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命運最新章節列表 > 第79章 再戰平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9章 再戰平陽

在春秋初期,中國的人口有一千萬,到了後期,增長到兩千萬;在戰國初期,人口突破三千萬,到了後期,人口上漲到四千萬;秦朝建立後的人口大約是三千五百萬。

在春秋時期的242年之內,各種戰爭達448次。到了戰國時期,僅大規模的戰爭就有222次。戰國時的秦人嗜好戰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臂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司馬遷記載:秦國攻魏殺8萬人,戰五國聯軍殺萬人,伐韓殺1萬人,擊楚殺8萬人,攻韓殺6萬人,伐楚殺2萬人,伐韓、魏殺24萬人,攻魏殺4萬人,擊魏殺10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前262年,擊趙白起殺42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又攻趙殺9萬人。以上不完全統計,殺人已達130萬之多。此外,秦人戰死的數字還沒有計入。所以古書典籍的正史數字應該是可以確信的 但是小說演義的就別去恭維了。

總之,民族融合的潮流誰也阻檔不了。由孔子倡導的“君天下”的“大一統”思想,經過社會的根本改造,成為人們要求統一的戰鬥旗幟。孔子本人後來也有了思想轉變,承認“四海之內皆兄弟”。

在“大一統”思想指導下,人們的民族認同意識不斷增強。重要表現之一是不分華夏與蠻夷戎狄,人們有了共同的信仰,即一致奉黃帝為始祖,並將他神化。再是共同的大疆域觀念的產生和不斷增強。隨著人們視野的開闊,特別是中原各國(包括鄭、許、宋、衛、杞、魯、陳、蔡等國)均在兼併戰爭中消失,而秦楚燕齊都是當時地處邊陲的開拓者,因此過去限於中原地區的狹隘的疆域觀念逐漸被打破。“四海之內若一家”,何苦鬧分裂?為什麼不“大一統”呢?

總而言之,由於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聯絡的廣泛建立,特別是經濟上互補的需要,產生了各民族渴望統一的共同心理和“大一統”的中國疆域觀念。而這種思想觀念又推動著統一的歷史趨勢向前發展。可以這樣說: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是長在500多年戰亂與民族融合這顆大樹上的一個桃子,它巳經成熟了。只不過是秦王朝把它從樹上摘下來罷了。

就在此時,秦軍的攻勢不減。

秦軍大營,主帥大帳。

“宜安城池高深,本來就有敗退的五萬鄴城殘軍,加上趙國邯鄲緊急挑撥了五萬精兵支援宜安。墨家有調集了四千墨者幫助守城。宜安城內糧草雖然不多,但是堅守數月還是沒有問題的。再加上背靠邯鄲,糧草和援兵都會源源不斷地到來。死磕宜安絕非良策。”副將楊端和將蒐集的情報敘述了一遍。

“本帥從來沒打算和堅城死磕,攻破鄴城就是利用趙人糧草不足的缺點。此時宜安的趙軍雖然增添了不少,但是他們死守城池尚且能夠苟延殘喘,如果我們將敵人引出來呢?”秦國大將桓齮微笑道。

“將敵人引出來?不知大帥有何妙計?”副將楊端和疑惑地問道。

“本帥仔細問過斥候校尉,得知趙軍大多集中在宜安、邯鄲一線,依靠漳河防守,而漳河下游的平陽防守空虛。一旦我們攻克了平陽,就可以從東南面進攻邯鄲。若是如此,趙王趙遷怎麼可能讓趙國大將扈輒繼續死守宜安呢?”秦國大將桓齮暢快地笑道,但是面目猙獰,猶如一頭擇人而噬的猛獸。

“果真如此,趙王趙遷必然惶惶不可終日,哪裡會細想宜安的安危,必然逼迫趙國大將扈輒再次主動出擊。那麼我們就又可以像鄴城一戰那樣迅速擊潰趙國大軍。”副將楊端和也十分高興,心想:只要不是攻城拔寨,論野戰,這天下誰能是大秦鐵軍的對手呢?這次攻趙又是一次難得的大功勞啊!

秦國大將桓齮避開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迴宜安的側後,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

趙國宜安,城守府。

“父親,我們不能去救平陽!宜安總共才五萬精銳,剩下的都是老弱傷兵,如何能夠和秦軍野戰?”中軍校尉扈敢阻止道。

“為父,怎麼會不明白其中的關鍵!可惜大王已經慌了神,嚴令我軍必須救援平陽。因為邯鄲偌大的城池只有五萬老弱士卒守衛,若讓秦軍攻下平陽,邯鄲即刻不保。大王已經號令各地勤王、調兵護衛邯鄲,而我們就是用來拖延時間的。”趙國大將扈輒面有悲哀的神色,心想:我扈家已經捐軀了一個長子,難道又要我父子二人再填進去?

“父親,既然事不可為,為何不學廉頗老將軍?”中軍校尉扈敢小心翼翼進言道。

“學廉頗老將軍?我兒可知廉頗老將軍晚年悽慘,漂泊了四年才孤苦離世!”趙國大將扈輒自然明白兒子扈敢不想讓自己帶著十萬士卒去送死。

時間追溯到公元前243年,當時趙國的名將龐煖、樂乘、樂間都已去世,只有廉頗還流亡在魏國。秦國認為趙國已無能人,便大舉進攻趙國,趙國的局勢十分危急。一些大臣建議召回老將軍廉頗,讓他繼續指揮軍隊抗秦。

而相國郭開卻不顧國家利益,為報私怨,極力反對重新任用廉頗。

他對趙悼襄王趙偃說:“廉頗年近七十,人老體弱,連戰馬都上不去了,怎麼還能帶兵打仗呢?”

他的話音剛落,朝中立刻有人站出來說:“相國此言恐怕不實,臣有位親戚近日從大梁來,言老將軍身強體壯,英武不減當年,請大王派人調查。”

趙悼襄王趙偃本欲聽從郭開之言,但又想朝中實在缺少良將,如果廉頗真的還能作戰,讓他為朝廷出力,也不是什麼壞事。於是便派一名特使帶著趙王賞賜的一副名甲和四匹良馬,專程前往大梁探看廉頗將軍。

郭開為了阻止廉頗回國,便暗中使人把特使請入家中,賞黃金四百兩,囑咐他回來向大王報告時,一定要說老將軍身體已經衰敗不堪。

特使得了錢財,趕緊承諾說:“相國放心,一切都按您老人家說的去辦。”

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後,廉頗當他的面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被任用。

數日後,特使從大梁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頗將軍雖然年老,飯量倒還很大,只是腸道似乎有些毛病,臣在他那裡只坐了一盞茶的時間,老將軍就去了三次毛廁。”

趙悼襄王趙偃聽了連連搖頭,說:“這樣的身體怎麼能帶兵打仗呢?此事以後不要再提了。”

廉頗見趙悼襄王趙偃派特使來看望他,心裡十分高興。他滿以為趙悼襄王趙偃會召他回國,讓他重新帶兵,可是等了許久沒見動靜,深感失望。

這年冬天,楚相國李園派專車到魏國迎請老將軍廉頗。廉頗入楚後被楚幽王拜為將軍。但廉頗看不慣楚國的一些人和事,不願為楚國效力,人在楚國,心裡卻還牽掛著趙國。他時常對家將說:“我思念趙國,我想指揮趙國的士兵啊。”

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廉頗抑鬱不樂,於公元前243年冬天,病死在楚國的壽春。

這就是歷史典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

言歸正傳,趙國大將扈輒還是帶著十萬戰鬥力參差不齊的趙國士卒前去救援平陽。

秦趙兩軍於平陽城下展開交戰。

秦軍有二十萬人,而趙軍只有十萬人。

秦軍中軍大陣。

“我軍士氣正盛,應當從正面進攻趙軍,兩翼只需防守即可,等到趙軍中軍潰敗,再全軍掩殺過去!”秦國大將桓齮當機立斷決定道。

“大帥英明,敵弱我強,我軍兩翼依靠防守就可以大量殺傷趙人。”副將楊端和不忘稱讚道。

秦軍的前鋒隨即向趙國中軍發起了進攻。

趙軍中軍大陣。

“父親,上次鄴城戰事沒能依靠投石機和騎兵撕開秦軍中軍大陣,我們不能和秦軍的中軍硬碰硬,他們的陣型太過嚴密了。不如從騎兵方向掩殺過去,或許能夠擊退秦軍。”中軍校尉扈敢建議道,此刻他雙眼充滿恨意,恨不得立刻利用趙國騎兵的優勢擊潰秦軍。

“也好,平陽城低矮,無法久守。還不如利用趙國騎兵的優勢撕開秦軍大陣。”趙國大將扈輒索性放開手腳,決心和秦軍血戰一場。

趙軍集中了三萬騎兵避開秦軍中軍,迂迴進攻秦軍的左翼。而秦軍的左翼基本上都是騎兵。

趙軍騎兵好像利劍一樣,直插秦軍的騎兵軍陣。一往無前視死如歸,事實上他們已經當自己是死人,死人還會怕死嗎?只要將秦軍的軍陣沖垮,堅持到後續步兵的到來,他們就算是死得其所!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秦軍中軍自然不會放任不管,立刻調整方向,利用弩箭攻擊洶湧而至的趙國騎兵。

秦軍中軍前排站著三排弩手,也就是說臨陣不過三發。當第一排弩箭射完之後,便快速的後撤,接著是第二排第三排。眼看趙軍騎兵在視野裡由小變大,秦軍弩兵也全部退到了後陣。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亡命的騎兵,恐怕當今天下只有趙國鐵騎有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不過這也不重要了,他們已經退到了後陣。只能是向天拋射,打擊敵軍的後軍。不過弩箭的威力,自然是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