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美夢設計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8章:孤獨的童話締造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38章:孤獨的童話締造者

“安徒生以孩童的眼光和詩人的手筆寫下了文學世界中的極品。”——中國作家周作人的評語。

“安徒生很孤獨,強烈的孤獨。”——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評語。

“安徒生童話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聖經》發現的是神,而安徒生發現的是人,神最終要歸結到人,而安徒生卻是直接從人到人。”——這是中國翻譯家林樺的評語。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葉超呢,深深地同意托爾斯泰的評語!

他說,安徒生很孤獨,強烈地孤獨……

葉超覺得,安徒生是極度地孤獨,孤獨得彷彿不應該屬於這個現實的世界……

可憐的孩子,很可能一輩子連個女人都沒有睡過……

他渴望擁抱女人,但又懼怕女人……

不得不說,這真的很遺憾……

安徒生的童話,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他的敘事視角很特別——安徒生童話所獨創的兒童視角卻是在原有的全知敘事模式——即用成人作為敘事者——上所作的新突破。

作者把成人敘事者假定為一個孩子,用孩子的說話方式創作作品中的語言,直白、自然,遵循孩子的思考方式和心理發展特點進行作品主題思想的創作,用一些生動但不離譜、神奇而不怪誕的故事情節講述一個個深刻的道理。

這樣的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既會感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場景,賦予鮮活的生命力,又不會覺得誇張,反而增加真實感。

他運用兒童視角敘事模式創造了“安徒生童話”這一文體的獨闢蹊徑,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對世界文學的發展程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隨著這種兒童視角敘事模式在文學界的肯定,大量的文學作品也打破傳統的全知敘事模式,試圖嘗試這種新生的創作手法。

許多作家和理論家開始質疑和反思傳統的敘事方法,他們意識到過去那種全知全能、敘事者洞察一切、掌握全域性的敘事模式已喪失其真實性和缺乏新鮮感,文章看起來很受束縛,沒有意外的收穫和生命的活力。

他的文筆詼諧而又柔和,靈動輕巧而又飽含濃重的憂傷和哀挽。

他的許多技巧精緻而不矯飾、主題深刻而不刻板。他能讓文學傳統中那些浪漫、古老、深情和微弱的成份,與那些現代、飛速、冷漠和隨意的情緒發生聯絡和產生磁場。

比如《姆指姑娘》和《老頭子做事總是對的》這樣的故事,就讓單純的心、樸索的想法、古老的生活原則在現代生活的氛圍裡散發出撲面而來的、令人產生鄉愁的愉快和傷感。

帶著微笑和溫柔的情感進行悲劇敘事是安徒生童話悲劇美的一個顯著特點。

安徒生童話的題材很廣,在他眾多的童話中,悲劇性故事佔有相當份量,從他創作中期的《海的女兒》到其晚期創作的《老約翰尼講的故事》,悲劇無所不在。

這些作品以人對理想生活和美好受情的希翼的破滅,人的精神追求的失敗,美的心靈的被踐踏,還有善良的勞動者的被迫害或被奴役為結局。

在這些作品中,美的、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了。

然而在作者歷書寫的形形色色的悲劇人生中.我們卻感受到這位偉大的作家用美的顏色,為悲慘的人生,痛苦的心靈印上一層柔美,雋永而典雅的色彩。

悲劇為之在安徒生的世界裡顯得不一般。

無論是對為理想而獻身的小人魚《海的女兒》,對一生探求而由崇高的母愛而放棄孩子現實生命的母親《母親的故事》,抑成是對那些處於困境,嚮往追求美好生活,追求愛情但最終被黑暗社會所吞噬,被命運所不公的勞動者和忠於愛情之士(如《賣火柴的小姑娘》、《柳樹下的夢》、《沒有畫的畫冊》、《第三夜》、《她是一個廢物》、《老約翰尼的故事》、《依卜和小克里斯汀》),安徒生都寄託了自己對他們的同情、理解、摯愛、尊重和歌頌。

這份情感在其作品中的表現是綿長。

正是有了作者傾注於作品中的這種特殊的情愫,當人們走進安徒生的悲劇世界,使很容易從其中看到令人心顫但又盪漾詩意,柔和溫情的情景。

那深愛兒子的母親(《母親的故事)》為了從死神手中搶回已是奄奄一息的兒子,甘心讓掛滿冰核的荊棘劃傷胸脯,流著眼淚唱出哀傷的歌而獻出了眼睛,甚至獻出了滿頭的黑髮。

母親拼死的找尋是為了從死神手中奪回命若遊絲的兒子。

然而當母親從死神那裡知曉死神將把她的兒子帶往幸福的天國,而母親則只能被送往地獄這一現實時,面對生與死兩種生命狀態的選擇,母親的選擇是將兒子留給死神。

作品以母親貌似無情的選擇來表現最深足濃的母愛,可謂在無情處現真愛。

以天國的美好對映現實的黑暗。

在這裡,母愛的偉大和母親無奈的選擇同樣敲響了現實社會的悲歌。

作者正是以這一人間的悲劇性藝術圖景來寄寓他對母愛的歌頌,對母親行為的理解和對社會的批判。

同樣,小人魚(《海的女兒》)為了追求人類永恆不滅的靈魂和人間愛情,寧可犧牲一切也要達到目的。

這個海底尊貴海王女兒,當她與人類相遇時,她曾兩次救了王子的命。然其無私的行為最終並末被王子所知曉,她為之只能孤獨地默默地忍受深愛王子的情感煎熬,忍受所愛的人愛上別的公主的現實。

她放棄三百年壽命,犧牲美妙的聲音,忍受無言受傷的精神折磨和每行一步都必須忍受如行於錐子和刀刃的肉體的痛苦。

小人魚的付出其目的是為了贏得一一份人間的愛情和人類永恆不滅的靈魂,但她的放棄並沒有換得她迫求所想得到的一切。然而她卻無怨無悔,甘於選擇自身的消逝以證實自身追求的價值。

這種源出於人物精神追求的堅強和韌性,全由人物那追尋理想的牢固的思想基礎所決定。

因為小人魚深知理想的實現是要付出代價的,因而她追求的目標一經認準,就一定百不撓地堅持到底。

作者將這一人物的犧牲精神和堅強意志置於悲劇性矛盾衝突之中,在小人魚對自身命運的選擇中表現出執著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悲劇人物的精神之美、追求之吳和理想之美在作者融著真情的美的敘事中產生了無盡的魅力。

安徒生在其童話世界中還講述了一些執著追求愛情的悲劇。

在這類作品中,愛情的悲劇性結局同樣被美的情感所充盈。

在現實的人生中,嚮往愛情且苦苦追求而不可得,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痛苦。

這種痛苦於世俗的人生中,完全有可能轉化成種種“惡”的行徑,張揚出人性的負面行為。然而在安徒生的世界裡.它們已被俏悄懸擱或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物善的行為、愛的執著、痴心和無私的奉獻。

克努得(《柳樹下的夢》)在失戀的痛苦中一想到他的致愛約翰妮便有一種虔誠的感覺,而在這個苦盼愛情的失戀者的精神世界中,始終存活著他所愛戀的人,因而當他懷著少男少女時產生的美好情感面對被戀人遺忘的現實時,他的夢中出現的仍是兒時約翰妮的身影和昔日的美好時光。

而這個夢境使他感到這是他“生命中最甜蜜的一個時刻”。

善良的依卜(《依卜和小克里斯汀》)為了給自己所愛的人以幸福,寧可解除與戀人的婚約,甘願忍受情感上苦澀的煎熬。

多年以後,這個曾經為了愛而犧牲愛的人又義不容辭地收留了他病死於破爛小屋的昔日戀人的遺孤,從此擔負起這個孤兒的父親和母親的職責。

這裡,作者無疑是站在超越悲哀與歡樂的角度來觀照人間的悲劇,盡顯出作品主人公那能超然於一般情愛的那種偉大人格魅力,從而向讀者以上一份被淨化了的愛情,盡展出真愛的迷人和偉大。

作品無不使讀者感受到在被淨化的愛情之上,主人公那金子般的心在被金錢汙染過冷漠無比的社會中是那樣可貴,那樣令人讚佩。

安徒生世界中諸多悲劇性敘事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作者以不同題材的悲劇故事,盡顯人的美和善,盡顯著悲劇人物對希望、對生活、對愛情、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同時他更在發掘悲劇人物自身審美價值的同時,將悲劇人物崇高的生命內涵和人格品性放在人類精神境界的高層次上,因此,作者的審美傾向,作者對其筆下人物所傾注的讚美與同情所交織而成的那種應和看肯定與歌頌,融注著溫情和暖意的情愫。

死亡的詩意敘事是安徒生童話悲劇美的另一特色。

死亡,這個人類最忌諱的字眼,它標誌著生命的盡頭。

因而在與死亡相關的文學描述,一般與悲慼、眼淚、痛苦、悲壯、慘烈等心態有著不解之緣。安徒生之所以獨特,除卻他在世界兒童文學歷史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貢獻乃至他在童話創作中的諸多個人化特色外,還在於他作品獨特。

安徒生這裡,作者把微笑與從容這種人間最有魅力的文學表情注入對死亡的描述之中,因而其作品中那些走完了人生歷程抑或經歷了人生悲劇的人,不論其年長和年少,當他們與人世告別的時候,不再流出痛苦的眼淚,而是或灑脫地將自身融於自然.或帶著微笑在幸福美好的夢幻中離開人間。

如《祖母》一類作品,作者就將死亡處理得溫柔而優美。

這篇寄寓著作者對自己祖母的深切懷念的作品,突現年老的祖母那份永遠的美麗,更寫她追念往日愛情的那種精神的美麗。

在安徒生筆下,祖母雖然“臉上全是皺紋,頭上全是白髮,但服睛卻“明亮得像天上的兩顆星星,甚至比星星還要美麗”。

她圾珍愛的是那朵夾在聖經中的玫瑰花,儘管它已經枯萎,但它是老祖母全部的精神寄託,因為它是那位祖母為之傾注了全部感情的美貌男子送給她的。

年老的祖母只有對著它時,才露出最溫柔的微笑。作品寫的是死亡,然而作者卻以一種憂傷而又優雅的氣氛,用一層幻想的彩砂來罩住死去的祖母。

因此,本是悲切的親人的死亡成為沒有痛苦的肉體的消逝,這種以暖色調筆力和詩化的幻象來展示死亡的文學呈現,使安徒生童話的悲劇作品有了更多的回味。

人,不是完美的。

葉超覺得,一個人,只要有他的可取之處,就是值得敬佩的。

所以,他來到丹麥的第一時間,就來了安徒生博物館。

安徒生博物館(H.C Andersson's House)位於丹麥菲茵島中部的奧登塞市區。為紀念丹麥偉大童話作家安徒生(1805-1875年)誕生100週年(1905年)而建。

博物館是一座紅瓦白牆的平房,坐落在一條鵝卵石鋪的街巷裡。這裡臨街的一幢幢古老式樣的建築,使人感到彷彿回到了19世紀安徒生生活的年代。

很有歷史的氣息,也很有童話的氣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