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我的父親是趙雲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零四章 第十二次北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零四章 第十二次北伐

弘農郡,盧氏。

洛水中游一座不起眼的小城,縣城不大,因人口不多,城內縣令都不設,只有縣長、丞、役等寥寥幾人,漢軍猛虎撲食,不費吹灰之力,即佔領了低矮的圍堵城垣。

洛水這條山間激流從盧氏經過之後,河道逐漸變寬,兩邊的農田房舍也越來越多,當年,中華文明的先祖們選擇定居於此,就是看中了洛水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有河流灌溉,有沃田耕種,有蠶桑種植,有族人生息繁衍。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了和平之上。

戰端一旦開啟,毀滅的不單單是人,還有所有的一切。

姜維提出“兵進洛陽”的激昂口號,讓漢軍上下士氣高漲。

參軍周巨只是一個年輕的謀士,資歷不夠,經驗不足,自無力反駁姜維的冒險策略。或許,這就是姜維選擇周巨輔助自己的原因。

相比馬融、蘇繼、杜模等人,周巨是蜀漢舊臣之子,其父周群與姜維私交不錯,同時,周巨在蒲阪渡逃脫,卻又在無形中揹負了“逃兵”的罵名,他也要用實際行動洗涮恥辱。

漢軍的普通底層的將士也不會去考慮會不會陷入危險,他們只知道要去攻打敵國的都城,這樣的經歷可能從軍幾十年都碰不到一次。

最起碼,以前的蜀漢軍隊根本打不到洛陽,就連長安也只能望秦嶺而興嘆。

張護雄接到姜維的命令,馬上點齊無當營將士,沿途大張旗鼓、做足了聲勢沿洛水向宜城、洛陽一帶進軍。

兵進洛陽。

若是別人聽到姜維的這一命令,或許還會猶豫是否錯了。

但張護雄不會。

在他的心中,姜維就一直是他尊敬的師長,張嶷早年喪父,是實打實的寒門苦出身。

張護雄和兄長張瑛在張嶷死後,雖然襲了爵位,但蜀漢的爵虛的多,實的少,若不是姜維在軍中接濟和教導,張護雄怕是沒有今日的成就。

何況,在急於立功的張護雄看來,姜維進軍洛陽的想法,沒有什麼不對?要打就打司馬炎的老巢,就算攻打不下來,嚇也要嚇他一大跳。

漢軍從盧氏出發,往洛陽進軍。

一路之上,漢軍旗幡招卷,將旗如山如林,士卒鎧甲齊整,刀槍箭矢林立,讓人看到不由得讚許一聲:好一支大漢強軍。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亢激昂的歌聲不時在隊伍中響起。

漢軍之中,除去羌兵之外,帶兵的軍侯、都伯、隊率等中低級將校不少是北方中原後裔,此時踏上故土,不由得心情激動高唱起來。

這首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旋律簡單,又傳唱極廣,此時隨著漢軍的前進步伐聽來,有一種席捲天下、壯志滿懷的豪邁之氣。

——

宜城。

驃騎大將軍司馬駿忙的連一向注重的容貌也顧不得打理。

在朝堂上,他司馬駿可以許下豪言壯語,打姜維他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假節、諸雍涼諸軍事的職務,也以前也幹過,只要把手底下的能打的戰將籠絡好就行。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司馬駿性格比較豪爽,有點喜歡出風頭,裝逼的機會難得,一旦錯過,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

這一次,在朝堂上許下承諾之後,司馬駿開始時,按照往常備戰的進度,向各地發出徵召郡卒、運輸糧秣、輜重、器械的號令。

但他這邊還剛剛開始,陸陸續續的從各地收攏來的郡兵正在整編,猛然就聽到姜維的漢軍殺到宜城來了,這讓司馬駿倍感左右為難。

這些年,司馬家沒有人比他更瞭解晉國內部的情況了。

用一句話來形容:外重內輕。

能打的軍隊都派到了邊地或者與蜀、吳接壤的地方,中原的腹心區域,就只剩下了不堪戰的一堆吃閒飯的郡卒。

但真到了戰場上,單憑洛陽和宜城的郡卒,守城或是可以,野戰則根本不是漢軍的對手。

無當飛軍的名頭,他司馬駿也聽說過。

這些高原來的蠻夷,完全悍不怕死,他們就和當年秦國統一六國時的輕兵一樣,敵人的首級就是一個個戰功。

“還是先等一等為好,反正杜預也快到宜陽了,還有張雄的追兵也在後面,到時候三面合圍,姜維就是插上翅膀也難以逃脫。”

穩字當頭。

司馬駿不是戰場的新手,自然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現在可不是衝動和漢軍野戰的時候。

司馬駿這麼一想,遂下令緊閉宜城四門,作固守計。

——

漢軍進抵宜城。

姜維走的是水路,速度已經趕上來了,聽斥候報說宜城四門緊閉,城中守備森嚴,姜維不由得眉頭一展,淡淡的笑意湧上臉龐。

周巨見姜維如此神態,甚是不解,問道:“大司馬,敵軍守城不出,我軍兵少攻之不下,不知因何發笑?”

姜維指了指宜城的方向,淡笑道:“司馬駿,枉有知兵之名,卻不過是膽怯之輩,他以為我要打他宜城的主意?與洛陽相比,宜城又算得了什麼?”

“姜瓊,號令全軍,繞過宜城,繼續向洛陽進軍。”姜維沉聲喝令。

“唯!”姜瓊領令,急急向各部傳令而去,這一位剛剛相認、名氣又大的不得了的祖父,讓他的心中充滿了敬畏。

不過,姜瓊才二十出頭,他還有時間好好的學習姜維的兵法,他也會努力的成長,不讓天水姜氏籍籍無名。

“大司馬,這樣一來,我軍歸路被敵阻斷,且又深入敵國腹地,四周皆是敵人,又要如何脫身?”參軍周巨面露不解,不恥下問道。

這些天來,他也在加緊學習兵法韜略,但與姜維相比,顯然還是一個稚子。

姜維心情甚好,答的倒也耐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打洛陽,焉能調動敵軍回援,這一次,我們本就是險中求勝、險中求活,所以,不要去想什麼後路,就想著到洛陽城,痛痛快快的殺上一場。”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姜維雖老,但一顆爭雄之心不老,他就像從囚籠中的猛虎一樣,剛剛脫困而出,就開始顯示虎威來。

不顧一切,殺向敵都。

這樣的壯舉,勝利了,那是足以名留青史的大勝,失敗了,也是一份決絕的光榮,姜維覺得,他此生在戰場上最後的榮耀,就在這一次“北伐”中。

沒錯。

雖然漢軍是向西北方向進軍,但對姜維來說,則是第十二次“北伐”。

他希望,這一次“北伐”的取得的戰果,能讓自己前面“五勝四平二敗”的北伐戰績有一個圓滿的結束。

漢軍要取新城三郡,面對的最大對手,除了羊祜的荊州晉軍外,還有洛陽、弘農附近的晉軍部隊,他們距離房陵並不遠,且又是平原地帶,速度上要比山區行軍的漢軍快了許多。

當年,孟達想要迴歸蜀漢,之所以司馬懿殺到上庸城下,孟達才始知曉,就是魏軍推進的速度太快,讓孟達根本來不及反應。

而當時,諸葛亮派出的援軍,從漢中出發增援,看似直線距離更近,但上庸被攻下時,漢軍也僅僅到達了新城郡的木闌隘一帶。

所以,吸引更多的晉軍遠離房陵、上庸一帶,為趙廣接下來順利攻取三郡創造有利條件,是姜維打洛陽的目的。

只有打晉國都城洛陽,才會讓各地晉軍不顧一切的回援過來。

只有往司馬炎所在的地方進軍,才能讓晉國朝堂做出不正確的判斷。

至於歸路,姜維決定棄守商縣那一刻,就不再有原路返回的想法,另覓一條迴歸之路,那是打完洛陽之後的事情,現在考慮太早。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敵變我變,一切都在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