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空間戰之幽靈艦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章 不明物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章 不明物體

傍晚,平靜的湖面,如同畫家打好底色的畫布,等候著亮起的城市燈光,把厚厚的油彩盡情地塗抹在上面,變化出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夢幻畫卷。

夏日夜晚紫金山腳下的玄武湖公園,正是市民遊客消暑納涼的好去處。沿著湖邊的大道上,一對對情侶、老伴漫步在高大樹木排成的長廊裡,享受陣陣湖風送來的清涼;岸邊擁擠如公交的長椅上,戀人們相依相偎輕輕私語,任憑面前的蓮葉荷花探頭張望;湖心零落的遊船上,船孃一邊操控著方向,一邊講著各種故事傳說,把遊客帶到了那遙遠的地方。

沿著玄武湖西側聳立的高大古城牆,將城市夜晚的喧囂都抵擋在了城牆腳下,堅定地守護著身後那一大片清淨的、飄著花香的樹影湖光。

在玄武湖公園內的任何角落,抬頭東望,都可以看到巍峨的紫金山山頂,空曠的夜空下點綴著幾處光亮,那是紫金山天文觀測臺透出的室內燈光。

當人們在玄武湖畔享受休閒時光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意識到還有一幫科學家,時時守望著廣袤的夜空,防範著來自太空深處的威脅,那些闖入地球軌道的不速之客——近地小行星。

⊙ ☆ … ﹚ * ¤ ¢ ℃ ◎ @

小行星是指那些圍繞太陽運轉、但體積較小而不能稱之為行星的天體。

目前人類觀測到的最大小行星直徑有1000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卻只有鵝卵石大小;而目前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數量已經超過了上千顆,其中直徑超過240公里的有16顆,它們都位於地球軌道內側到土星軌道外側的太空中。

人類對小行星的恐懼,並不是看了《天地大衝撞》之類電影後才有的,之前人類就見證過多起小行星撞擊地球帶來的巨大災難。

1908年,一顆直徑超過5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摧毀了大約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飄浮在空中的塵土高達一萬米,歐洲許多國家的人們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晝般的閃光,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們甚至也感覺到了大地在抖動。

之前,還有1626年5月30日北京的王恭廠大爆炸:明朝天啟六年五月初六,端午節次日上午9時,北京西南隅的王恭廠火藥庫附近發生的離奇爆炸事件。這次爆炸範圍半徑大約750米,面積達到2.25平方公里。共造成約2萬餘人死傷。

文獻記載了當時的情景:“有聲如吼”,“但見飆光一道,內有大光”,“忽大震一聲,裂逾急霆”,“深坑數丈”,“煙雲直上”,“巨石空中飛注如雨”,“煙塵障空,白晝晦冥”,“西安門一帶皆霏落鐵渣,如麩如米”,房屋“猝然傾倒”,“大樹盡拔出土”,以及“大木飛至密雲”,災區數里“盡為齏粉”。

還有3600多年前,印度的摩亨佐達羅城大爆炸。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巴納爾仁第一次發現了這座古城的廢墟。在古城發掘中,人們發現了許多人體骨架,從其擺放姿勢來看,死前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休息。

災難是突然降臨的,幾乎在同一時刻,全城4—5萬人全部死於來歷不明的橫禍,一座繁華發達的城市頃刻之間變成了廢墟。後來科學家們又發現了一種奇特現象,即在城中存在明顯的爆炸留下的痕跡:爆炸中心的建築物全部夷為平地,且破壞程度由近及遠逐漸減弱,只有最邊遠的建築物得以倖存。

而在人類出現前6500萬年,一顆直徑約一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毀滅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地球上大部分生物。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在地球誕生的四十多億年中,危險的“天外來客”給地球留下累累傷痕。目前人們在地球上找到的天體撞擊坑就有一百多個,最大最老的是南非伏利德佛坑,直徑達到了讓人一眼望不到邊的140公里,已有19億7千萬年歷史。科學家們分析,一顆直徑100米的隕石或小行星砸在地球上,其撞擊力相當於100萬噸級的原子彈。

但天文學家也指出,由於每顆小行星都有自己的軌道,交叉相撞這類宇宙“交通事故”並不常見。專家們分析,直徑兩公裡以上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機率,大約是50萬年左右才發生一次,而直徑超過100米的小行星撞擊,每一萬年才有可能發生一次。

但是,只要有那麼一次,僅僅一次,現代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將會被徹底撞回到石器時代之前——那個茹毛飲血的蠻荒世界。

⊙ ☆ … ﹚ * ¤ ¢ ℃ ◎ @

紫金山上天文臺內的幾名工作人員,今夜根本無暇欣賞窗外遠處的城市夜景,正專注地研究著電腦上從姚安天文觀測站傳來的各種資料。

紫金山天文臺的姚安天文觀測站,位於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西湖嶺,是中國境內最大的天文觀測站。今天晚上,從姚安天文觀測站傳來的資料顯示,有一個巨大的不明物體,穿過了小行星帶和火星軌道,向著地球軌道的方向高速飛來。

紫金山天文臺正聯合全國各地的觀測站,組織專家對這個不明物體的特徵和軌道資料進行精確觀察研究。而最新計算結果,將會發送給國際太空防衛基金會(Space Guard Foundation)。(太空防衛基金會1996年在羅馬成立,由各國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目的是保護地球環境、防範來自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它被認為是目前最成功的國際間合作監測計劃,是地球人類共同防禦小行星撞擊的國際領導機構。)

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高致遠研究員,盯著螢幕上傳過來的實時資料,與身旁的專家們討論著。

“這個物體正面呈規則的球形,直徑接近50米,有半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高致遠解讀著電腦顯示的結果,“但現在還不知道,它是什麼物質構成,是標準的球體呢?還是長柱體?”

“姚安天文觀測站那邊說,清晰的照片和光譜分析結果很快會一起傳過來。”高致遠身邊的一位專家說道。

“現在它的軌道預測計算結果出來沒有?”

“已經有了粗略的結果,這個物體的軌道極有可能與地球交會,範圍是以地球為中心、高度小於地球通訊衛星軌道的那麼一個區域。”那位專家接著說,“現在還要進一步考慮太陽、月球等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精確的結果還要等待幾小時。我們現在是不是需要立刻通知國家有關部門呢?”

“別急,先沉住氣,等搞清楚這個物體究竟是什麼物質構成的,然後再上報。”高致遠按住那位專家的肩膀說道。

⊙ ☆ … ﹚ * ¤ ¢ ℃ ◎ @

其實,高致遠的心裡比誰都著急,他清楚,地球保衛戰的關鍵,就在於儘早確定來襲物體的特徵和飛行軌道資料。而現在國際太空監測網存在著致命的漏洞,等到中國天文學家發現這個來襲物體時,寶貴的觀測時間已經流失了數小時。

目前國際近地小行星監測網存在著兩大漏洞:一是南北半球觀測站分佈不均。大多數監測站點都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望遠鏡數量非常有限。因此,天文學家們還做不到全空域監測危險的小行星。

二是存在地面觀測死角。最大的觀測死角是太陽光照區,當小行星從太陽方向飛來時,由於“逆光”,地面望遠鏡看不到它們。國際上早已有人提出過,需要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軌道上佈置一些空間觀測望遠鏡,以避開太陽光的干擾監視小行星。但是,目前此類設想尚無實現的可能——由於前些年各國鬧經濟危機,用於航天的財政撥款大幅緊縮了,一些太空計劃——包括增加南半球觀測站和發射太空望遠鏡的專案——被迫推遲了。

再加上各國觀測站的資料,並沒有做到完全無縫隙共享(這裡面有很多經濟、科技和軍事方面的障礙),結果本世紀以來,多次延誤了天文學家們對危險小行星的發現和跟蹤。

比如本世紀初,曾有一顆代號為2000QW7的小行星“擦”過地球,天文學家們是在它飛臨地球5天前才有所察覺的,而全體地球人知道這個真相,已是小行星拜訪地球過後一星期的事了。

在全世界一場遲到的恐慌漸漸平息之後,美利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又給出了一個足以令人後怕一輩子的結論:如果這顆代號為2000QW7小行星撞上地球的話,其巨大的撞擊破壞力,足可以毀滅15億地球人!

“Bullshit!這幫愚蠢的科學家,是不是想嚇死15億地球人啊?”當美利國讀者看到報紙上這條新聞時,禁不住開口罵道,“我們每年交納了那麼多的血汗錢,難道還要我們再納上一條命嗎?!Fuck!”

⊙ ☆ … ﹚ * ¤ ¢ ℃ ◎ @

“這是什麼鬼東西啊?!”當天文臺裡的專家們,看到螢幕上顯示著姚安觀測站傳來的圖片時,有人禁不住叫了出來。

圖片上顯示的是一個直徑接近50米的圓球狀物體,物體的表面整齊排列著一個個規則的圓形突起,既象一顆巨大的高爾夫球,更像——,對了,更像一團青蛙產下的卵球。

“這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物體!”閱歷過成千上萬太空圖片的專家們一致認為。

“可是,光譜分析資料顯示,這個物體表面確實是一種天然隕石的成分呀?”專家們都有些被它弄糊塗了。天然形成的小行星或隕石,表面一般都分佈著因撞擊形成的不規則凹坑,而這個不明物體的表面卻是分佈著規則的圓形凸起,這完全不符合常理呀。

“會不會是外星人的飛船?”有人猜測道。

“外星人有必要把飛船外殼偽裝成隕石球嗎?”另外一個人反駁道。

“那這到底是什麼鬼東西呢?”這次大家都安靜了,因為誰也說不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先把這些資料轉發給太空防衛基金會,請求國際專家組一起共同研究。”高致遠叮囑今晚值班的工作人員,然後轉向在場的各位專家,“另外,我馬上向上級部門和國務院彙報,成立一個應對危機工作組。拜託大家啦,今晚都留守在臺裡,隨時聽候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