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命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45章 商法永存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45章 商法永存

我們不妨透過對商鞅變法的始末,來瞭解一下商鞅從人生巔峰跌落谷底的原因。

商鞅年輕時在魏國任職,因其受李悝和吳起變法的影響而專注於刑名法術學說。 魏國國相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舉薦商鞅為國相,並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魏惠王並未採納公叔痤的舉薦。

春秋時期秦穆公曾同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並稱春秋五霸。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戰國初期魏國透過李悝變法,魏國透過吳起變法,韓國透過申不害變法等,諸國都透過各自變法改革而逐漸壯大。而此時秦國雖不能說弱小,但對外秦國地處偏僻,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對內宗親貴族勢力龐大,國君權利弱小,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政治腐敗,經濟也相對落後,飽受變法之後強大的魏國欺負,甚至丟失了河西之地。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去世後,年僅21歲的秦孝公繼位,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急於改革當前秦國的弊政,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商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舉薦而拜見了秦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講於秦孝公,秦孝公不以為然。商鞅明白秦孝公的想法後再以霸道之術暢談富國強兵之策講於秦孝公,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因為變法備受秦國貴族阻撓,商鞅便先於朝會舌戰群儒,批判了駁斥了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後又透過大家所熟知的“徙木立信”一舉獲得了廣大百姓的信任。

時間追溯到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拉開了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時間追溯到公元前356年,《墾草令》成功實施後,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 ,增加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等改革方略。

時間追溯到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並在咸陽建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進行了第二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 、推行縣制、初為賦 、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 、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商鞅的兩次變法徹底廢除了阻礙秦國發展的舊制度,瓦解了秦國貴族的勢力,增強了君王的權利,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

時間追溯到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商鞅勸諫秦孝公趁魏國元氣大傷攻打

魏國,商鞅率軍大敗魏國,收回了河西之地,並俘虜了魏公子卯。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商鞅的變法使秦國迅速的強大了起來,也讓自己獲得了無上的殊榮,但其連坐之法和軍功進爵制度絲毫不考慮,秦國貴族利益和臉面,秦國公族趙良曾勸說商鞅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而為自己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時間追溯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謀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到邊關想要住宿,客棧主人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想要逃往魏國,卻因收復河西之地時俘虜公子卯而得罪魏國,被拒絕入境。不得不說正是自己的作繭自縛,這也是“作法自斃”一詞的由來。商鞅逃亡未果,發動所獲封邑士兵叛亂而戰亡。 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全家被滅。商鞅雖然死,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歷史自古對商鞅評價不一,偉人曾說: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縱觀歷史,雖商鞅之法過於刻薄,然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秦孝公急於恢復秦國的霸主地位,以最短的時間強大起來,商鞅所述的“帝道”、“王道”、“霸道”三術唯有法治嚴苛的“霸道”能符合秦孝公的要求。這也為秦始皇一統六國,秦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兩千年來的封建王朝也備受影響。對商鞅也應該公正客觀去評價,他敢於挑戰舊貴族勢力,打破舊規則,這便是一種令人稱讚的氣概。

戰國商鞅變法為什麼會取得成功?人死政未廢!

商鞅變法為什麼會成功?商鞅變法、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並稱中國古代四大變法。這四大變法之中只有商鞅變法沒有“人死政廢”。為什麼只有商鞅變法這樣,而其他的變法都最終失敗了呢?

正統教育中,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順應理歷史潮流的發展趨勢;

第二,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辦法;

第三,敢於同舊勢力鬥爭。四.取信於民,得到百姓信任。五.國君的支援。

但仔細想想又不對。以上特點不只是商鞅變法才具備的,其他的變法也完全具備。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秦國舊有勳貴勢力最弱。在“戰國七雄”中,秦的立國時間最晚。秦正式立國以前,秦的領地被稱為“西戎之地”,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國以後秦國也一直是“夷狄雜居”的狀態。在商鞅變法以前秦是最貧弱的國家。因此,在秦國,舊有的勳貴勢力是最

弱的,變法的阻力最小。

第二,君王支援力度大。商鞅變法時得到了國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說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就連太子的面子都不給。

第三,變法施行時間。商鞅自公元前356年開始變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車裂”於彤,滅商君之族,商鞅變法一共已經實施了十八年。十八年啊,就是現生個孩子也已經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經作父親了。這麼長的時間已經足夠在新法中受益的新興利益階層走上朝堂並站穩腳跟,至少也能獲得與舊有利益階層對抗的實力以保證新法不被廢除。而且隨著新法的繼續實施新興的利益階層會越來越強大,舊有利益階層則會日益衰弱,最終被新興利益階層取代。

當然,以上三點只是輔助原因。個人以為,以下兩點才是商鞅變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第四,政府公信力的確立。對一個政府來說,最可怕的是什麼?不是“政治危機”,不是“經濟危機”,更加不是“軍事危機”。能夠從根本上毀滅一個政府的是“信任危機”。商鞅“城門立木”的故事基本上大家都耳熟能詳。正是透過這種方式,商鞅確立了自己所代表的變法派政府的公信力,使“商君變法,說一不二”的觀點深入人心。而之後的“太子犯錯,刑太子之師”更是震懾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嚴格執行新法,才使得變法得以順利實施。而其他三個呢?

“張居正改革”前期是成功的,可惜萬曆皇帝掌權後就被廢除了。

“王莽改制”幾乎成了“朝令夕改”的代名詞。

至於“王安石變法”就更不用說了,連王安石自己都在為了打擊政敵而“變相執行”。

要知道,中國自古以來最有名的政治現象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變法者自身都不能做到毫無偏差的嚴格執行,那麼當變法的政令最終執行到百姓身上的時候,只怕是這份政令已經被“對策”的面目全非了。而更加嚴重的是,如果變法者和變法者自己所代表的變法派政府沒有能夠在廣大民眾中確立起自己政府的政府公信力的話,那麼普通百姓是沒有能力分辨這些法令到底是變法者的意思還是官員的“對策”。民眾只會把這些被“對策”以後的法令當作是變法派的法令。這種情況最終將導致變法者成為眾矢之的。

第五、舊有利益階層的分化和新興利益階層的確立。這才是“商鞅變法”沒有“人死政廢”的最最重要的根本原因。

由於教科書和學者的粗疏,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商鞅變法是分為兩個先後相繼的重要時段的。

商鞅變法,先後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獎勵耕戰。這一階段一直執行了十年。這個階段的主要作用,是積累了變法經驗、培養了社會階層、扶植了改革力量。這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十年後,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礎上,商鞅推動秦王遷都咸陽,推行第二次改革。第二次改革則極其有深度:破除井田制、實行軍功爵。整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同時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等第二次改革基本完成後,雖然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殺,但是那些老派人物也不可能復辟了:因為他們的社會基礎基本消失,復辟就要得罪強大的社會新興階層,最終也會付出和商鞅一樣沉重的代價。為了國家的穩定,殺死商鞅的秦惠王,拒絕了舊派人物瘋狂反撲的意見,繼續執行商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