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明末皇帝分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一二章 皇上在南京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一二章 皇上在南京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 . ”這是三國時期諸葛孔明出使東吳,遊覽金陵山川地貌,發出的感慨。此後,“龍盤虎踞”這個成語,成為了金陵風水格局的專用名詞。

古代中國的王霸之業,多起於黃河流域。因為,古代黃河流域風調雨順,既有良好的農業基礎,又擁有眾多山川天險、河流交通。秦漢、隋唐之類王朝,也多數起於北方黃河流域。

四川、江南等地,同樣能奠定王霸之基業。但是,四川對外交通只有少數幾條道路,被封死之後,便缺乏問鼎天下的資格。自古以來,四川崛起的政權,最強不過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

而南京在古代,長期是人口、經濟落後,並不能夠與北方競爭。一直到蒙元時期後,北方經濟基礎越發敗壞,人口數量也遠遠少數南方。從此之後,南方開始顯露出相對於北方的巨大經濟、人口優勢。明太祖以南伐北,摧枯拉朽。後世的民國時期,以南伐北同樣具備巨大的優勢。

明朝末年的南方的人力、物力,是北方的兩倍。但是同樣,南方地區由於地主、豪強數量太多,以至於整個南方著實是一盤散沙。

這也是朝廷立都běi jīng兩百年造成。

若是開國以來一直以南京為都城,兩百多年來鎮壓南方的宗族、地主的影響力,使得朝廷的威信滲透江南的鄉野。調動龐大的江南人力物力如臂使指,別說是掃平北方地區,就是趁勢向東南亞擴張,也不見得有多少阻力。

崇禎僅披著一件絲袍,站在破敗的雨亭中,望著煙雨迷茫的雨景,道:“太祖皇帝著實有遠見,選擇金陵為王霸之基。北方十年九旱,江南依然是風景秀麗、風雨調和。”

王承恩說道:“陛下效仿太祖,高築牆、廣積糧!大明還是可以中興的!”

崇禎嘆息:“可惜北方百姓苦矣!”

“北方有肖大人這樣的能吏。多少能救活一些百姓。”

“肖圖白在天津搞的有聲有sè,朕在南京也不能搞的死氣沉沉。王承恩,南京皇城改造工程,都進行的怎麼樣了?”

王承恩道:“回稟皇上。奴婢將皇城改造工程委託給了李慎之先生。李慎之招募了不下於300萬兩商人資本,參與到南京皇城改造專案中。預計今後兩三年內。皇城改造出來的商業專案。逐漸能夠盈利。”

“你說朕拆了南京皇宮,進行商業開發,民間百姓是如何評價的?”

“奴婢聽錦衣衛駱大人說,百姓多是評價皇上聖明。”

“恐怕是有人說朕敗家吧?”

“不!陛下拆皇宮。建軍校。任用孫承宗這樣的賢良,士民是非常讚譽的!”

“孫承宗的‘皇家軍校’辦的如何了?”

“剛剛撥款150萬兩銀子,添置了一些軍器,校舍建設進展也很順利。與此同時,今年是科舉之年。南京已經聚集了數以千計的舉子。不少人自認為無望中科舉,反而報名參加了皇家新軍的考試。畢竟,皇家軍校一畢業後,便能成為新式軍隊的軍官。軍餉、待遇,非舊式軍隊可比。而且,年輕人,不免有點熱血……”

南京皇宮是當年大明太祖皇帝,填平了燕雀湖,以巨石墊底。再以石灰、三合土作為地基,鑄造的恢宏的宮城。但是遷都běi jīng後南京皇宮常年廢置,大多數的宮殿皆是年久失修,早就破敗不堪。

整個南京皇宮,面積有30多平方公裡。如果要全面的修葺。恐怕要耗費幾十萬人力和數千萬兩銀錢。

崇禎反而藉著宮殿破敗的機會,下旨縮減皇宮面積。將皇城面積縮水到6平方公里,新修築稜堡式小城牆,作為皇宮的城牆。

而皇宮的面積大為縮水。自然就無需大量的內臣服侍了。崇禎遷都南京不久,便宣佈了對皇宮進行大裁員。

太監們給他們一些田宅。讓他們成為要納稅的自耕農和小地主。

宮女們,紛紛賜婚給一些未婚軍人,用以籠絡軍心。

一連串的大裁員後,南京皇宮中僅剩下太監2萬多人、宮女5000多人。當年běi jīng皇宮中,十萬多萬太監、三萬名宮女的浩大規模,從而一去不復返。

事實上,按照崇禎分身具備現代人的思維,認為被成千上萬人服侍,根本是毫無意義,反而形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數百人服侍的團隊,已經非常豪華奢侈。比如,一些娛樂表演、宮廷禮儀,完全可以外包給民間商人。這樣,皇宮的經費大為縮減,而享樂的質量不會低到那裡去。

但是,皇帝的提議,不但遭到了宮廷內臣們的反對,而且更遭到了朝廷文臣的反對。因為,宮殿的恢宏氣度,不但是皇家的臉面,而且更是朝廷的臉面。如果,皇宮縮水到還不如一個地主老財的宅院面積,那麼每天前來上朝的文武百官會覺得非常沒有面子。

總而言之,為了文武百官的面子著想。

南京皇宮的面積雖然一再縮水,但是也達到了6平方公里,僅僅相當於太祖時期南京皇宮的六分之一大小。

剩下的30平方公里的皇宮,本身已經很破敗,修葺的成本會達到數千萬兩銀子,大明財政不堪重負。

而皇帝也沒有那麼多閒錢去修宮殿,反而參考天津經濟特區的模式,進行30平方公里的土地重新開發利用。

其中,投入了150萬兩銀子,建立了一座“皇家軍校”,被皇帝給予了厚望。

皇家軍校的校長是帝師孫承宗老先生,前半生是文臣,樂意提拔後進,明末很多的文官,都是孫老頭提拔的。而後半生,努爾哈赤起兵造反後,孫承宗意識到韃子將會釀成滔天大禍,從而開始督師關外,與韃子征戰幾十年,寫下《督師全書》、《車營扣答合編》等等軍事著作。

其中。《車營扣答合編》全書共一百零八個問答,由《車營總說》、《車營百八扣》、《車營百八答》和《車營百八說》等四部分組成,透過問、答、說、圖等對車營編組方法、營陣佈列、行軍作戰、後勤保障等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說。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很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與各兵種的協同動作。如說:“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疊陣”。所謂“用火”即是發揚火力;所謂疊陣即步、騎、炮重疊配置。彼此協同,長短相補。戰鬥隊形也要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地使用方、圓、曲、直、銳等各種隊形,向人們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步、騎、炮等諸兵種協同作戰的雛形,在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因為,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並不考慮成本,僅僅從軍事角度探討17世紀的火器部隊。能夠達到的極限。

但是明朝末年,既沒有寬裕的財政,底層軍官基本素質普遍是不合格的。而且,孫老頭一心報國、滅虜的志向,與遼東混rì子的軍閥兵痞們的想法產生嚴重牴觸。遼東的哪些官兵們,僅僅是接著抵抗韃子為名義,在關外囤地發財,這些兵痞對於和韃子拼命,並不感冒。孫承宗有理想有抱負。但是遇到一群混rì子,暗中扯後腿的軍閥式官兵,兩次督師皆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

而此時,崇禎皇帝令人請孫老頭出山,提出只有培養出一批軍事素質過硬。忠君愛國,不怕犧牲的年輕軍官。以這些有理想的軍官作為基礎,重新組建一支新式軍隊,才有希望消滅韃虜、中興大明。孫老頭也覺得非常有道理。便欣然擔任了南京皇家軍校的校長。

南京皇家軍校的門檻很高,先要讀書識字。考試的內容《孫子兵法》、《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三本兵書,以及弓箭、火銃、體力、格鬥、冷兵器多門科目。等到正式教學時,將會以《車營扣答合編》作為正式教材,傳授這些新式軍官全新的軍事知識。

而孫承宗的舊部,大明另外一位軍事專家茅元儀,也被邀請道軍校中擔任教官。茅元儀在一生留下著作《武備志》,被後世譽為大明軍事百科全書。裡面科普xìng質的介紹了大量的火器、兵器的製造、使用、威力等等常識。

而皇家軍校門前的對聯寫著:“貪生怕死,莫進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這幅對聯,是皇帝本人御筆所書。更是吸引了大批熱血青年們,參加南京皇家軍校的考試。

如此高的門檻下,報名人數也達到了5000多人。而第一期的皇家軍校,僅僅招生300人,對於這批學生實行兩年制的軍事教育。之後,孫承宗將負責,依靠這批軍校生作為基層指揮官,建立“皇家新軍第二師”!

現在已經很明顯了——天津皇家新軍第一師、南京皇家新軍第二師。隨著皇家新軍為編制的軍事單位不斷的發展,傳統的大明軍隊,無論是募兵,還是衛所兵,皆會是雜牌軍隊。未來,只有皇家新軍的編制,才算是正規軍。正規軍擁有崇高的理想和素質,並且拿的薪水,也不是舊式軍隊可比。

而除了南京皇家軍校之外,“皇城小區”、“商業街”、、“工業小區”等等三個專案,也在拆遷皇宮的基礎上,破土動工。

“皇城小區”主要是開發高檔住宅區,炒作皇城概念,從許多地主豪強手中圈一筆錢。而“商業街”則是準備開發店鋪,用以出租牟利。“工業小區”則以振興工商業為主,投資建成一些紡織、造紙之類的輕工業產業。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整個南京充滿活力,百廢待興。但是宮殿卻依然顯得破舊,皇帝僅願意簡單修葺,而不會大興土木的浪費錢。

崇禎神sè莊重的望著顯得破敗的南京宮殿,忽的提筆寫道:“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伺候在身邊的王承恩,略顯的驚訝道:“遷都南京後,皇上詩詞水平大為進步,居然得了氣勢如此恢宏的詩!百萬雄師過江,可是緬懷當年太祖北驅韃虜?”

崇禎心中想道,這是後世共和國太祖,指揮百萬大軍消滅蔣家王朝的感慨。

當然了。遷都南京後,大明的形勢,倒有點像蔣家王朝了。內部眾多的軍閥藩鎮林立,中原有農民起義,關外有滿清韃子幾十萬jīng銳大軍。而蔣家王朝之所以覆滅。主要是官僚資本的短視。哪怕是國破家亡時,也要抓緊時間撈錢,弄的民不聊生,敗壞了蔣家王朝統治根基。而後世的蔣家王朝。有是依靠這些官僚地主資本支援,從而維護統治的。最終,也因為縱容這些官僚資本,黯然退下歷史舞臺。

事實上,逼迫農民揭竿而起。動搖江山社稷的,主要不是朝廷和皇帝本人的問題。最重要就是這些底層的地主官紳們,迫使百姓活不下去。畢竟,理論上朝廷的稅率是3.3%左右,到了基層哪怕苛捐雜稅嚴重一些,官府也最多能從百姓身上剝掉10%左右的收入。而地主的田租,是剝削掉底層百姓50%的收入,如果再加上高利貸,絕大多數底層百姓只能從zì yóu民變成奴隸。

“王承恩。朕對北方農民起義的問題,近期有所心得。其實,這些農民起義,絕大多數並不是朝廷逼迫,而是底層的佃農和自耕農被富戶地主們逼迫。錦衣衛探查民情。很多的造反亂軍領也說‘君非甚暗,臣皆昏庸’。而許多底層的百姓,也並不恨朕,反而更仇視當地的大地主。以及和大地主勾結的官紳。”

“自耕農是被一些不良的官吏逼反的,而佃農是被地主官紳逼反的。每到荒年。朕皆是對災荒地區減稅,能夠減輕自耕農、小地主的負擔。但是對於佃農來說,減稅免稅的好處,根本落不到他們頭上。只有讓地主減租減息,佃農才能真正的獲得好處。若是朕下旨令地主減租減息,讓地主將田租降低到三成,將放貸的年息壓低到2成。讓底層百姓喘口氣,你認為有沒有可行xìng?”崇禎忽然問道。

王承恩震驚道:“這簡直是從地主身上剝皮,比之‘官紳一體納稅’這個想法更加不切實際!”

大明的財政問題是,明初制定的稅率太低。並且,明朝歷代皇帝又喜歡不斷對官紳、勳貴們減免稅收,令不納稅的人群越來越多,用以籠絡官紳士民的心。

對於官紳貴族們的稅,一減再減,但是國家總稅收變化不大。減了官紳的稅,自然要從沒有減稅自制的小地主、自耕農身上平攤。於是,小地主、自耕農稅負越來越重,甚至不少小地主自耕農將土地賣給免稅的官紳貴族,主動去當佃農。這樣,納稅的小地主、自耕農數量越來越少,不納稅官紳權貴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多。

稅收體制的敗壞,已經形成了惡xìng迴圈。

到了明末,官紳權貴們壟斷了8成的田地和財富,他們已經成為了不納稅群體。而他們攫取財富的手段,一是田租、二是高利貸。

“官紳一體納稅”若是落實,官紳們最多和老百姓一般按照三十稅一的比例繳納大明國稅,對於地主們來說是九牛一毛。

而減租減息,讓底層佃農得利,會讓地主年收入縮水五成!

官紳一體納稅,朝廷多收一些稅收,最多令地主年收入縮水一成!

崇禎嘆息道:“國家最大的蛀蟲,實乃官紳!朕知道,但是卻動不得,一動,恐怕朕的位置都坐不穩了!”

儒家社會,一向崇尚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士大夫皆是地主階級,皇帝面對具體某個士大夫,擁有巨大的優勢。但是,損傷大批士大夫的整體利益,皇權也會顯得非常脆弱。

王承恩沉思道:“肖大人曾經談及,說官紳地主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自古以來,皇權依仗官紳地主才能維持統治,所以,皇權很多時候只能向官紳地主集團妥協。而能夠對付官紳地主的,只能是另外一股新的利益集團。這個新的利益集團,必須與官紳地主們又激烈的矛盾。而新的利益集團,必須必地主集團更為朝氣蓬勃。皇權暗中扶持新的利益集團,等到新的利益集團壯大,皇權拋棄舊的地主利益集團,與新的利益集團融為一體。天下治亂迴圈,便不再是圍繞土地展開……”

“新的利益集團是什麼?”

“恐怕是工商!不是與地主利益集團同流合汙的舊工商,而是新的工商利益集團!或者說,這個新的利益集團是資本!”

“資本降臨世間,也不知道是禍是福?”

“奴婢也不知道,但是資本恐怕是比地主官紳更龐大的力量,一旦壯大,便絕不肯退出歷史舞臺。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皇權如果不能與資本同流合汙,只會被rì漸壯大的資本碾壓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