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帶著工業革命系統回明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南洋中心廣州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南洋中心廣州府

使節團經過了漫長的航行,他們從孟買到加爾各答,然後再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本土的疆域範圍,上萬海裡的太平洋已經成為了內海。

楚凌雲這次單獨前往西洋邀請諸國參加第二屆萬國博覽會,同時也在沿海一些府縣遊歷,瞭解這些地方的變化。

以前重農抑商的各個王朝將精力放在農業上,內地的一些商業樞紐與沿海同分秋色甚至是更加重要,然而宣佈永世停止海禁又向外擴張之後,沿海府縣突然變得無比繁榮,憑藉地理位置和海運的便利超過內地的一些城鎮。

在鐵路還不算發達的時候,海運、河運的運力比起馬車、苦力運輸要高效許多。

一艘1000噸以上的大帆船能夠運輸的貨物可能要幾百輛馬車、騾車才能夠勝任。

從海外到來的資源和向海外輸出的商品已經成為一些府縣的重要經濟支柱。

譬如廣州府,出於對東南亞的不信任,楚雲沒有將東南亞的中心放在巴達維亞、馬六甲或者安南國,而是放在了毗鄰東南亞的廣州府。比如南洋電報網路就控制在廣州府手中,只要廣州府這邊的基站出事,那麼整個南洋的電報網路都要陷入癱瘓。

廣州府也成為了重要的茶葉的出口地和原料進口地,其前景比起楚雲想象的還要誇張。

楚雲本來以為將來本土的經濟中心會是在長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區。

不過他還是多少被他以前所在的時代的眼光所限制。

在吞併了東瀛、高麗、西伯利亞之後,遼東、遼南地區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三角貿易地點,北方興起了工業基地,而遼東、遼南、東瀛行省、高麗行省、西伯利亞行省、京畿、琉球人口加在一起也有兩三千萬人口。

廣州府、福州、廈門等地因為夷洲、東南亞併入版圖而成為了南洋的經濟重心,而且這些地方比起長江流域,與西方、印度的距離還要接近。

長江流域勝在腹地較廣,還有長江這一條黃金水道。

兩廣行省、福建行省加上夷洲、東交趾行省、南交趾行省、南洋行省,實際上人口優勢也非常巨大,同時還具備了出口香料、橡膠、絲綢、瓷器、茶葉、蔗糖的能力。

也就是說楚雲認為的長江流域一枝獨秀的場景沒有出現,沿海地區變成了北方、長江、南洋三大貿易圈三足鼎立的局面,經濟重心從江南向南方的嶺南、北方的遼南偏移。

這種經濟重心分開的現象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財富大量地聚集在江南一處,那麼很有可能會導致地區差距過大,甚至會出現其他的事端。

楚凌雲一行人率先來到廣州府,這裡的廣州十三行變得極其繁華,珠江上停泊著無數的商船,商船上掛著各種各樣的旗幟,五顏六色。

岸上的十三行更是人滿為患,街道兩側不再是那種低矮的商鋪,而是高大的石質建築。在遠處還可以看到冒著黑煙的煙囪。

他們在這裡看到了各種長相的人,這些出現在廣州府各種面孔的人來自南洋、印度、阿拉伯半島、西歐。他們不只是商人,有些人還是水手、旅客、學者。

很難想象一個國際大都會開始自發地在這裡形成。

這是楚雲也沒有想到的事情。

沿海的府縣是無區別解除海禁,廣州府並不是什麼單獨的通商口岸,任由它們自己發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廣州府硬生生憑藉自己毗鄰南洋的地理位置變成了南洋貿易圈的經濟中心,成為了凌然於巴達維亞、會安港、馬六甲的存在,並且又依靠南洋的人口和特產豐富了自己的產品種類,變成了國際大都會。

如果來自印度、西歐、阿拉伯世界的商人想要同時購買南洋的特產和內地的特產,他們可以在廣州府得到滿足。

“十年前廣州府就修建了一條鐵路,當時主持修建鐵路的是詹天佑,這條鐵路加強了我們與中原的溝通。”當地有一個官員來接引使節團,向他們介紹出現在廣州府的鐵路。

廣州府的珠江不及長江水運便利,所以當地對鐵路的出現很重視。

楚凌雲看到珠三角的鐵路,想到了南北大鐵路的工程,南北大鐵路幹道在南端的終點是廣州府,從京城經過襄陽、漢口,打通本土中部大動脈。

好像這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鐵路也要竣工了,而主持修建南北大鐵路的就是修建了廣州府鐵路的詹天佑。

“這十年我們與南洋的貿易陡增十倍不止,不少廣州府、福州、廈門的人開始移居夷洲、汶萊、安南等地,原因也很簡單,官府主張向外移民,可以承包更多的土地,並且連續五年免收農業稅、還有五年稅賦減半。對於農民來說這可是不得了的優惠。本來南洋的僑民就以我們這些地方的住民為多,再加上南洋變為我們的官府在管理,有了這個鼓勵後還是有不少人選擇下南洋。”廣州府的官員向他們介紹到這邊的情況。

楚凌雲聽後點頭附和。

這個“下西洋”的決策也是他的父親提出來的。

雖說南宋時期不少漢人因為戰亂和海外貿易而移居海外,但是南洋的漢人還是不夠多,所以他的父親下令鼓勵最靠近南洋的幾個行省大舉向南洋移民,稀釋當地土著的比例,再加上華夏自古注重血緣關係,移民將會徹底將南洋變為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一座是廣州府的海關大樓,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當時還是廣東巡撫熊文燦在此地管事時修建的。而現在熊大人病故,實在是令人唏噓。”當地的官吏指著一座水泥、石塊建造而成的建築,二十多年,已然有些滄桑感。

楚凌雲注意到了商業貿易開始騰飛的廣州府也普及了鐵路、路燈、電報等新的技術,而且還試圖擴大街道,以更好的姿態成為南洋的貿易中心。

海禁的全面解除、世界格局的改變讓不少沿海的城鎮抓住了很多機遇。

楚凌雲還聽說在江南地區,一座叫做上海縣的城鎮也因為格局變化而開始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