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命運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章 商鞅後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0章 商鞅後人

一萬魏軍繼續進攻,不死不休!

魏軍的弩箭兵發射完弩箭,發現無箭可用,索性就將弩箭一劈兩段,絕不留給秦國。

緊接著,大聲吼叫的上萬魏軍就衝殺過來。而秦軍弩箭兵氣定神閒地繼續發射弩箭,可見秦軍後勤運輸力強悍無比。另外也顯示了秦國的軍工體系比魏國搶了不止一星半點。

然後,悲壯的一面再次出現。僅剩的上萬魏軍大多只能手持較短的青銅劍,不得不撿起前面丟棄的各種長武器、鐵劍等,然後前赴後繼地衝向秦軍。

上萬魏軍經過秦軍弩箭的洗禮後,只剩五千多人,而且人人帶傷。但是沒有一個魏軍士兵膽怯地逃跑,反而繼續這毫無希望的進攻。

秦軍步兵大陣前移,透過互相配合,繼續絞殺魏軍殘兵敗將!

最後魏軍就剩下濮陽守將吳剛以及麾下的數十名親兵,被秦軍重重包圍。

秦軍士兵們繼續怒吼起來:

“投降不殺!降不降?”

“投降不殺!降不降?”

“投降不殺!降不降?”

僅剩的數十名魏軍士兵頑強不屈地大吼道:

“魏軍不降!誓死不降!”

“魏軍不降!誓死不降!”

“魏軍不降!誓死不降!”

蒙毅於心不忍,何況濮陽守將吳剛的確是一位有才能的將領,再次向主帥蒙驁請命招降。

而蒙驁主帥見獵心喜,也希望樹立一個好的例子,再次准許了。

等到秦軍露出一個缺口,蒙毅藉機上前勸說:“將軍乃名將吳起之後,為何要為了昏庸的魏王丟掉性命。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事。吳將軍何不歸順大秦,建功立業,造福子孫?”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我既然身為魏國將軍,豈能貪生怕死、投敵求榮?”

渾身浴血的濮陽守將吳剛毫不猶豫地搖頭拒絕道,“至於我的手下,如果有不想戰死的,請將軍收留。他們已經盡力了,可惜天不助魏,如之奈何?另外請善待濮陽百姓,他們才是最無辜的。”

說完,濮陽守將吳剛仰望蒼天,大叫一聲道:“天道不公!”

利劍猛一用力,頓時割斷喉管,溫熱的鮮血霎時洶湧而出。英雄的靈魂漸漸遠去,偉岸的身軀漸漸冰涼,隨著一聲“噹啷”長劍墜地的聲響,濮陽守將吳剛緩緩倒了下去,輕輕的長眠在生他養他的魏國熱土之上!

殘餘的魏軍士兵悲痛得大哭,大喊道:“我等蒙受將軍大恩,豈能偷生?”

於是,數十名魏國士兵都自我了斷了。

蒙毅不禁大發感慨:“軍人才算是一個國家最後的脊樑啊!”

魏武卒是戰國前期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重步兵。荀子曾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士兵披三重甲,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裡。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

想當年,吳起率領魏武卒征戰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自從魏武卒建立三十年以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裡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足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魏武卒是當世的步戰士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此外,其餘六國都吃過魏武卒的苦頭,強大的魏武卒使得魏國建立了霸業。

然而輝煌百年的魏武卒在魏國統帥龐涓敗亡之後,元氣大傷,威風不再。魏武卒見證了魏國最強盛的時期,現在也見證了魏國的霸權的失去和衰弱。

而隨之秦國銳士也登上了歷史舞臺,秦國成為了另一個輝煌。

“我軍陣亡了一萬人五千餘人,重傷五千餘人,輕傷不計。敵軍陣亡八萬,無一倖免!”蒙恬滿懷敬意報告了戰後的人員死傷統計情況,對魏軍死戰到底的勇氣欽佩不已。

“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我軍的傷亡只有敵軍的四分之一,已經是大勝了。”蒙驁老將軍十分感慨道,“想當年長平之戰,六十萬秦軍斬首坑殺四十萬趙軍後,自身也傷亡了十五萬。”

濮陽是魏國附屬小國衛國的國都。衛國歷史悠久。

衛國沿襲周朝國風,重禮儀和詩歌,輕民政和軍武,結果全國盛行靡靡之風,國不能國、君不為君!

衛國是個很奇怪的國家。

論及血統,它是周武王胞弟康叔後裔,純正到不能再純正的姬周宗國。

論及位置,位於故商王朝舊地,天下之中,土地肥沃,人口興旺。

論及人才,子貢,商鞅,李悝,這些在後世名滿天下的賢能,皆是衛國所出。

可就是這樣擁有一切天時,地利以及人和的衛國,終春秋戰國五百年亂世,一直默默無聞,甘於平庸。

可就是這樣默默無聞的衛國,歷史上卻成為了這個“大爭之世”最後的倖存者,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卻還保留衛國的封地,直至秦二世而亡。

老子雲: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弱小究竟是一種原罪,還是一種生存之道?

濮陽衛國王宮。一場歡迎宴會正在舉行。

舉辦方為衛國國君衛元,客人自然是遠道而來的勝利者-以主帥蒙驁為首秦軍將領們。

宴會場地中間有一群歌女、舞女盡情地表演,左旋右轉不知疲倦,千圈萬周還在轉個不停。她們在鼓樂聲中舞動雙袖,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們緩慢,連急速的旋風相比之下也遜色了。緊接著,甚至還有舞劍的舞者,劍光璀璨奪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矯健敏捷,恰似天神駕龍飛翔。舞劍女子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收舞時平靜,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歌女們的聲音動聽悠長: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亡國之音啊,國小貧弱,居然還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這些靡靡之音上!”蒙驁老將軍畢竟見多識廣,一眼就看穿了這種奢侈生活。

“祖父,周朝的禮樂制度前期還是合理的,畢竟當時周朝一度強大,將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的各種宗法封建制度合法化、禮儀化,平衡了各方的利益。而且當時的樂舞與禮儀相結合,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周天子的權威,有利於周朝統治。但是現在禮樂制度完全變成了權貴享樂的工具,對國家百姓沒有絲毫的好處,焉能不亡國?”蒙毅更是一針見血將周朝的禮樂制度剖析得頭頭是道。

蒙恬聽完後,在一旁若有所思。

而衛國國君衛元臉色鐵青,卻無可奈何,因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能怎麼辦呢?

這時候,快馬來報:秦王使者到達!

蒙驁老將軍自然帶領大家前去迎接秦王使者。

來人不是別人,居然是後世臭名昭著的宦官趙高!

秦王使者趙高剛開始只是按照慣例,傳達封賞旨意。但是等大家散去後,宦官趙高就私下拉住蒙毅,低聲傳達秦王嬴政的密旨:一定要找到商鞅的後人!

“商鞅的後人?商鞅不是無後嗎?”蒙毅十分吃驚地問道。

“這是秦國官方說法!當年秦惠王為了穩定朝堂局勢,明面上被迫殺了商鞅全家,但是暗中派人將商鞅的幼子送給衛國宗室收養。此事作為絕密,一直只為歷代秦王所知。”宦官趙高緩緩地道出當年的秘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如此說來,商鞅的後人依舊留存在衛國宗族。看來事情也好辦,只要找到當年收留的衛國宗室,一切都好說了。”蒙毅輕輕呼出一口氣,原本還以為要大海撈針,不想商鞅的後人居然回到了衛國宗室。

商鞅,出身於衛國宗族,原名衛鞅。衛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所以被大家稱為商鞅?。史料記載: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秦國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家被殺。

蒙毅也十分好奇,心想:“不知商鞅的後人長得什麼樣?是否有先祖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