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美夢設計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482章:了不起的瑞典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82章:了不起的瑞典人

有心魔術的葉超,可以輕易地得知人的內心世界。

到過了瑞典的人,大多數人覺得瑞典人很高冷的樣子,有的人甚至認為,或許是天氣冷的原因造成的高冷性樣呢……

其實,第一次接觸瑞典人,你感覺人人都緘默少言,很難接近。

用中國人慣於的拉家常、侃大山的態度和瑞典人交談,你會發現自己經常會陷於被動尷尬的局面。

對於瑞典人的說話方式,美國學者安德森在《瑞典人特性》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通常,瑞典人與別人交談,總是低調而緩慢,中間有較長停頓,顯得很平靜。他們說話的時候非常善於控制語速,幾乎不用肢體語言。他們的回答通常也是簡短的,如果他們覺得沒有什麼更重要的話要說,就會保持沉默。”

瑞典人的沉默並不表示不友好,只是一種民族式的群體認同方式,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文化或一種習慣。

語言是對人性的表達,瑞典人的表達方式體現了四個字:沉默是金。少言寡語的瑞典人,是在告訴世界: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是認真、嚴謹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有這樣一件軼聞,前些年,瑞典警察總監突然辭職,公眾輿論有言:“此人上班時間太愛說話,而且大多都是閒話,引起眾多同事的不滿。”

瑞典政府的清正廉潔是世界知名的,這樣的閒話連篇被認為是不務實業,有悖政府形象,所以辭職在所難免。

對待生活,瑞典人習慣把全部精力都努力在生活、工作、思考中。如果聊天被理解為浪費時間,那麼長此以往就是不珍惜生命。

之所以緩緩而談,也是因為瑞典人對周圍發生的事覺得:“這沒什麼!沒有什麼值得大吵大鬧的。”

這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是分不開的。

008年金融危機斥霸全球的時候,在美國人人岌岌可危,在瑞典,卻只看到政府投入到了緊張的救市行動中。

在工廠中,街道上,沒有發生任何騷亂、恐慌,相反卻能讓人感覺到平靜中的一抹悠閒。

人們神情平靜,沒有絲毫的擔心。

瑞典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依賴,足以讓他們從容淡定的應對任何危機。

如果說態度決定一切,瑞典人的生活哲學頗值得借鑑。

總之,葉超是覺得,他們很從容,很淡定,甚至很灑脫……當然,也這是相對於普通人來說的,真正的灑脫,離高人們還差上不少。

相對來說,瑞典人這種國民態度算是很好的啦。

說到瑞典,特別是說到了不起的瑞典人,你不得不想起一個人……反正,葉超一聽說起瑞典,就會想到這位可敬的人——諾貝爾!

他真的是了位了不起的人,現在,全世界的人每年都還在念叼著他的名字,他的全名,是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18年10月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1896年1月10日逝世。

諾貝爾一生擁有55項專利發明,並在歐美等五大洲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鉅額財富。

1895年,諾貝爾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5種獎金(1969年瑞典銀行增設經濟學獎),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

為了紀念諾貝爾做出的貢獻,人造元素鍩(Nobelium)以諾貝爾命名。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他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設計了一種製造木輪的機器、設計製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裝置。

185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彰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功績,破例授予他勳章。

伊曼紐爾?諾貝爾是個對發明興趣極濃的人;同時,諾貝爾的母親羅琳娜?安德麗塔?阿爾塞爾有著意志堅強、吃苦耐勞的性格,夫婦倆對諾貝爾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諾貝爾對文學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後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

鮮為人知的是諾貝爾同時也是一位劇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時候,他唯一的一部劇作才得以影印。

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誹謗滋事、褻瀆神明”,一迨諾貝爾過世就幾乎全都被銷燬了,只有區區三份得以倖存。一直到00年,首部倖存版才在瑞典出版。

除了世界語外,這部戲劇還沒有被翻譯成其它語言,包括英語。

晚年他開始創作小說,1861年寫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年寫的

諾貝爾《姊妹們》,這兩部作品抒發他對社會改革的觀點,1895年寫的喜劇《桿菌發明專利權》,則對現實持批評態度,作品充滿了挖苦和譏諷。

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戲劇作品,是寫於1895年的《復仇的女神》。

諾貝爾在少年時代深受英國詩人雪萊的影響,並因此做過想當詩人的“雪萊夢”。

成年之後,儘管由於技術發明與商務發展兩方面的事務極為繁忙,業餘時間很少,但諾貝爾對文學的愛好與他對科學的愛好一樣始終如一。

可以說,文學與科學是諾貝爾的兩大精神支柱。

諾貝爾不僅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也曾嘗試過進行文學創作。他寫過詩,《一則謎語》就是他的一首自傳體式的長詩。

諾貝爾也喜歡與文學密切相關的哲學,對於當時著名的歐美哲學家,他比較喜歡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哲學。在哲學方面,他曾列出過一些準備寫的論文目錄和提綱。

諾貝爾一生沒有妻室兒女,他的愛情是悲劇性的。

青年時代的歐美之旅中,諾貝爾曾在巴黎與一位法國姑娘有過短暫的戀情,但那位姑娘不久就病逝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