里,叫一“同”,可容納九萬個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