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揀寶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02章 門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02章 門道

: 求月票,請大家多支援。

不僅是明中期,其實從南宋就開始了。

與此同時,盧先生在旁邊補充道:據說江南文家,那可是南宋文天祥的後裔,家學十分源遠流長,所以成就極高。

嗯。

王觀隨意點頭,也沒有反駁,因為這是事實。不過,他也有點不以為然,畢竟文天祥是著名的抗元英雄,而且兵敗被擒之後,更是拒不投降,慘遭殺害。由於這個原因,使得文家在元代的近百年時間,根本沒有什麼作為。

直到明代之後,經過一百多年的積累,到了明中期才恢復元氣,然後出了一個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徵明,這才重新成為了世人眼中的名門望族。

至於文嘉,無論古今,都是頗具影響力的名人。或許現代人不常聽到他的名字,但是肯定應該知道他寫的一首詩明日歌。沒錯,就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明日歌。文嘉就是這首詩的作者,只不過大家吃了雞蛋,卻不關注下蛋的母雞罷了。

然而,文家是什麼樣的情況,文嘉的名氣又有多大,蔡鵬不想瞭解,只是關注一個問題:這畫是真是假

確實,這是關鍵,更是十分務實的問題。一時之間,王觀和盧先生的注意力,也從時代背景轉移到圖畫的本身。

明人王世貞評價文嘉,其書不能如兄,而畫而侍詔文徵明一體。

這個時候,盧先生沉吟道:也就是說,文嘉的畫風與文徵明十分相近,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這是典型的南派山水畫風格。也是吳門畫派的慣用的手法。

這幅秋松高隱圖,無疑就是這樣的畫法。

此時,盧先生評點道:注重筆墨表現,強調感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靜平和的格調,很像是文嘉的手筆。

很像

蔡鵬聽不出來,但是以蔡先生的精明,卻是準備把握住了盧先生的不確定語意。

沒錯,很像。這個時候,盧先生稍微遲疑。然後就堅定點頭:如果我沒有看錯,這畫應該是仿作。

仿作一瞬間,王觀眼睛一眯,更加認真地研究起來。打量了片刻,他也發現了一些不對:這是揚州刀

咦。

適時,盧先生也有幾分驚訝:王先生好眼力啊,而且博古通今,令人佩服。

盧先生過獎了,不過是曾經見過類似這樣的古畫罷了。而且。如果不是盧先生的提醒,恐怕我也不會這樣快發現畫中的破綻。

這是王觀的由衷之言,心裡真的很佩服盧先生,覺得他不愧是首屈一指的書畫鑑定家。經驗更是十分豐富,在短暫的時間之內,就看出這畫的蹊蹺了。

什麼是揚州刀啊。

與此同時,蔡鵬迷惑不解道:怎麼能夠看出這畫是假的

這畫不算假。只能說是仿品。王觀搖頭說道:嚴格來說,也算是明代的古畫,不過並不是出自文嘉的手筆。而是當時古玩商人臨摹的仿作。

當時的仿作蔡鵬一驚一愣。

沒錯,和現代贗品橫行一樣,古代也不見得多麼純潔。王觀苦笑道:說起來,中國書畫作偽歷史十分悠久,始於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已蔚然成風。在宋代之時,就形成歷史上第一個作偽,元代稍有衰落,但是到了明代,卻又重新達到了頂峰。

當然,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王觀解釋道:明代中期,隨著經濟的復興,書畫市場也日趨繁榮。出現了一大批包括徽商晉商閩商等在內的富戶,他們手中聚集了大量財富。大家也應該清楚,無論古今,大富豪的品味都差不多,朋友之間聚會的時候,自然需要一些古玩書畫增添雅興。

聽到這話,別人就算了,蔡先生也不自覺點頭。也難怪有人會說,歷史總是在不斷重演,這是一個難以破解的怪圈。所謂增添雅興,那是比較委婉的說法,實際上卻是為了鬥富炫耀。可是礙於蔡先生在前,王觀不好說得太直白罷了。

雅玩之風形成,就需要大量書畫作品供應。而前代書畫存世又極少,因此作偽之風就變得更加歷害。

說話之間,王觀也有幾分感嘆: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卻是江南地區,所以才催生了吳門畫派,但是吳門畫派的畫家極少,就算每天畫畫,卻也滿足不了龐大市場的需求。有需求自然有市場,這樣的情況下,贗品偽作自然應運而生。

據記載,嘉靖年以前,江浙地區僅仿造趙孟頫書畫的大小作坊就多達四百餘家。但是更瘋狂的卻是那些買家,永樂之剔紅,宣德之銅,成化之窯,以至沈周唐寅之畫;文徵明祝允明之書,進參蘇米,諸大估曰千曰百,動輒傾囊相酬,真贗不可復辨。

此時,王觀忍不住嘆息:說起來,古人比我們狂熱多了,明知道假多真少,卻不惜人力物力,重金蒐羅求購,甚至有人蒐羅二十載,耗費萬金。像這樣痴迷的收藏商賈不勝枚舉,這恰好給製造偽書畫的人提供了騙人牟利的絕好機會。

至於所謂的揚州刀,其實是一個名詞。卻是因為怕有因果報應,一些人即使作偽,也會故意在畫上或題跋中留些破綻,以便後人有跡可循,可以鑑定出來。不過,要是買家鑑定不出的話,責任就不在於他了。

王觀搖了搖頭:儘管這樣有虛情假意的嫌疑,但是好歹也是做人留一線。不像現在的造假人,十分追求逼真相似,最害怕露出什麼破綻。

沒錯,就是這樣。

這個時候,盧先生深以為然,也意識王觀兩把刷子比自己想象中的大得多,當然不可能再繼續無動於衷。倒不是害怕風頭被搶,而是擔心失去這個機會,一個讓蔡先生正眼相看的機會。

想到這裡,盧先生也開口說道:在明代中期,作偽不僅是社會風氣,更是一種獨特的現象了。由於利潤豐厚,致使一些無名書畫家或畫工,以偽造假書畫賣錢餬口,連有些出名的文人書畫家也向此中討生活。

這種事情很正常,不僅是明代而已,就是清末民國時期,大名鼎鼎的張大千,早年還未成名之際,也是靠仿石濤的畫養家餬口。到了後來,名氣大了,自己的畫也能賣錢,這才終止了這樣的行為。

畢竟,每個時期的畫家很多,除個別少數成為著名畫家之外,大部分人被畫壇冷落,成為所謂的冷名頭小名頭,甚至成為在美術史上查詢不到名字的無名畫家。

這些人也要吃飯的,自己的畫賣不動,又忍受不住貧寒的生活,在改行不成的情況下,自然走上了先輩臨摹仿古的老路。

有名的畫家出手不凡,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確實不好分辨出來。但是歸納起來不外乎摹臨仿造及對真跡改頭換面等手段。

與此同時,盧先生繼續評點:較普遍的一種手法是把原畫改款添款,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改頭換面。同時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偽者可謂無計不施,甚至想出了以割裂分裝的方式造假。將一幅畫分割成數幅分別裝裱,分頭出售,以牟取利潤。

更絕的,自然是蘇州片,利用揭畫的絕活,把一幅畫揭了好幾層,再重新裱上出手。

說起這些秘辛的時候,盧先生的語氣頗為複雜,有些歎服,又有些深痛惡絕:至於這幅秋松高隱圖,卻是屬於比較簡單的臨摹之作。就是對著原畫,一筆一筆勾勒描繪而成。

所以只要細看,就可以輕易發現,圖畫的線條有頓筆的情況,而且線條與線條之間,明顯有修飾的痕跡,這是一般的臨摹手法,也說明臨摹的人功力不行。

此時,盧先生輕輕搖頭,隨即示意道:不過,款識卻是真的,應該是被人從真跡之中挖割出來,再填補在這畫之中。常人透過筆款來鑑定,肯定很容易上當,以為作品是真跡。

嗯。

王觀贊同道:從真跡挖款,說明真跡或許已經被切分成幾塊了,然後重新補描,形成幾幅作品,能夠賺上幾倍的錢,利潤十分豐厚。然而也是這樣的原因,卻使得許多名家作品就這樣毀壞了,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對,這些人,都是殺畫劊子手。盧先生痛斥道,有幾分咬牙切齒的感覺。

所謂幹一行,愛一行,一個優秀的鑑定師,首先就要喜愛自己鑑定的東西。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熱情,那麼其中的專業素養肯定不高,也難以成為最頂尖的鑑定師。畢竟有了興趣,學東西肯定很快,要是不感興趣,肯定什麼也學不了,成就自然有限。

毫無疑問,盧先生是個高明的鑑定師,那麼對於字畫肯定是滿腔熱忱,自然對於毀壞字畫的人十分憎恨。關於這一點,王觀感覺自己與盧先生很有共同語言,同仇敵愾

啪啪啪

就在這時,蔡先生輕輕鼓掌,一臉讚許笑容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今天算是長見識了,沒有想到書畫之中,還有這麼多門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