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美夢設計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324章:雲彩走了,我來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24章:雲彩走了,我來了

葉超現在是典型的雙重人格,本心只求能引導好魔心不使它禍害人間,而魔心則是渴望冒險、刺激以及時不時地來上幾場豔遇……

還好,現在的英國女王已經年老,不然,葉超還真的怕魔道之心會生出一股強烈的征服慾望,到時女王被睡了也就算了,可是她不是一股的女人啊,怕是會引起外交風波。

依照華國以往的習慣,開除國籍都有可能的,葉超不憚以最外的準備來揣測國人的瘋狂。還好,近十幾年來,國家強大這種崇洋媚外的風氣已經不為國人所喜,慢慢變得越來越強硬起來了。

看著倫敦的繁華,這座霧都,幾百年來承載著很多年輕人的夢想,曾經,出國留學、海外留學成為了中國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好事。有權、有錢的人家的孩子似乎不出國留一下學,鍍一下金就不合格一樣。

海歸派曾經是年輕學子們的榮耀,不出海,不當海歸,就走不上上流社會的巔峰一樣。

英國,有劍橋、牛津這樣的高等學府,多年以曾是中國特權階層留學的理想之地。葉超當初也有海外留學的機會,但是,他放棄了,他不是覺得海外留學不好,而是當時身體太弱。

葉超也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

絕大多數人,年少的心總有些輕狂,但如今已四海為家時,又渴望回到從前安靜閒逸的樣子了。

說到劍橋大學,歷史真的是很悠久……

劍橋大學成立於公元1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ford)逃離出來的老師建立的。

1世紀,方濟會修士、本篤會修士和聖衣會修士,來到這片平坦、潮溼的沼澤區定居,劍橋郡由此誕生。

109年,牛津大學的兩名經院派哲學家被控謀殺了一名妓女,牛津郡法庭將他們判處絞刑。為了表示抗議,牛津教師們有一段時間停止授課,紛紛離去,其中一部分人來到了劍橋郡,建立了劍橋大學。

15年左右,劍橋的教師們就從他們當中選出了一位校長,他的權力得到了亨利三世國王的批准,大學的自主管理就由此而來。

不久之後,1年,格雷戈爾九世教皇也批准了,這種教會特權牛津直到154年才享受到,亨利三世及其繼承人的法令確保了這兩所大學的壟斷地位。

一直到19世紀,整整六百年,牛津和劍橋都是英國僅有的大學。

歐洲其它地方沒有哪裡有這種壟斷的。

跟牛津一樣,劍橋的這所大學一開始也沒有自己的房子。他們在租來的房子裡講課和生活,哪裡有地方就在哪裡。大學生們從一開始就住在旅舍裡,由店主負責監督。

11年,亨利三世國王在授予劍橋教學壟斷權。

180年,在這種私人旅舍被有著自己的校舍和捐款的學院取代之前,全城已經有4家這種大學生公寓了,捐款能保證學院的永續性和獨立性。

184年,艾利修道院的休?德?巴爾夏姆主教創辦了劍橋的第一所學院——彼得豪斯學院。直到學院有章程前它依照的都是牛津的早它0年的主教學院——墨頓學院的模式。

劍橋畢業生從前就有最理想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在147~148年的那場奪走了英國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之後,對受過良好教育的牧師、管理人員、法學家、醫生的需求增加了。

170年前後劍橋共有八所學院,大約0多家旅舍。整個大學有將近700人。劍橋早期的學院創建人絕對不只是教會人員。也包括國王和他們的女人,像伊麗莎白?德?克萊爾和彭布羅克伯爵夫人這樣的上層貴族的太太,國家官員、商人、主教相當少。

基督聖體學院的監護人最為特殊,它是劍橋(和牛津)唯一一座由城市的兩個行會共同創辦的學院,這期間大學建起了它的第一幢自己的大樓,有課堂、會議室、圖書館和管理大樓的老學堂(150年-1475年)。

別的學院都圍繞著這些學院核心:克萊爾學院、三一學堂、岡維爾學堂。

1500年前後,劍橋有十幾所學院,大多數位於高街和劍河之間,南起已經位於城牆外的特蘭平頓門旁的彼得豪斯學院,北至後來的三一學院和聖約翰學院的所在地。

當人文主義思想也隨著印刷術傳播開來。歐洲這場古典精神的偉大復興運動最傑出的代表是來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謨。

從1511年到1514年他住在女王學院,教授神學和希臘語,寫作,翻譯,出書,通訊,有著無人能及的旺盛精力和優雅文風。伊拉斯謨對於劍橋不僅僅是一名布道者。

原始資料研究取代了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重心從神學轉到了雄辯術,從培養牧師轉到了培養有學問的國家棟梁。

從此以後,古代語言和文學在英國大學的教學課程裡長期佔有重要地位。劍橋人文主義者對希臘語和希伯萊語的興趣帶來了聖經和古代宗教著作的校勘版本。

這裡也是改革的溫床。

將伊拉謨斯召來劍橋的那人是他的朋友約翰?費希爾,他在這一發展中起了關鍵作用。人道主義的教學計劃,使得使劍橋大學在幾年內上升為一所歐洲級別的大學,首先是和牛津處於同等水平。

儘管亨利希八世本人從來沒有對劍橋產生過特別的興趣,卻向大學捐贈了五個王家教授席位,這屬於時代和它的火焰式國王的自相矛盾。在這個突破的時代,王室需要牛津和劍橋充當可靠的管理人、法學家和牧師的儲備室,充當政府的學院支柱。

因此,亨利希八世本人最終於1546年創辦了一所學院,將兩座較老的學院合併成一座規模更大、超過了迄今所有學院的新學院——三一學院,這不僅僅是貴族自由的標誌。

至今它仍是劍橋唯一的一所不由院士選舉、而由王室根據首相的提議任命院長的學院。

1614年詹姆斯一世留宿三一學院時,整個學院裡禁止吸菸,因為眾所周知,這位國王厭惡吸菸。為了供他消遣,教師們安排了一場哲學戲,一場有關“狗們是否進行三段論”問題的辯論表演。

最後得出結論,狗不能思維。

那位君主聽後說,他的狗是例外。

教師們鑽牛角尖地高聲附和。

毫無疑問,劍橋是一個精神活躍的地方,充滿神學和政治的辯論,獲益匪淺的不光是年輕的彌爾頓。

在悉尼?蘇塞克斯學院,學生奧利弗?克倫威爾接觸到了加爾文教的思想,1640年他以一票的優勢代表劍橋被選進了議會――“那唯一的一票既毀了教會也毀了王國。”聖約翰學院的院士、詩人約翰?克利夫蘭議論道。

164年克倫威爾返回來,將學院變成了軍營,將劍橋變成了東英吉利議會運動的司令部。

大多數院長丟掉了他們的官職,有一半院士,共00多人,被解僱了。

在君主制復辟之後,統一行為又恢復了英國的舊規定。

王室的寵兒被指派來擔任大學校長。在此期間,能夠以笛卡爾的堅定不移進行研究和教學的不光是劍橋的柏拉圖主義者們,一個自由宗教哲學組織:“道理是主的燭光。”信仰尋找理性的理由,理性發現了一種新的宗教——自然科學。

倫敦皇家俱樂部(1660年)成立後設立了數學、化學和天文學的教授席位,艾薩克?牛頓這顆明星在劍橋上空閃耀。

18世紀,王室和議會進一步聽任大學自主管理。教師和學生們幹他們最想幹的事:學習、享樂。

1800年左右,劍橋(和牛津)的名聲受到損害。

另外兩所大學超過了它們,尤其是在自然科學方面: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和德國的哥廷根大學,那是喬治二世創辦的大學,不久就成了漢諾威人最著名的大學。

另外,在英格蘭也首次出現了競爭對手,德勒姆大學(18年)和倫敦大學(186年),“牛劍”失去了它的壟斷地位。

同時大學生的人數卻在上升。

發達起來的資產階級的中等階層需要新的培養場所。

在維多利亞王朝這一越來越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社會裡,劍橋也感覺到必須幫忙,應該改革了。一位科堡-高塔王子、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推動了這次改革。

1847年,劍橋大學以微弱的多數將這位不受歡迎的德國人選為校長。

1871年,又一項法律結束了對不信奉英國國教者的歧視。1861年,人們注意到了第一位已婚教師,這顯示劍橋大學在漸漸地脫離中世紀。

1860年前這所大學正式取消了禁止院士結婚的規定。

由於各學院有權自主決定此事,直到1880年之後,院士們的結婚願望才取得了成功。

這給劍橋帶來了一場建築和嬰兒的小小興旺。

1870年,當時的大學校長,威廉?卡文迪什,德文郡的第七代公爵,資助了一個實驗物理學教授席位和一所實驗室,兩者都是以他的一位祖先、物理學家亨利?卡文迪什的姓氏命名的。

那是自然科學輝煌發展的開始。

19世紀劍橋人口增加了四倍,居民人數將近五萬。永遠年輕、迷人的魯珀特?布魯克的精神,美人和智者圍聚在他周圍,一個撐船比賽、五朔節集會和布魯萊利口酒的世界。

兩場大戰之間的劍橋是一個快樂優雅和知識論爭的地方,代表人物有伯特蘭?羅素、梅納德?凱恩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哲學、經濟和自然科學發達,學生戲劇和道德科學俱樂部赫勒蒂克斯或所有俱樂部中最高檔的使徒俱樂部等辯論協會也很興旺。

希特勒的上臺讓這些爭論變成了血淋淋的現實。

弗吉尼亞?沃爾夫的侄子朱利安?貝爾及其朋友約翰?康福德就屬於在西班牙內戰中陣亡的年輕的劍橋志願者,書包裡裝著《資本論》。

19年後,很多大學生和教師覺得馬克思主義是唯一值得欽佩的選擇。

國王學院的院士、歷史學家埃裡克?霍布斯鮑姆甚至直到1990年都還是共產黨員。大學援助委員會是個於19年開始工作的援助組織,當時,在它的幫助下,首先是流亡的自然科學家在劍橋找到了避難所,其中有維也納化學家馬克斯?佩魯茨,他於1947年建立了享譽全球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因為他的畢生事業,對血紅蛋白的研究,佩魯茨於196年和他的同事約翰?肯德魯一起榮獲諾貝爾獎。今天劍橋大學共有1所獨立自治學院,約一萬九千名學生。

新建的學院裡有些是純粹的研究生院:達爾文學院、沃爾夫森學院、克萊爾學堂。這一發展始於194年新建的大學圖書館,到0世紀末就在城西出現了一個新校園。

009年,劍橋大學舉行了隆重的校慶,紀念建校800週年。

015年,劍橋大學受邀參加中國國際教育展。

辦學條件機構設定組織架構劍橋大學實際上只是一個組織鬆散的學院聯合體,各學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統一的劍橋大學章程,該章程是由大學的立法機構起草透過的,每年還會修訂。

劍橋大學只負責考試與學位頒發,而招收學生的具體標準則由各學院自行決定,並自行招生。

劍橋的1所學院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只有10萬人左右的小鎮裡。這些學院建於不同的時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歷史了。就像它們的建築一樣各具特色。

大學與學院雖相輔相成,卻是不同的實體,在經濟上也是獨立的。大學是公有制,由國家撥款,而學院則為私有,自謀生路,自負盈虧。大學負責研究生的,而學院則負責本科生的招生,數量則由大學統一規劃。

所有學生的教學是由大學負責的,而學院負責學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業餘輔導。每年年底,大學按照各學院本科生的成績,按一定規則打分,把學院排隊,促使學院之間相互競爭。

劍橋大學的校長是由學校參議院選舉產生的,一般都由社會上受人尊敬、有名望的人擔任。

校長一職是象徵性的,校長很少介入大學事務,一般只負責頒發榮譽學位和出席學校的各種慶典等,雖然他也可以給副校長和大學管理人員提供建議。

真正負責大學日常事務的是副校長,由大學會議(Kouncil)提名,劍橋攝政院(Segent House)投票任命。

副校長下面還有多位助理副校長,負責專門的領域,協助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攝政院是大學最高立法與權力機關,由各學院的教職人員組成,有大約,000名成員。他們可以制訂或修改學校規章、章程,投票任命副校長、大學會議成員、頒發學位和榮譽學位。

決策的制定分兩種:第一種是較簡單、意見同意的動議(如任命校長和大學人員),一般都由大學會議提出,發表在劍橋校刊上發表公告,如果在10天內沒有一定數目的攝政院成員反對,就算透過。

而如果是由大學會議以外人士提出的比較復雜、重大的動議,則也是由提案人先將動議發表在校刊上,然後舉行公開辯論,最後在提案人考慮過所有意見後,建議攝政院修改提案,然後再發表在校刊上,如10天內無一定數目的攝政院成員反對就算透過。

但如果有一定數量的成員認為有必要,則攝政院需舉行投票。投票是透過郵寄方式完成的。

當攝政院召開會議時由校長主持,如果校長不在則由副校長主持,如副校長也缺席則由其指定的某一學院院長主持。一般都不必開會就可解決,但每年6月份必須召開4次會議,核准學位的頒發。

此外,如果劍橋大學需要頒發榮譽學位之前攝政院也需開會表決。劍橋大學參議院曾經是最高立法機關,唯一的職責是選舉校長。

參議院成員包括所有獲得劍橋大學碩士以上學位的學生或教授。

大學會議全稱參議院會議,負責日常行政工作,成員共1人,包括校長(但一般不出席)、副校長和19名由選舉產生的成員。19人包括4名學院院長代表、4名教授代表、8名來自攝政院的其他成員和名學生代表(其中至少有1名是研究生)。

前三類成員由攝政院選舉產生,學生代表則由學生選舉產生。

劍橋大學現有超過150所科系和研究機構,科系的成員通常也是一所或多所學院的成員,通常負責大學的學術和研究工作。大學的科系和研究機構被組合為六所主要的科系,每個主要科系由許多科系和研究機構組成,並擁有一個議會負責監督不同機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劍橋大學六所主要的科系是:藝術和人文、生物科學(包括獸醫醫藥)、臨床醫學、人文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除此之外,劍橋大學的一些機構也負責大學的教學和研究,這包括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劍橋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圖書館。

在劍橋大學學校800多年的歷史中,湧現出牛頓、達爾文等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造就了培根、凱恩斯等貢獻突出的文史學者;培養了彌爾頓、拜倫等開創紀元的藝術大師,從這裡走出了8位英國首相以及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都為劍橋大學奠定了世界近現代學術文化中心的地位。

從0世紀初就開始有中國的學生到劍橋大學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更是把我們帶入一個充滿浪漫和詩意的地方,令我們仰慕,令我們遐想。

他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濃濃的康橋情結揮之不去。

可惜最後浪漫的徐志摩,英年早逝了,他是金庸的表哥,當之無愧的才子。

劍橋大學為中華民族培養了許多有為之士。

除中國著名作家徐志摩外,還有蕭乾、葉君健、金庸等作家。

除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外,還有張文裕、蔡翹、陳立、王應睞、劉佛年、王鴻禎、朱既明、王竹溪、戴文賽、伍連德、丁文江、李林等科學家。此外,前世界乒乓球冠軍鄧亞萍也畢業於劍橋大學。

015年香港小姐雙料冠軍麥明詩,畢業於該校法律系。

劍橋大學原校長布魯斯爵士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也是劍橋建校近800年來第一位工程師出身的校長,同時他也是北京大學名譽博士。

布魯斯爵士為促進中英兩國的科學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不但促成李嘉誠基金會資助劍橋著名學者訪問中國,建立了資助中國學生的專項獎學金“中國信用基金”,還成立了“中國問題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擴大了劍橋中國問題研究在世界的影響。

005年9月0日,中國政府和英國劍橋大學簽署了有關設立聯合獎學金的協議,計劃在年內培養45名中國經濟建設急需的高水平人才。

此項獎學金計劃從006年開始實施,每年資助15名優秀中國學生,持續年。

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和劍橋大學海外基金會將各出資一半,提供學生的學費、生活費和往返英國的旅費。

劍橋大學校長艾利森?理查德在籤字儀式後說:“劍橋大學與中國的教育合作將是中英整體合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劍橋在國際教育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的保證。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我們將為在劍橋學習的中國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並希望與中國更多的學術機構建立聯系。”

賙濟演講時說:“英國是歐洲地區中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希望繼續與劍橋這樣的一流大學加強聯合培訓和聯合研究專案,爭取一種雙贏的局面。”

所以說,飛到了英國,來到了倫敦,劍橋,當然就是葉超不得不去看一看的地方了。

猶記得那首《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葉超其實也是一位才子,徐志摩走了,依依惜別。康橋,給了他太多美好,他不捨,他留戀,但是他不得不走。

他說,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其實,他想帶走,可是他帶不走,康橋有他的美好、他的回憶,但是康橋不是他一個人的。

他不是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帶走了康橋上屬於他的回憶……

“雲彩,走了,我來了……”葉超微笑著說道。

是的,徐志摩走了……

然而,葉超,來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