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文娛抗日上海灘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九章 黃皮白瓤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六十九章 黃皮白瓤

後世,由法國導演佛羅瑞·加侖伯格拍攝的《拉貝日記》,無論是從電影的角度,還是從商業的角度,都完全無法和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相提並論。雖然,日本人在南京進行的南京大屠殺,是一件完全不遜於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慘無人道的事情。

而電影《拉貝日記》,也沒有將《拉貝日記》中拉貝和相關人物的真實風采展現出來。

雖然,在後世,這部《拉貝日記》在日本被全面禁映。雖然,這部電影被認為沒有那麼血腥暴力,是不會引起中國人反感的。但實際上,這部電影唯一能和《辛德勒的名單》相提並論的,無非是服裝和場景細節,還原的比較好,有時代風味而已。

所謂的“沒有過分賣弄血腥暴力之嫌”,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迴避。當然,這種迴避和導演的立場有關。羅瑞·加侖伯格拍這部《拉貝日記》,並不是以中國人的角度去拍攝和敘述,從電影開始,羅瑞·加侖伯格構建故事所用的主要人物,便是西方人。

並且,一直是西方人。唯一一個東方人的視角,即張靜初飾演的琅書,也並不真實有力。羅瑞·加侖伯格,似乎是在用一種上帝的視角,將西方人變身為救世主,來拯救慌亂、無知、愚昧的中國人。

電影中,拉貝的司機,似乎從來也學不會有事先敲門。這種對中國人智商的蔑視,似乎是自然而然。毫無牽強。但是,無論是從現實的角度,還是從故事的角度,都極不合理。一個能在短時間內死記硬背下繞口外語的人,居然會不記得敲門?而且,這個細節,在拉貝原版的日記中。似乎並不存在。

這種救世主的視角,本質上並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歷史,而是為了讓西方觀眾看得爽。看得自己也產生了一種幻覺,似乎,自己也是那個救世主。這種心理結構,其實和好萊塢套路化、模式化、商業化的英雄救世大片,沒有什麼區別。

只不過,好萊塢英雄的廝殺搏鬥,變成了《拉貝日記》中的鬥智鬥勇。好萊塢大片中的外星人、變形人或者某某怪物等反派,變成了日本人而已——也只有這個比喻還算是有點道理。

甚至。羅瑞·加侖伯格所拍攝的《拉貝日記》,編故事的水平還不如好萊塢大片。因為,即便是以商業化為目的的英雄救世,導演和編劇們也會將被拯救的一方,當做一個智力正常、形象不錯的人來對待。

這些被拯救的一方,也會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行動、自己的尊嚴,有屬於自己的群像。無論是蜘蛛俠還是鋼鐵俠,他們所拯救的物件,都並不是一個符號化的人物。

英雄救美這種事情暫且不提。例如美國隊長救的戰友們。便個個生猛。甚至,還會有冬日戰士的存在。可是,看完《拉貝日記》,救人只是一個符號化的東西。整部電影看過,除了只剩內褲的張靜初,和一群不穿衣服的中國姑娘,還有哪一個中國人的形象是鮮活的?

羅瑞·加侖伯格所拍攝的《拉貝日記》。顯然將中國人忽略。所有的故事,除了張靜初飾演的琅書之外,一直都是拉貝在做什麼什麼、西方人在做什麼什麼。但是。張靜初飾演的琅書,似乎也並不在拉貝的日記中存在。而是一個被日本人侮辱的中國女子們群像的集合。

並且,羅瑞·加侖伯格並不能體味當時的中國女子,所遵循的道德,和所產生的心理。所以,其人物形象並不真實有力。至少在中國人看來,這個人物所謂的善良和反叛,都是西方化的。如同香蕉,黃皮白瓤。

正因如此,羅瑞·加侖伯格所拍攝的《拉貝日記》,在中國人看來,並不是那麼純粹有力。羅瑞·加侖伯格的境界,還不如後世電影《大腕》中,那個導演泰勒,至少那個導演泰勒能體悟到中國人的視角、價值觀和西方人的不同。

但是,反觀之斯皮爾伯格拍攝的《辛德勒的名單》,不但拯救猶太人的主角辛德勒此人鮮活無比,個性強烈。而且,被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在影片結束後,讓人印象深刻的,也有許多。

被阿蒙愛戀的海倫、為了父母上門求救的姑娘、為了讓自己臉色紅潤刺破手指取血做胭脂的猶太女子、為了儲存財產而將鑽石包裹入麵包中吞下的猶太人一家、獨臂的猶太男子、穿紅衣服的小女孩……數不勝數。

這些人被斯皮爾伯格當做是鮮活的人來對待,不僅極為尊重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而且,尊重了其在危難之際,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努力掙扎的奮鬥。這才是尊重和展現歷史。

並且,斯皮爾伯格身為猶太人,也並沒有迴避納粹所犯下的暴行。也沒有聽說過那個猶太人,會對斯皮爾伯格拍攝的《辛德勒的名單》有所反感。

這樣的一部以《拉貝日記》為名的電影,當然不會得到餘生的尊重。餘生籌備拍攝《拉貝日記》,其目的不在於模仿後世羅瑞·加侖伯格的版本。而在於超越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

所以,餘生並不會迴避日本人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所謂的血腥與暴力,在後世和平時期,是誇張賣弄。但在當時的南京,卻反而是真實寫照!日本人不血腥、不暴力,又怎麼會有南京大屠殺?

其實,拉貝寫的日記中,也有大量關於日本人暴行的記錄。有的是他親眼所見,有的則是他所收留的難民和他朋友對他的轉述。而且,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的拉貝,也沒有將自己視為救世主。他十分詳盡的記述了中國人在南京大屠殺中,堅守崗位捨生忘死的道義,和為了生存而做的掙扎與自救。

“……昨天透過德國大使館傳來上海日軍司令官的訊息,從今天中午起,將再次開始加強對南京的轟炸,因而告誡所有的外國人儘快離開南京。日本人甚至要求英國、法國和美國以及幾個有軍艦航行在揚子江下關段的較小國家的大使館,通知他們的軍艦離開現在的停泊處。轉移到長江的上游或下游去,否則它們會因轟炸受到危害,日本對可能造成的損害概不負責。……

我絕對不想為了任何東西(洋行的或是我自己的一些破東西)輕率地去拿我的生命冒險。……

我給了我的助手韓(湘琳)先生一筆預支款,使他能夠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送到安全的濟南去。他十分坦率地說:“您在哪裡,我就在哪裡。如果您離開,我就跟您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我不在南京時,我們的中國人挖了一個防空洞,現在已快要倒塌了。於是,我們把這骯髒的防空洞進行了整理,重新作了很好的佈置:加了牢固的梁木。鋪上了地板,壘上了沙袋(今天一隻空袋子價值一元錢),右邊當然有入口和出口。當我們發現一根內梁木有折斷的危險時,我們沒有氣餒,仍費力地換上了另一根。……”

在拉貝寫給日本人的抗議信中記述道:“……十二月十三日,當貴軍進城的時候,我們在安全區幾乎集中了城市的全部平民百姓,安全區當時只遭受到輕微的炮擊損失,中國軍隊撤退的時候對安全區沒有進行任何搶劫。完全可以說。我們為貴方和平地接過了整個安全區,在城市的其他區域恢復秩序之前,為使正常的生活能不受干擾地進行下去,作出了一切的準備工作。”

“一旦秩序恢復。就可以在全城恢復正常的交通。但是到了十二月十四日,貴軍士兵的搶劫、強姦和屠殺等等恐怖活動鋪天蓋地地壓了過來,留下來的二十七個歐洲人和中國居民一樣震驚了。……”

“……有一個美國人這樣說道:‘安全區變成了日本人的妓院。’這話幾乎可以說是符合事實的。昨天夜裡約有一千名姑娘和婦女遭強奸,僅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一處就有一百多名姑娘被強姦。此時聽到的訊息全是強姦。如果兄弟或丈夫們出來干預。就被日本人槍殺。耳聞目睹的盡是日本兵痞的殘酷暴行和獸行。……”

“……當我們回到小桃園的時候,一個士兵正打算闖進我的家,結果被這名日本軍官趕走了。與此同時。我的一個中國鄰居過來告訴我,四個日本兵闖進了他的家,其中的一個正企圖汙辱他的妻子。我和日本軍官立即衝進鄰居的房子,避免了慘劇的發生。日本軍官左右開弓扇士兵的耳光,然後才允許他離去。……”

凡此種種事例,不勝枚舉。中國平民雖然手無寸鐵,但也不是坐以待斃。

其實,回想歷史的時候,許多人發現,當年老蔣在準備保衛南京的時候,戰略便是錯誤的。老蔣一心信任的軍隊,毫無戰鬥能力和戰鬥意志。在逃跑投降的時候,比誰都積極。

然而,真正想要保衛家園,並有戰鬥意志的南京平民,卻連一把手槍都沒有。如果當年老蔣在日本人兵臨城下之際,將武器發放給平民中的成年男子,做到全民皆兵,依託南京城進行巷戰的話,日本人在進入南京城後的死傷,會慘重許多。

這些中國人的掙扎與努力,因為在《拉貝日記》中並沒有佔據太多篇幅。所以,經常會被人忽略。但有了這些東西,關於南京大屠殺時,拉貝的經歷才會圓潤豐滿起來。而不只是一個空洞的救世主。

餘生想要拍攝的《拉貝日記》中,會將這些真實的歷史回憶,加入故事的情節架構中。在群像確立豐滿之後,一段歷史才能被詳細的敘述出來。才是能反應歷史真實面貌的歷史片。

至於後世電影《拉貝日記》中,拉貝與夫人的愛情故事,和結尾時的盛大歡送。這些虛構出來的橋段,不會再出現。

餘生在確定思路和劇本後,便直接聯絡了阿爾伯特。這部電影所需要的演員極多,餘生如今並沒有精力再導演一部電影。所以,在和阿爾伯特確定了劇本之後,便放任阿爾伯特去拍。

而導演,由於是餘生簽下的老當益壯的格裡菲斯。所以,餘生很是放心。格裡菲斯拍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幾乎是歷史片的鼻祖。

而且,雖然在美國拍南京城並不容易,但是,想來老蔣不會拒絕一個美國電影劇組到南京取景拍攝。而且,由於餘生手中有青魚中餐館,這個聚集了上萬華裔精英的產業。格裡菲斯想在美國找華裔群眾演員,也很是容易。

餘生在確定劇本後,將主要精力,放到了投資上。餘生的下一個目標,是日本人的漁業。

日本因為是島國,四面環海,所處的位置又好,所以,近海有許多後世世界著名的大漁場。日本近海,經常被人捕食的魚類,達七百種之多。主要為沙丁魚、鱈魚、青花魚、霸魚、馬哈魚等。

而日本人又喜歡吃魚,例如,在後世日本人幾乎吃掉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藍鰭金槍魚。而藍鰭金槍魚也成為日本生魚片的代名詞。不過,由於日本人毫無節制的捕食,在很短的時間內,藍鰭金槍魚便成為瀕危物種。

不過,二戰之後,日本人的造船業遭到打擊性的毀滅。不但造不出大型的軍艦。甚至,連小型的漁船,也在美國人的掌控之內。有許多漁船,因為零部件老化,而無法再用。

所以,在二戰之後,日本人饑荒的年月裡。雖然日本人近海的漁業仍然豐富。但是,產量卻總上不來。在一九四七年,美國人允許日本人經濟恢復的時候,正是餘生進入日本漁業的好時機。

這個時候,日本人的財閥正在被麥克阿瑟逐步解散。對日本近海漁業的掌控力,降到最低,而普通的漁民,卻又沒有太多的資金,進行投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