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我的父親是趙雲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五十五章 魏吳VS晉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五十五章 魏吳VS晉國

漢建隆五年,元月。

趙廣留文虎、馬融率一萬精兵駐守函谷關,親率東征漢軍二萬人北渡,向空虛的河內郡進軍。

同時,在安邑的王訓所部也開始翻越王屋、中條兩山,向野王、武遂、恆曲一帶推進,兩部漢軍一南一西夾擊,攻勢異常凌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短短的二十餘天時間內,晉國在河內郡的軹縣、野王、沁水等地,紛紛被漢軍佔領,其中,素有河內門戶之稱的野王,因為馬隆的離開,而被趙廣一戰而下。

到了二月中旬時,河內郡除溫縣尚在晉國手裡外,其餘各縣已經全部失守。

隨後,趙廣率中軍駐守野王,薛季所部以軹縣為出發點,向溫縣步步緊逼。其中,程亥、李柔各率一部沿黃河東進,向孟津渡進軍,準備切斷河南河北的聯絡。

溫縣。

司馬家族的老巢,在漢軍的進攻面前,已經亂作一團。

司馬炎以晉代魏,定都洛陽之後,司馬家族的重要人物、年輕子弟,也紛紛搬到了一河之隔的洛陽居住,溫縣只是鄉野小縣,繁華自不能和洛陽相比。

留守在溫縣的司馬家子弟,除了年長的族老外,地位最高的是司馬懿第五個兒子司馬幹。

司馬幹在晉國建立後,受封為平原王,食邑一萬一千三百戶,司馬炎還特賜他鼓吹、副車之馬二匹及侍中的服飾。

不過,司馬幹最出名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因為他是高度精神病患者,性格極為不正常。

按歷史記載,司馬幹曾經把俸祿和布帛放在露天堆積,結果讓它們因淋雨而腐爛;另外,這位仁兄的愛妾死後放在棺槨裡,等著下葬,司馬幹竟然命令開啟棺槨,對屍體作出不能理喻的行為。

在一眾驚慌失措的司馬家子弟中,齊王司馬攸站了出來,接替司馬幹主持大局。

司馬攸就是司馬炎那個過繼給司馬師的弟弟,這個人能力相當不錯,風評也甚佳,當初還和司馬炎爭過皇位。

因為司馬衷心智不全的原因,晉國朝中要求司馬攸繼承皇位的呼聲非常高,但也因此,司馬攸遭到讒言猜忌,不得不回溫縣暫避風頭。

這一次,漢軍兵進河內,要不是司馬攸在溫縣坐鎮,組織起縣中子弟兵據塢堡抵抗,趙廣說不得一鼓作氣將溫縣也一併拿下。

對付溫縣的這些司馬家族死硬支持者,漢軍上下一時也找不到好的辦法。在與王訓、薛季等人商量後,趙廣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層層壓迫,逐次平推,一個塢堡接著一個塢堡的攻打。

溫縣的範圍不大,司馬家的根基最雄厚,相信也經受不起子弟兵不斷戰死的損失,而對於漢軍來說,正好可以借打溫縣塢堡的機會,練一練軍隊的攻堅能力。

趙廣在河內郡高歌猛進,被圍在溫縣的司馬攸拆東牆補西牆,將有限的兵力調動來調動去,四處補漏卻又無可奈何看著一個個塢堡被漢軍燒燬。

司馬攸送到洛陽的求救信石沉大海,沒有得到司馬炎的迴音,這倒不是司馬炎不想救,而是他實在無暇關注溫縣的戰況。

黃河南岸。

馬隆急沖沖奔向洛陽,卻不料撲了個空,燃起的煙塵只是漢軍留後部隊放出了煙幕彈,等司馬炎反應過來趙廣跑到河內時,洛陽又迎來了一波新的對手。

不想放過一絲一毫機會的曹曇出手了,魏軍從襄陽一路尾追著王渾軍,南陽郡的宛城一帶激戰連連,急於撤退的晉軍無心戀戰,被徐霸、徐胤、許綜指揮的魏軍咬住後營不放。

王渾無奈之下,只得留孟觀一部守在宛城,阻斷魏軍向洛陽進軍的步伐,荊州晉軍主力則繼續向北增援。

孟觀終於有了獨立領軍的機會,雖然他的軍隊不過三千人,但面對上萬魏軍的進攻,孟觀毫無懼色,依託宛城殘破的城垣,硬是頂住了魏軍十餘日的進攻。

宛城在三國前期是西涼大將,槍王張繡的地盤,曹操還曾在這裡偷妻了一回,結果很悲催的折損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

到了三國末期的時候,由於襄陽在魏國、晉國手裡,宛城的軍事地位下降,其城牆也多有破損,漸漸的淪落了一座平常的小縣城。

徐胤等人本以為打宛城輕輕鬆鬆,卻不想被孟觀阻住了去路。

等到二月初的時候,王渾在洛陽面見司馬炎,得知趙廣已經北渡黃河,王渾與羊祜、杜預等人商議一番,遂決定先將曹曇給打趴下,收復被魏軍佔領的襄陽。

相比溫縣,襄陽確實更加重要。

還有一點,王渾手底下的晉軍,多來自荊州北部,其家眷現在已經落到了魏國手裡,要是時間再拖延下去的話,王渾擔心晉軍將卒會譁變。

魏、晉宛城之戰從元月末開始,一直持續到二月中旬,兩邊大小戰事無數,打的甚是激烈,卻一時分不出勝負。

曹曇為了支援宛城戰事,連續的遣使往東吳,向孫皓陳說厲害修好,已經被曹曇視為賈詡再生的桓楷又想出了一個毒計,讓曹曇奉孫皓為兄長,且魏國願為吳國的附庸國存在。

魏向吳稱臣。

桓楷的這一計策,正是瞄準了孫皓好大喜功的弱點。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孫權在襲殺關羽之後,面臨劉備征討夷陵的報復,只得屈膝向曹操稱臣,于禁等降將也是在那個時候回到了魏國。

不過,在陸遜夷陵大戰勝利後,孫權也是立即拔刀相向,魏吳臣屬關係從此破裂。

這一段魏吳之間的糾葛,雖然是孫權的權宜之計,但終歸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孫權在位時也每每為此而感嘆。

孫皓登基,數次北伐晉國,原因就是想要洗涮這段過往,現在曹曇稱臣,正中孫皓下懷。

吳國朝堂上,左丞相陸凱已經去世,其餘老臣丁奉、施績、陸抗等皆領兵在外,掌權的右相張悌剛剛從軍師位置上提拔上來,資歷不夠,孫皓無人制約,也就更加的為所欲為。

接受魏國稱臣之後,孫皓作為兄長,也很是大方,即詔令江陵的吳軍支援襄陽,魏吳兩軍這一聯合,讓晉國方面壓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