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重生民國當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294章 大巴黎和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94章 大巴黎和會

民國八年,正月二十,早上九點,上海,公共租界,兆福裡

擺在葉林面前的第三件大事,則是巴黎和會因中國山東問題引發的五四運動,

在五四這個運動中,北洋皖系因為直接當政,所以承受了學生運動和民眾罷工最大的請願壓力,並且由於北京政府在運動起來後,悍然下令鎮壓,導致學生被捕和流血事件,從而失去了民望和輿論支援。

所以在葉林看來,五四運動在喚醒了民眾和知識分子的同時,也因為北洋政府的不理智的鎮壓行為,使得皖系最終失去了輿論的支援,為一年後的直皖戰爭失敗埋下了種子。

而直系將來吳佩孚因為在五四運動中支援學生,反而成為人氣民望極高的軍人,甚至因此而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若巴黎和會上山東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中國要求歸還青島和膠州灣的訴求得到實現,那麼就可能不會爆發五四運動,。

葉林當然不會狂妄到認為自己可以改變巴黎和會的結果,連美國總統都沒能做到的事,自己怎麼可能做到?

民國八年的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後協約會議。

巴黎和會由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等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在葉林前世,巴黎和會上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於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北洋政府代表(即當時中國政府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

巴黎和會最後演變為三巨頭會議,就是英法美三方,義大利第一個退出和會,日本則多次威脅要退出和會。

最初巴黎和會由美、英、法、意、日5國各出2名代表組成的最高理事會(“十巨頭”會議)控制。3月25日,決策的10人會議縮減為“四巨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義大利總理奧蘭多。

實際上,重大問題都由美、英、法三國代表決定。

在和會的第一天,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利用致開幕辭的機會發表了長篇演說。他不僅以戰勝者的口吻譏諷戰敗的德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同時還提出了制裁戰爭禍首、肢解德國的基本方案。

但美國總統威爾遜卻不理睬法國的建議,要求和會首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問題。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於1856年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斯湯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早年在弗吉尼亞大學和霍普金斯大學攻讀法律、政治和歷史,曾獲政治學博士學位。

後來相繼擔任過大學教授、大學校長和州長。1912年和1916年在民主黨支援下,先後當選為美國第28任總統。

威爾遜儀表堂堂,意志堅強,是個極端自信的理想主義者。在他執政期間,美國發展迅速,成了世界首富。威爾遜認為,根據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應當放棄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擔當起領導世界的重任。

為此,他在做出對德宣戰的決定之後,又於1918年1月8日提出了以建立國際聯盟和維護公海航行自由為基礎的“十四點”爭霸世界綱領。

威爾遜對於建立國際聯盟的計劃之所以特別著迷,不僅因為這同他的政治聲譽和歷史地位息息相關,同時他還把此視為取代英法稱霸世界的根本大計和必經之路。

因此,他在巴黎和會首次發言時即提出要優先討論國聯盟約問題,強調國聯盟約與對德和約應當成為統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任何國家都有約束力。

但英法兩國對此不感興趣。它們主張將二者分開,並優先討論瓜分領土和戰爭賠款問題。對立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後來十人委員會經過4天爭論,決定將國聯問題交給以威爾遜為首的專門委員會研究,由該委員會負責制定國聯盟約草案。

英法的陰謀是想藉此把美國的計劃從議事日程裡抹掉。為此,它們建議讓所有中小國家的代表也都參加該委員會,把委員會搞得龐大臃腫,效率低下,以拖延時間。

專門委員會還沒有開始工作,英法便提議討論瓜分德國殖民地問題。威爾遜如夢初醒,對英法的伎倆大為不滿,遂再次提議十人委員會討論國聯問題。

他說:“我們不能讓世界得出這樣一個印象:各大國首先瓜分了世界上無力自衛的地區,然後才建立國際聯盟。”

於是,十人委員會再次展開交鋒。會議開得很緊張,威爾遜很兇,英國的勞合·喬治和法國的克里孟梭也很兇。

在此情況下,威爾遜氣憤地表示,如不先確定國聯盟約,他將退出會議。老練油滑的勞合·喬治反駁說:“只有上帝知道,制定國聯盟約這個複雜程式什麼時候才會完成。”

威爾遜回答說:“只要無人故意搗亂,委員會的工作10天就可結束。”美國的威脅起了作用,英法只好讓步。事實果如威爾遜所言,專門委員會經過一系列緊張磋商,終於在2月13日按期制定出了國聯盟約草案。

2月14日,威爾遜在莊嚴的氣氛中向全體大會報告了草案內容,並獲得一致透過,在第一回合的鬥爭中,威爾遜勉強佔了上風。

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是巴黎和會的另一主角。克里孟梭於1841年生在法國南特省。他是學醫出身,在30歲時便當選為國會議員,開始步入政界。1906—1909年曾任政府總理。1917年再次受命組閣。

在這次巴黎和會上,他以法國首席代表的身份當選為大會主席。克里孟梭對德國懷有強烈的復仇情緒。他出席巴黎和會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以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

卻不知後事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