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重生民國當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172章 六根清淨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72章 六根清淨人

民國八年,正月十八,上午十點,上海,公共租界,西藏路,一品香大旅社

葉林進門的時候,還不忘瞥了米姬一眼,心裡納悶這些一品香的美女員工,

彷彿這個閃電般收納收到的小費,是一品香基本功一樣,簡直跟變魔術似的,須知穿著緊身旗袍的女性身上並沒有明顯的口袋。

當然,客房部女侍應穿的是職業緊身小西裝,比如黛西拿到葉林給的充作小費的水果糖,那是捏著鼻子揣進了自己的兜裡。

米姬和當初給葉林帶路的伊芙一樣,在包廂門口先朗聲喊了一聲,“文公子客人二位到!”

這才推開了包廂大門,葉林拉著義兄陳洸甫進門,對麵包天筱已經笑逐顏開的起身迎了上來,

“文濠!你可算來了!來了就好!這位是?”

包天筱倒是真不認得陳洸甫,上海灘銀行錢莊幾百家,陳洸甫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規模和名氣都小到不值一提,

何況包天筱之前是報社的主筆不是經理,所以對銀行金融界那些經常見報上新聞的大人物還略知一二,對陳洸甫這位幹才今日卻是初見。

“天筱大哥,我來給你們介紹,這位是我新結拜的兄長陳洸甫,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總經理,上海銀行公會的副會長,

洸甫兄長,這位是時報社的主筆包天筱,我和天筱兄前幾天是一見如故,已經結拜為兄弟。”

包天筱當然不知道陳洸甫和葉林結拜在先,雖然江湖上素來朋友也好兄弟也好,各交各的為主,但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英雄惺惺相惜才是主流。

老包和陳洸甫互相一個打量,各自暗贊一個好字,只覺得對面這人居然好像見過一樣,倆人不及細想,便都一拱手,

包兄幸會、陳兄幸會一頓招呼算見了禮,擺席主人包天筱趕緊側身,讓出身後一位來,笑著道,

“我來給二位介紹,這位就是時報社狄老闆,大名鼎鼎的狄楚青先生,狄老闆,這位是我跟你說的義弟葉文濠,我們各拜各的兄弟,這位是他的義兄陳洸甫,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總經理。”

葉林和陳洸甫在江湖老前輩面前,自然一起拱手見禮,

“久仰久仰,幸會幸會!給狄老闆請安!狄老闆吉祥!”

“幸會,幸會,二位便請入席,我們坐下來邊吃邊談罷!”狄老闆神色淡然,笑著拱手見了禮,便邀請入席。

侍立一旁的包廂女侍應上前接過了二人的大衣帽子圍巾,外加葉林隨身的一根手杖和公文包,衣服掛到了門後的落地衣架上,公文包則裝進一個黑色的綢布袋,放到了包廂裡面靠牆的櫃子上。

葉林和陳洸甫坐定後,一席四人,說是包天筱訂的席,但作為時報老闆的狄楚青還是居中坐了主位,左側陪客位是包天筱,右側主客位則依次是葉林和陳洸甫。

葉林這才有時間細細打量對面這位時報老闆狄楚青,只見狄老闆中等身材,國字臉,一臉富態,雙下巴,雙眼皮,蒜頭鼻,鼻樑高挺,眼神銳利,倒是真正儀表堂堂富家翁的長相。

最難得的是雖然是民國頂尖的知識分子,時報社的老闆,卻並沒有想包天筱和陳洸甫這樣的讀書人一樣戴著金絲邊眼鏡,雙目炯炯有神,讓人過目難忘。

葉林當然知道,眼前這位狄楚青1873年生人,初名葆賢、又名狄平子,別署平等閣主、慈石、楚卿、狄平、雅、高平子、六根清靜人,原籍江蘇溧陽,生在江西,後居滬。

狄楚青早年中舉人,後留學日本,乃是康有為唯一的江南弟子。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參加唐才常的張園國會活動,參加自立軍勤王之役,擔任捐募款及購置軍火工作,事敗避居日本。

狄楚青工詩能文,信仰佛學,曾在《清議報》、《新民叢報》發表詩詞多首。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由康有為、梁啟超集資,狄楚青在滬創辦《時報》,時年不過三十一歲。

狄楚青銳意革新報紙業務,聲稱出版該報“非為革新輿論,乃系革新代表輿論之報紙”。首創對開四版兩面印刷現代報紙版面格式;

設“時評”專欄,短小雋永,為許多日報仿效。根據新聞內容的重要與否,採取不同字號排印。附張刊登世界名著與流行小說。

宣統三年(1911年)春開始,還每日隨報附送《滑稽時報》一大張,正面有滑稽談、笑話兩句、小說等內容,反面是廣告。

隨後因與康、梁意見分歧,辛亥革命後獨資經營;曾在北京發刊京津版《時報》與上海《民報》,不到兩年即停。

在葉林前世,民國10年(1921年)《時報》轉讓給黃伯惠經營,狄楚青始脫離報業。除《時報》外,還辦過有正書局,出版《小說時報》、《婦女時報》和《佛學叢報》。著作有《平等閣詩話》、《平等閣筆記》等。

現在是民國八年,葉林的出現,讓狄楚青和時報社的命運出現了轉機。

狄楚青早年在維新變法前後拜康有為為師,並且與梁啟超有深交。康有為“公車上書”時,狄楚青是追隨其左右的眾舉子之一。

狄楚青1904年自日本回國,便回到上海,籌資開辦了要革新中國輿論的《時報》館。《時報》的總主筆為羅孝高,廣東省人,他是康有為的學生,梁啟超的同學,亦是康、梁推薦來的代表。

當時《時報》的讀者物件定位於教育界、文藝界、出版界的知識階層。所以它一出版,便以對開四版,兩面套紅印刷的活潑版式及激情澎湃的文字而大放光彩,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輿論一致稱其為報業中的後起之秀。在上海本埠雖不及創刊悠久的《申報》、《新聞報》的發行量,但在北京、蘇州、杭州三地設有分館。

葉林知道,當時的知識階層,都以看《時報》為榮。各大書局的出版書目、商務印書館所發行的教科書、新出版的雜誌廣告,都刊登在《時報》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賓主落座,各種寒暄天氣哈哈哈,一邊西洋大菜流水般上,眾人杯盞交錯,互相敬酒,一時間其樂融融,卻沒有急著提起正題。

不知後事如何?

……

……

【作者題外話】:親們,銀票還有多嗎?本書要碼到一百萬字,沒有親們的銀票支援是不可能的。

今日小劇場:

阿文:“師傅,胡師伯要我說個二師兄的驚悚故事,我哪想得出來!”

葉林:“阿文,這還不簡單,八戒到飯店應聘後廚,老闆問你能幹啥,八戒說我能吃啊!老闆說那留下吧,不多大功夫,小老闆換上了新的選單,今日特價,清炒豬大腸、豬肋骨、豬心、豬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