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秦時之我要做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二十二章 好戰必亡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二十二章 好戰必亡

烈日當頭,當最後一名秦軍倒在地上,整個戰場瞬間沉寂下來,只有李牧的軍令還在空曠的戰場上傳蕩。

秦趙之戰歷時近兩個月,終於結束了。

兩個月的時間很長,但對於這場戰爭來說,卻短暫的令人驚訝。

一開始,王翦是想將戰爭拖到明年春耕,徹底拖垮趙國的後勤,讓趙國在十年之內都無法回過氣來。

一開始,李牧還在為戰爭而擔憂。他不怕與王翦對陣,但卻擔心趙國的後勤無以為繼,最後不得不向秦國低頭。

可從李牧、姜二人參戰到結束,也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王翦便帶著他的軍隊狼狽而逃了。

王翦戰敗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卻是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姜與李牧聯手,已經毫無破綻了。

李牧號稱軍陣之神,若論兩軍對壘,就連王翦也要處於下風。

而姜用兵則詭異多變,讓人摸不清套路。

最開始,姜無令出兵,打了王翦一個措手不及。

最後一戰,姜無視李牧軍令,無視了秦國的右翼大軍,令自己的左翼軍團直攻王翦中軍,讓王武陷入兩難之境,直接崩了全盤。

姜與李牧互補互足,堪稱最佳搭檔。

戰場上,到處都是屍體,有秦國的,也有趙國的。

任何人看到這一戰的慘烈,或許都會感慨一聲:國雖大,好戰必亡。

趙國看似擊退了外辱,可實際上卻是損失慘重。

秦國看上去似乎完成了戰略目的,可實際上卻是什麼實質的好處都沒有得到。

姜也不喜歡這樣的戰爭。

姜想要的戰爭,是劫掠,就像兩年前劫掠匈奴那樣,劫掠外族的資源。

戰場上,可以縱兵搶奪,外交上,令他國進貢。

以四方之財養一國,才是真正的強國之道。

……

戰後打掃戰場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情,幾萬人的屍體堆積如山,或聚屍焚燒,或挖坑掩埋。

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一戰,姜與李牧藉著打敗王翦之威勢,不久後必然名震天下,東方六國之內,將無人不識李牧、姜之名。

秦國越是強大,李牧與姜的重要性就越大,威名也就越盛。

可實際上,李牧與姜的功勞,卻是建立在這數萬屍體之上的。

這一戰,秦國陣亡三萬七千餘人,被趙國俘虜一萬兩千人,堪稱損失慘重。

隨王翦撤離的九萬餘人中,或許還有不少重傷。

以這個時代的醫療條件來說,哪怕只是輕傷,如果發炎的話,依然會要了人命。

兩個月前,王翦帶著二十萬大軍一路破城,那是何等威風?

兩個月後,王翦就只能帶著九萬餘殘兵狼狽而回。

趙國這一戰雖然勝了,可實際上,戰爭最開始的那一個月,趙國可謂是節節敗退。

統計兩個月的戰損,趙國至少陣亡十幾萬人,農田被毀無數,今年秋天將顆粒無收。

若非王翦治軍極嚴,破城後沒有縱兵搶奪,否則趙國的損失將會更慘。

而且王翦是敗走的,安陽的武庫、糧倉、包括王翦的軍糧都留了下來,算是彌補了趙國一些損失。

接下來的戰爭,將不在戰場上,而在於朝堂之上,以及衛莊與李信的戰場。

李牧當天夜裡便發了八百裡加急的戰報送往邯鄲,請求出兵秦國,繼續擴大戰果。

與李牧的戰報一起送往邯鄲的,還有姜的戰報,同樣請求出兵秦國,乘勝追擊。

出不出兵不一定,但這是一個態度。

秦趙兩國早已互派使者,接下來兩國將會展開激烈的辯論,姜與李牧的態度,既是趙國的底氣,同時也是威懾秦國最有利的武器。

接下來,王翦會與李信合兵,與姜、李牧、衛莊三人的軍隊對峙與秦趙邊境。

一旦朝堂上沒有談攏,提出的條件無法讓各方滿意的話,大戰還會繼續。

姜現在之期盼著,衛莊能夠戰勝李信。

至少也要在王翦與李信匯合之前,搶先一步戰勝李信。

衛莊若再勝秦國,趙韓結盟的威勢必然大勝,屆時趙王室與韓王室哪裡還會將秦國放在眼裡,趁機取得好處才是要緊的。

其實這一戰打到現在,趙韓兩國已經名震天下了。

只要讓趙韓兩國的官員和百姓們認為,趙韓兩國結盟便可抵擋秦國,不但兩國的關係會更加親近,就連官員和百姓心中也會湧起一股希望,強國的希望。

當然這種希望只是韓國想要的,而且這只是如夢幻泡影一般的希望。

秦國尚未盡全力,但趙韓兩國早已經全力以赴了。

……

李牧大營。

李牧站在首位,起身拱手示意一圈,大喝道:“諸位,此戰,大勝!”

眾將士齊聲高喝:“大勝!”

即便這一戰未竟全功,但卻也是一場輝煌的勝利,值得眾人興奮、激動。

在場眾人都是李牧親信,事實上在眾將士想來,若是趙國從一開始就派李牧抵擋秦國,趙國早就贏了,根本不會損失如此之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李牧振奮道:“此戰全賴眾位將士用命,李牧感激不盡。”

眾將喝道:“此戰乃大將軍領兵有方,末將等不敢鞠躬!”

雖然只是勝利後的客套話,但眾人說出來,卻是真心實意的。

李牧轉頭看向姜,撫須笑道:“兒,此戰,你當居首功。”

姜謙虛道:“末將不敢,只求大將軍莫怪末將違抗軍令便可。”

李牧笑道:“本將命你突破秦軍右翼,攻襲王翦後路,你不是已經做到了嗎?如此,何來違抗軍令。”

此事當眾提出,自然是防止有些人背後嚼舌根,說姜乃李牧之徒,李牧便法外容情,不治姜違抗軍令之罪。

若是軍法再嚴苛一些,姜還真會被李牧治罪。

左翼抵擋敵軍右翼,才是姜的責任。

姜帶兵攻打王翦中軍,若王武當時不顧傷亡,放棄盾牌大陣,快速行軍攻打李牧後路,哪怕只打到一下,姜都要承擔責任。

不過軍令雖如山,但也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說。

只要能打贏戰爭,稍微違抗一下軍令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