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回北魏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章 南齊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章 南齊館

拓跋慎走到王邸正門的時候,儀仗已經備齊,佇列也已經整裝待發,陸光和酈道元,裴約三人和羽林中郎將獨孤析正站在府邸正門右側的石辟邪處,顯然正等著拓跋慎。

看見拓跋慎從裡面走出來,酈道元和裴約迎了上去,行禮謝道:“多謝殿下體恤下情,下官不慎感佩。”

“二位為國事奔忙,今日只因慎故,滯留至今,慎深感不安,於情於理當送二位一程。”

走到畫輪車前,踩著矮幾在陸光的幫助下上了車,坐好後招呼酈道元和裴約一起上車。這車駕不是皇帝用的,所以酈道元二人也沒有拒絕,一起上了車。

“獨孤將軍,走吧!”

。。。。。。

北海王邸在皇城附近,瑤光寺在城西,從北海王邸到瑤光寺有一段不短的距離,國賓館正好處於兩地之間,只需多走一點路就行了。

聽著車軸間摩擦的“嘎吱”“嘎吱”聲,感受著時不時的上下顛簸,這種車實在讓人難受,古人為了克服這種情況,最多就是把車輪做大,以減少地面坑洞不平導致的顛簸,再舒服一點就是給車輪綁上蒲草和毛皮。這也導致車輛太高,上下車非常麻煩。

國賓館是用來招待各國使者的,大魏現在的邦交國和部落有南齊,柔然(即蠕蠕),高麗,庫莫奚,契丹,宕昌,吐谷渾等等,偶爾也會與西域的龜茲,高昌等國有來往。私商不說,凡是以官方背景來平城的都會被安排在這裡居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國賓館並不是所有國家的駐地集中在一起的,為了防止這些國家或部落的使者互相串聯,所以是分成一個個片區。南齊因為在眾多邦交國之中地位最高,所以位置也最好,正好處於通衢大道邊,所以車隊就停在了南齊館前的路邊。

此時南齊館正門前面正停著駕好牛的兩駕牛車,幾個身穿南齊服飾的公人正在給牛餵食捋著毛髮。看起來像是要外出的樣子。

“二卿來的正當其時,若是晚來一時半刻,恐怕今日見不到南使了”拓跋慎笑著說道

話音剛落,就看見幾個南齊人從國賓館中走了出來,其中兩個頭戴烏紗冠,身穿褲褶服,不過與本朝的褲褶服不同,這幾個人穿的褲褶為右衽,袖口要寬大得多。這種衣服本來是在漢代時由諸胡流入中國的改制衣服,南朝一般當做戎服穿。因為相對於漢族傳統服裝,褲褶服更輕便,適合做各種動作。

“南使也身穿褲褶,何不以此入吊?雖然形制有異,但是也頗有本朝風態。”拓跋慎看著酈道元問道:“本朝素服褲褶,上下常衣之。”

“主客曹曾數次說南使以褲褶服入吊,南使以此乃戎服,不宜入吊,堅持以其公服。再者,至尊欲大興文教,以禮制,南使當著喪服。”酈道元也臉色唏噓道。

走出南齊館的正是裴昭明和謝竣,他們本來準備在永寧寺就請見北朝國主,沒想到卻被北朝有司以“太后素敬南人,故至尊不敢於太后前見南使”為由拒絕了。他們知道這是北朝要求他們先去吊拜馮太後,可是他們此行沒有得到國書,雖然也可以自行做主答應,但是出於慎重考慮他們還是以“未得皇命,不敢擅自入吊”回覆。希望北朝不要再提入吊的事,或者等拿到國書或下次再吊不遲。

只是北朝國主看他們不弔拜太后堅持不見他們,心中也暗暗發急,他們二人此來平城也有要事在身,不能因為這件事耽擱了。所以堅持了幾天就答應先吊太后,再見北朝國主,本來以為吊拜之後就可以面見北主,沒想到北朝又要他們身穿喪服去吊拜。

自從前宋與北朝確立邦交以來,南北使者去對方的國家都有一項任務就是要向對方展現本國的文化,退一步也至少不能做出辱國的事。如果答應北朝以喪服入吊,按照禮制說得通,不過就有些向對方伏低做小的意思了,回了建康說不定會被下獄問責。所以遲遲不敢答應北朝儀曹的要求。

昨天他們二人聽說竄逃到北朝的前宋義陽王劉昶看見北主遲遲不見他們,他們也不答應入吊的事,想要暗中挑撥兩國的關係,將他們驅逐出平城。所以今天他們準備一起去請見北主的近臣李衝,探探北主是否真有此意。

剛剛走出館門,就看見外面有一長列軍馬,其中有輛馬車上還有二大一小三個人,仔細一看其中一個是來過多次的北朝主客郎酈道元,另外兩個不認識。不過看著這數百軍馬夾道而行,就知道這裡面有北朝的大人物。

。。。。。。。

拓跋慎本來打算把酈道元二人送到這裡就去瑤光寺,沒想到會遇見裴昭明等人,不打個招呼說幾句就走的話恐怕不合適,而且他也對南使有些興趣。平城不是沒有南人,只不過多是逃亡而來的,與裴昭明這種可不一樣。是以在陸光的幫助下當先下了車,酈道元與裴約跟著也一同下了車。

“裴使君,這位是本朝二皇子殿下,古制邦國相交,我君亦當彼君,君當先禮敬我殿下。”

酈道元知道裴昭明不認識拓跋慎,下了車就提醒他,免得鬧得不愉快。

裴昭明看見拓跋慎先下車,知道這個少年稚子地位最高。只以為是北朝哪個親王出行,沒想到會是皇子。北朝國主好像今當二十四歲,如此看來這個皇子也不小。

“外使見過殿下。”

酈道元的話合乎先周舊制,裴昭明自然無話可說,和謝竣幾人一同行禮道。

拓跋慎倒是不擔心聽不懂對方的話,因為自從西晉末年戰亂以來,中國都是以洛陽話視為官話,稱之為“洛陽正音”,好比後世的普通話,南渡士族到了建康,也不去學吳越的語言,建康一時以講洛陽話為榮,那些吳地土著也跟著學洛陽話,能擔任使者,自然不可能不會洛陽話。北朝也同樣以洛陽話和鮮卑語為主要語言。現在平城上下至少八成人都會講洛陽話,所以後來朝廷南遷嵩洛,可以下令“禁斷胡語,一從正音”,這是有語言基礎的,不是拍腦袋政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