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命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9章 三晉悲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29章 三晉悲歌

從春秋到戰國的轉折點是三國分晉,之前強大的晉國分裂為趙魏韓三個小國。其實,這也是秦國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雖然春秋時期秦國也一度和晉國爭霸,但在晉國分裂之前,晉國始終保持著對秦國的戰略優勢,秦國基本上只能自保,沒有多少能力能夠主動出擊,更沒有能力直接威脅中原地區。原因很簡單,只要秦國要出中原,就必須經過晉國的地盤,而晉國只要封鎖關中盆地的出口,秦國就出不來。

三晉分立之處,魏國也曾經佔據上風,並一度對秦國形成壓制之勢。但魏國的小霸主地位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衰落了。因為魏國仗著自己強大,幾乎把周邊的秦國、趙國、韓國都欺負遍了,而且試圖欺負齊國。最後是齊國在馬陵之役把魏國擊敗,魏國開始衰落。秦國也擊敗了魏國,魏國就失去了優勢地位。

魏國衰落之後,秦國就開始不斷主動出擊,韓國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秦國打垮,接連喪師失地。而且,韓國佔據著秦國出中原的必經之路,所以,在三晉分裂之前秦國打不出來,但現在面對的是弱小的韓國,秦國進出幾乎沒有什麼障礙。韓國只能不斷割地求和,和秦國的邊界線不斷後退。

三晉分裂的同時,秦國也在經歷了變法之後不斷強大起來,對關東各國的威脅越來越大。所以有了六國合縱抗秦的建議。但這時候只要是六國聯合起來,主動進攻秦國,都非常困難。原因也很簡單。就像晉國可以輕而易舉的封鎖秦國出中原的通道一樣,秦國只要在六國攻秦必經的函谷關一帶堅守不出,六國也無如之何。

更重要的是,六國在聯合攻秦的時候,也是各懷鬼胎,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都不肯積極進攻。比如齊國在六國聯合攻秦的緊要關頭,偷偷抽調軍隊回去滅宋去了。之前齊國和楚國、魏國都對宋國垂涎欲滴,但誰都不先動手。而在六國聯合攻秦的時候,齊國作為合縱的盟主,卻偷偷滅了宋。

楚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不斷向北擴張,也讓關東幾個主要國家都感到很緊張,尤其是臨近的魏國和齊國,對楚國都非常警惕。尤其是齊國。楚國在滅了吳國之後,不斷北上,已經和齊國接壤,而秦國對齊國來說,中間還隔著三晉,根本說不上有什麼直接的威脅。所以,相比之下,齊國對楚國的警惕遠遠超過對秦國。

這也是在合縱之說大肆流行、六國聯合攻秦的議論在六國最為流行的時候,秦國仍然能夠透過連橫輕而易舉的破解了六國合縱的原因。秦國和齊國相約,各自稱帝,齊國也是沒怎麼考慮就同意了。因為對齊國來說,秦國沒什麼直接的威脅。秦國如果能夠壓制三晉,對齊國的擴張也是有利的,比如齊國就可以進攻燕國。

相比之下,秦國的地緣優勢就比較明顯了。關東六國比較強勢的時候,秦國可以閉關鎖國,悶聲大發財,等到秦國國力強大了,要打出來,首先就是進攻韓國,而韓國也只能向六國求援,但真正出兵救援韓國的,一般也只有趙國和魏國,因為三晉這時候已經明白了,他們雖然分裂了,但仍然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所以,秦國不斷進攻韓國,不僅是不斷的蹂躪和打擊韓國,也是

不斷的消耗趙國和魏國。而這時候秦國又征服了巴蜀,後方的補給更加穩定,同時戰略縱深也在不斷增加。而趙國和魏國、韓國,都沒有什麼戰略縱深,也沒有什麼可供他們繼續開拓和擴張的空間,只能在內部挖掘潛力,消耗一點就少一點。

但三晉的重要性又在於,在秦國不斷消耗和削弱三晉的時候,齊國和楚國無動於衷,作壁上觀,各自忙各自的,而當秦國開始進入收割階段之後,先後消滅三晉,對齊國、楚國就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了,齊國和楚國都沒有機會反抗了。齊國甚至是在秦滅三晉和燕國之後就直接投降了。楚國雖然抵抗了一陣子,但也已經孤木難支了。

趙、魏、韓三國如此強大,為何沒能瓜分秦國?

在秦國立國開始,在諸侯國中,並不受尊重,大家總認為它遠離中原,偏居西方,跟遊牧民族混雜在一起,與蠻夷沒有什麼太大差別。直到周朝東遷時,秦人立下功勞,這才被封為諸侯建國。但秦國還是太弱小。比起齊國、魯國這些富裕又盛產人才的國家,秦國看起來什麼都沒有。

尤其是面對三晉時,早期的秦國面臨著隨時被吞沒的危險。三晉地區是原來晉國的所在,趙、魏、韓三國瓜分晉國後,他們成了秦國要面臨的強敵。這三個國家雖然地盤都不如原先的晉國,但他們在經歷各自的改革後,國力大增。而且,他們都把當時弱小的秦國當成可以瓜分的物件。雙方屢次交戰,各有損傷。不過,趙、魏、韓三國直到最後,也沒能成功,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跟秦國所處的位置,以及他們經歷的歷史,有非常大的關係。秦人的崛起過程,就是一部靠血戰奮鬥出來的歷史。他們除了要面對三晉,更要面對羌戎。羌戎在一段時間內,曾是中原大患。周天子為了激勵秦人平定羌戎,曾許下諾言,只要秦人可以趕跑羌戎,那麼,羌戎的土地,就可以歸秦人所有。

秦國最初幾任國君,都是在與羌戎的交戰中去世。秦人雖然常被中原諸侯認為是落後的國家,但與羌戎相比,他們的組織形式仍是比較先進的。而秦人在近百年與羌戎的交戰中,也形成了非常強悍的戰鬥力。等到秦人平定羌戎後,他們等於擁有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而秦國所處的關中,雖不如齊國、魯國富庶,但卻十分的險固。這是一個四塞之地,除了跟三晉地區有接觸,其他諸侯國根本打不到它。後來賈誼在《過秦論》中,就讚譽了秦地的險要。“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秦代以後,許多王朝定都關中,也是看中了這裡險要的地理環境。

不過,僅僅憑藉這些,依然無法讓秦國真正得以避免被瓜分、吞併。三晉的軍隊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殺進秦國。三晉當中的魏國,在名將吳起的率領下,接連擊退秦軍,佔領秦國的河西地,揮師關中。秦國大敗。

而這次失敗的根源還是在於,秦國的貧弱。所以,根本解決的辦法,還是得讓秦國富強起來。而三晉地區的存在,也一直在刺激著秦國,讓他們如履薄冰,不敢鬆懈。

而在秦孝公時期,商鞅登上了秦國變法圖強的舞臺。商鞅本來是衛國人,曾長期居住於魏國

。在魏國的時候,受到魏國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這兩個人都是魏國變法圖強的關鍵人物。跟過去的變法不同,商鞅的變法,不只是對秦國進行邊邊角角的敲敲打打,而是由裡到外的翻新。

秦國當時的制度,跟三晉地區趙、韓、魏三個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商鞅的變革,其實一定程度上,引進了三晉地區的制度。尤其是魏國李悝變法時採取的制度。商鞅用了不少。如李悝編纂的《法經》,後來商鞅就拿到秦國,成了秦國法律的來源。

郡縣制、軍功授爵制,以及世官制的廢除,都可以看出商鞅從三晉地區引進的痕跡。當然,商鞅的變法,相比較於其他變法的優點在於,它更持久。即便是商鞅被殺後,他推行的變法仍然可以被推行下去。

除了秦國,三晉地區趙、韓、魏三個國家,也有自身的缺陷。他們之間雖然同時從晉國分裂,並組成聯盟,卻並非鐵板一塊。彼此之間都有矛盾。這些矛盾一旦被刻意的挑撥和激化,就會他們的塑膠花情誼,瞬間崩塌。這使他們多次錯過了滅秦的好機會。等到秦國真正富強起來,三晉與秦的關係就調換過來。他們成了被秦國滅亡的國家了。

魏國作為戰國初年的超級大國,是怎樣衰落的?

時間追溯到公元前406年, 韓、趙、魏三家分晉,標誌著華夏大地進入了七雄爭霸的戰國時代。由於瓜分晉國時,魏國得到了晉最為富庶的土地,加之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等能臣良將,率先在國內推行變法,和當時相對有利的國際局勢,魏國在戰國初期迅速崛起。當時韓、趙、燕實力尚弱,齊國忙於田氏代齊,秦國經受四世之亂,楚國因受吳、越重創而被迫暫時收斂鋒芒,魏國在一段時間內極為奪目。

軍事上,靠著精銳的魏武卒,魏國在對外戰爭中無往不勝。公元前409~408年,魏文侯以吳起為大將,奪秦臨晉、元裡、洛陰等五城,長驅直入至鄭,又於前389年在陰晉大破秦軍50萬,盡收河西之地,鎖秦於洛水以西八十載。公元前404年,魏文侯趁齊相田和去世,田氏家族內亂之機,揮師東伐齊國,兵臨齊之長城,將齊國的勢力遏制在山東半島,又於前406年派大將樂羊跨境滅亡了中山國。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在位時,合三晉之兵南下,佔領楚國北方的大片土地,打得這個曾與晉爭霸達百年之久的大國節節敗退,屈身求和。

文化上,魏文侯尊孔子的弟子子夏為師,大興儒學,魏國取代孔子的老家魯國,成為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可以說,在戰國初期,魏國是當之無愧的中原霸主,其聲勢比之當年的晉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時,局勢卻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馬陵之戰後,魏國在列國的圍攻下,連遭慘敗,國力日益衰竭,魏惠王無奈之下,先與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稱對方為王,後又被迫與秦結盟以抵禦齊楚。

昔日橫掃天下的霸主,淪為了秦齊楚三強爭霸的籌碼,以至於魏惠王悲哀地感嘆: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失秦地七百裡,河西盡喪,南辱於楚,失八邑,寡人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