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生之第二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29章 內政之慮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29章 內政之慮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清英便和以霍爾維格為首的國務秘書們一道,投入到了各項戰後策略的制定中去。這些策略涉及內政、經濟、軍隊、外交、諜報等諸多領域,而每一項都包含有大量的具體分支,其中彼此之間更是存在著複雜的關聯。然而,這些事務卻都是今後的德國所亟需解決的,其中甚至直接決定了這個帝國今後的國祚;在這種情況下,清英也唯有不辭辛勞,全力處理各項事宜。

在內政上,德國首需解決的便是軍隊復員、烈屬撫卹、和傷員補貼等直接問題。值得慶幸的是,由於這一位面的德國在戰爭中取得了足夠多的利益,完全可以融化掉這些淤積在經絡中的黑色血液。隨著第一批戰爭賠款從法國和蘇俄輸送至德國的金庫,在戰爭中蒙受創傷的個人和家庭,都在德國高效的政府運轉下得到了一筆豐厚的資金,這足可保證他們生活無虞、甚至是有餘力進行投資創業。

而從軍隊中退役的復員軍人,除了能領到一筆錢作為生活費之外,德國政府還著力為他們安排了大量再就業的途徑。廣袤的東歐佔領區和新獲得的海外殖民地,都需要數量不菲的警察來維持正常的秩序;而那些頗富戰鬥經驗的老兵,則更是在德國政府的推動下,成為了眾多小國聘請軍隊教官的熱門首選。除此之外,隨著德國對各佔領區的接收控制,其驟然提升的消費需求,必然會促使國內各個相關的工廠企業大規模擴充生產。如此一來,德國國內本身的就業崗位也將大幅增加,而這一系列措施也無疑能夠解決軍隊的復員。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其次,便是德國自統一以來所一直存在的歷史性積弊:邦國政府和容克寡頭。

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前,中歐大地上的日耳曼民族一直都處於分裂的邦國統治階段,最多的時候甚至有多達數百個王國、大公國,和上千個半獨立的領地。雖然威廉一世在1871年宣告了德意志的統一,但這些原有小國卻是以聯邦的形式加入到以普魯士為首的帝國當中,使得其在行政上仍舊保留著相當的獨立性。截止到帝國建立之時,不屬於中央直接管轄的王國、大公國、公國、候國仍舊有21個之多;他們都擁有自己的行政機構和武裝軍隊,且宣誓效忠的目標並非是德皇、而是其邦國的直接首領。即便是到了戰爭時期,身為最高統帥的德皇也無法獲得這些軍隊的絕對指揮權,而是只能維持原有的框架體系!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當屬德國第6集團軍:這個在施利芬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集團軍,便是巴伐利亞王國的嫡系部隊,他們只聽命於王儲魯普雷希特,而根本不對帝國總參謀部負直接的責任。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德國的政體與和當前的英聯邦十分相似:諸如加拿大、澳洲等國共尊英王為君主,但他們都保有相當程度的獨立性,其軍隊在戰爭中也是以加拿大軍團、澳新軍團等形式出現在戰場。這種鬆散的聯邦形式,顯然不適應當今這種舉國性的戰爭格局:一旦下一場戰爭爆發,德國就必須發揮其全部的氣力,絕不能容忍在內部出現任何力量的浪費。

而容克寡頭也同樣是當前德國所亟需引導或是解決的一股勢力。自從神聖羅馬帝國時代起,容克貴族就是德意志境內諸國的統治核心,在上千年的傳承積澱中早已涉足到了國家的各方領域;隨著近代德國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風潮的急劇崛起,這股勢力更是在資本積累的過程當中膨脹成了一個絕對堪稱恐怖的龐然巨物。工業容克把持著造船、煤炭、鋼鐵、機械等所有工業領域,幾乎壟斷了德國火炮和裝甲製造的克虜伯軍工便是最典型的代表;而傳統的農業容克也在德國“舉國一體奔向城鎮”的城市化建設中,從農民手中兼併了大量的良田土地。當前,德國大部分耕地也都被容克地主所掌握,真正屬於普通民眾的只佔極少數!

由於資本家追求利益的本質屬性,使得這些容克們必然會在聯邦議會中全力捍衛自己的利益;而這也無疑將形成一股極其強大的政治力量,即便是皇帝和宰相也不能違逆他們的意願。當年俄國之所以會同德國交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德國大量進口廉價俄國小麥的做法眼中損害了農業容克的莊園收益。在這些人的聯合施壓下,使得俾斯麥不得不猛烈提高俄國入境農產品的關稅,自此遭來了俄國更進一步的忌恨。而工業容克捆綁德國政府的決策則體現在威廉的“世界帝國”宣告: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德國資本家們必須向海外猛烈擴張市場,而這一舉動的後果便是讓德國從一開始就處在了當時仍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不可調和的對立面上,根本無法獲得如美國一般韜光養晦的發展機會。

雖然現在德國的歐洲勁敵已經被盡數擊倒,但清英也顯然不會讓容克們這般恣意膨脹下去。如果繼續維持現狀,屬於霍亨索倫的皇權必定會被這幫壟斷了國家力量的寡頭們徐徐架空,最終成為只能按其意志行事的傀儡。

不過,聯邦政體和容克貴族卻都是當前德國的國本,急切之間絕難根治;如果改革的步子邁得太大,則必然會扯到腿上那根本拉伸不開的肌腱,使得整個人失去平衡轟然摔倒在地。歷史上,因改革步伐過大而最終坑死了自己的最悲劇典型莫過於蘇聯了:戈爾巴喬夫一味追循彼得大帝的足跡、意圖讓蘇聯實現如西方一般的開明公正,卻渾然忘了俄國自古以來就是以皮鞭、農奴、迫害、和大屠殺聞名世界的恐怖屬性。過度的放開枷鎖使得蘇聯出現了震驚世界的解體,其國家實力瞬間從兩極之一的世界巔峰直墜谷底;與此同時,國家的經濟和科研能力也都一落千丈,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即便是在普皇三任總統的20多年之後,也是只能啃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老本艱難度日!

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順時改革並非是前進,逆流守舊反而是更加明智之舉。做為源自後世的穿越者,清英便絕不會去重蹈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覆轍,而是只會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點點改變這個帝國的根基。當前他這具身體的年齡剛過而立,而歲月的流逝速度也在這具身體上出現了詭異的近乎停滯,這使得清英完全有信心透過時間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對於德國境內的各邦國,清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會去觸碰其最敏感的政治獨立,而是只在軍隊領域上做文章。在和平時期,各邦國的軍隊不再只是只呆在自家老窩不動,而是應當在帝國各地輪值駐紮訓練;但逢事起,這些部隊也將和普魯士嫡系混編一處,在同一個帝國的旗幟下執行任務。如此,各邦國的地方軍隊便能逐漸擺脫其原本宗主所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並為今後德國中央政府謀求對軍隊的統一指揮權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於力量強大的容克,清英也不可能向他們直接選戰,而是採取各種手段徐圖削弱了。而其中一個重要的策略,便是大力發展他自己所在的霍亨索倫的勢力,以求在不使得現有容克利益受到損害的同時、讓皇權在帝國政治中擁有更加舉足輕重的地位。清英已經為今後的霍亨索倫家族選定了幾個極具前景的發展行業,涵蓋了石油、通訊、內燃機、飛機制造等一系列相關附屬產業;一旦霍亨索倫家族能在這些領域實現壟斷,那麼憑藉其原本就在土地、鐵路、和航海上的主導地位,便足可將一大批容克控制在自己旗下,使他們尊奉皇室的意願。

此外,便是逐步健全如後世一般的法制,使得容克寡頭們逐步減少在漏洞空隙中迴轉騰挪的餘地,徐徐削弱對方的勢力。一些行業規範和標準也將以立法的方式被建立起來,將民眾的意願挾持起來以對抗眼睛裡只有利益的資本巨頭。當然,這些法令的力道便需要仔細審度了。不過在眾多國務秘書的智囊參謀之下,謹慎行事的清英也很難做出什麼動作過大的舉動。

至於經濟,對此並無過多造詣的清英便盡數扔給了帝國的部長要員們,讓他們去制定各項發展策略。很快的,德國政府要員們便在方向總綱上取得了一致。未來的德國將向東歐佔領區和海外殖民地大量投資,並著重建造自己的商船隊伍,以便實現如英國一般的海洋貿易和如俄國一般的內部攫取。而與此同時,德國也將繼續對從巴格達到科威特的鐵路修築,並以此加緊對奧斯曼帝國的經濟滲透;從某種角度而言,奧斯曼也同樣可以看作是一塊擁有眾多人口和海量石油資源的優質殖民地,既然他們已經在戰爭中倒向了德國,那麼德國就再不應該將它從自己的手中放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