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奮鬥在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勝負難說王涇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五章 勝負難說王涇江

第一百二十五章勝負難說王江涇

嘉靖這一句話是怎麼理解都對,怎麼理解都不對。

周夢臣最萬無一失的做法,就是老老實實什麼也不做。但是嘉靖到底還是有一些不甘心。嘉靖二十九年韃子兵臨城下。是嘉靖一輩子的恥辱。越是達官貴人,越是在乎面子。皇帝豈能不在乎?

嘉靖最好面子。這也是為什麼歷史海瑞罵得嘉靖那麼厲害,嘉靖最後居然沒有殺海瑞的原因。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嘉靖豈能對當日之事不耿耿於懷。但是嘉靖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今南方有事,內部不安。不是用兵的時候。但是如果明明白白下令讓周夢臣不要亂動。嘉靖又說不出口。所謂密旨就有了所謂含含糊糊的要周全,有分寸。

周夢臣心中有幾分歡喜,如果嘉靖一口說死了。說不準周夢臣出一兵一卒,他嘉靖皇帝面子還要不要了。所以只能讓周夢臣領會。這其實已經不錯了。。如果嘉靖給周夢臣一首詩,來個雲在青天水在瓶。更不知所謂了。

而這樣的事情,嘉靖是有前科的。

這樣反而好,這含含糊糊的話語,反而給了周夢臣的操作空間。

周夢臣將自己這一點點小心思藏在心底,對藤祥說道:“江南那邊又出了什麼事情?”

藤祥說道:“而今也說不清楚。到了江南督軍的趙文華。說張經敗陣,損兵折將。又諱敗為勝。報什麼王江涇大捷。其實是一場大敗。而張經這邊力陳王江涇是一場大勝。總之,雙方各持一詞。讓朝廷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不過,以我看,還是趙文華佔上風。他背後有嚴閣老。張經後面,徐閣老似乎不有些不在贊同他。”

周夢臣聽了,他下意識偏向張經。他雖然沒有見過張經。但是看過張經的履歷。這位老臣,當過兩廣總督。平定過廣西叛亂,在廣西廣有人脈。否則也不能將廣西狼兵給調過來。

周夢臣不會覺得這樣的老臣真不會打仗。

其實周夢臣打仗多了,發現在古代打仗說複雜也複雜,說不複雜也不複雜。一般來說,一個文官只需掌握好後勤,保證後勤供應得上,物資供應得上,手中再有幾個可以信任,可以打的將領,然後在大戰略上不出問題。一般來說,都能打勝仗。

當然了,這也是大明對應的戰爭,更多是平叛或者治安戰。大規模戰略決戰,早就不打了。因為這樣的大戰,除卻蒙古

人沒有人能奉陪。

優勢在我的情況下,不犯錯就是勝利。不胡亂指揮,就是最好的指揮。

一般文臣或許沒有這個認知,但是真正打過仗的文臣都或多或少都有這種認知。

而且周夢臣這幾年雖然在大同。但是有一半心思都放在朝廷。另外一絲絲心思都放在江南倭亂上,對倭亂越來越瞭解,就越來越不將所謂的倭亂當回事了。因為第一,倭寇有多少人?

周夢臣從各種情報之中,抽絲剝繭得出一個讓他不敢相信,卻不得不相信的事情,那就是倭寇往多了說,也沒有五萬人。甚至一些情報看來,倭寇各部加起來,不過二萬多人。或許在海上有更多人,但是上岸的就這些。

所以,倭亂鬧得這麼大,從來不是倭寇有多大本事,而是大明江南軍事行政體系幾乎全面癱瘓了。是大明自己弱,而不是倭寇強。從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

戚繼光的鴛鴦陣大名鼎鼎,但是為什麼一到北方,戚繼光就沒有再強調鴛鴦陣?是鴛鴦陣沒有用嗎?不是,甚至武警一些戰術動作,還能看出鴛鴦陣一些戰術原則。

是因為南北戰場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在對倭寇的時候,大多是散兵對敵。之所以如此。一來是江南水鄉的原因,難以排兵佈陣。二來就是倭寇人少。面對大明大隊人馬總是逃竄,在追擊之中,很難保證隊形。所以要散兵對敵。在散兵肉搏的時候,江南士卒不如倭寇武士,這個時候才鴛鴦陣的用武之地。

這也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倭寇人少。

原因很簡單,軍隊行動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江南水鄉道路通行能力,河道通行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倭寇有十萬大軍,不,一支倭寇有一二萬大軍。單單在同向行軍。或者忽然撤退。或者高速機動,就能讓他們原地崩潰。

數萬大軍聚集沒有嚴明的軍紀是不可想象的,有嚴明軍紀情況下,對陣的時候,還以混戰,散兵對敵更是不可想象的。

而分析倭寇戰事,周夢臣得出結論,那就是倭寇少而精銳,在小隊作戰。周夢臣說的小隊,不是十幾個人的小隊,而是幾百人上下的小部隊作戰。畢竟對與周夢臣手下動則數千上萬大隊人馬,數百人馬的確稱得上小隊了。

在小隊作戰上非常擅長。特別是在複雜地形上,快速機動迅速脫離 的能力,特別棘手。也有所謂日本武士戰鬥力相當不錯。至於更多,更多就沒有了。

這也是周夢臣明知道江南倭亂的情況下,毅然也要打復套之戰的原因。因為在他看來,雙方的戰鬥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復套一戰,而今不打將來就不好打了。而倭亂,其實最難應對的不是倭寇本身。倭寇就是強盜而已,沒有脫離強盜本性,根本不難對付。

難對付的是江南地方勢力,各種糾結在一起的利益糾葛,海上與陸地龐大的利益鏈條。倭寇反而是次之又次的問題。

張經親自出手,反而打了一個大敗仗,有些不可思議。

周夢臣說道:“有關於這一件事情奏疏的副本嗎?”

藤祥說道:“自然是有的。”隨即藤祥將幾本奏疏遞給了周夢臣,說道:“我就知道大人會問,這是特別託人從京中抄錄的。是幾封各持一詞的奏疏。”

周夢臣謝過,拿來一看。果然幾方說法完全不同,大相徑庭,南轅北轍。

趙文華奏疏之中,寫出了他為民請命鐵骨錚錚的模樣。他說,他到了江南之後,就看見倭寇出沒,張經按兵不動,視若無睹,坐視百姓被殺殺戮。他是實在看不過去了,就多次督戰。但是張經置之不理。直到倭寇坐大,才慌忙應戰,與王涇江與倭寇大隊人馬相遇,為其所敗,為了掩飾敗仗,殺戮百姓,取百姓頭顱報功。云云。

後面還附了很多江南士紳哭訴,說張經見死不救。倭寇劫掠地方,向他求救,張經從來不動。

周夢臣一一翻看,時間地點事情經過傷亡,乃至於死傷名單。一應俱全,看上去並不是假冒的。

周夢臣看了張經奏疏,發現張經說法與趙文華說法有一樣的地方,又不一樣的地方。張經說,他一直按兵不動是在等待時機。因為倭寇劫掠地方,如鳥獸覓食,沒有規律。

他嘗試過幾次伏擊,或者救援。都沒有成功。救援地方,都是兵已到,而賊已遠,張經手中可戰之兵,不過數部,加起來不過一兩萬人。如果如此追逐不定,不等與倭寇交戰,就已經成為疲兵。容易為敵所乘。

隨即他發現王江涇之地,乃是倭寇巢穴所在,大勝之後的倭寇總是在這裡匯合,然後坐船出海。

於是,他算好時間,等韃子飽掠而歸。立即發動,兵分數路,以盧鏜,俞大猷,湯克寬。瓦氏夫人各領一路,合圍王江涇大戰一場,殺敵不可盡數,斬首一千九百級,焚燒船隻無數。云云。

周夢臣將所有奏疏看完之後,就要下判斷了,誰在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