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之大國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九十八章 反對加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九十八章 反對加稅

“我還有個提議,請老師斟酌。”袁崇煥笑著說道。

“說來聽聽。”孫承宗正在興頭上,自然要聽聽這個提議。

袁崇煥微笑道:“據我所知吳之番所部對滿清恨之入骨,如果將這支部隊與滿桂對調,讓他去騷擾滿清,相信情況會更加有利。”

“也對,吳之番頭腦靈活是個可造之材,讓他去遼東摔打兩年,相信會更加出色。相信他不會被仇恨矇蔽了雙眼,做出什麼衝動的事情來。”孫承宗笑著答應:“我立刻給王爺寫信,提出擴軍的事情。”

孫承宗先斬後奏,先行命令滿桂組建第二驃騎兵師,同時以蒙古婦孺換取遼東漢人青壯,以這些人將北方守備師擴充為守備軍。這樣的做法也只有在朱聿鍵的手下才能做到,如果換成了多疑的崇禎,孫承宗恐怕早就會被以圖謀不軌的罪名免職了,此時的京城內,盧象升就在經歷了差不多的事情。

看著盧象升帶回的那份條約副本,崇禎氣得在皇極殿上大發雷霆,怒斥盧象升昏庸無能,不知道為國家爭利。崇禎發火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此次和談的利益交換雙方,完全是尼德蘭人和朱聿鍵,與朝廷沒有任何關係。

看著條約上那些有利於朱聿鍵的條款,尤其是所有尼德蘭商船都要付給他三成利潤作為買路錢,只讓崇禎看得眼睛發直。他向戶部官員詢問過,以這些官員得到的不完全資料來看,結果是尼德蘭人每年在亞洲的貿易額超過三百萬兩,也就是說朱聿鍵什麼都不用幹,只需要坐在家裡每年就有至少一百萬兩的收入。

每年坐在家裡也能淨賺一百萬兩,已經足夠讓崇禎生氣了,整個大明朝每年的賦稅,以那麼多稅吏搜刮的結果,也不過是一千萬兩白銀而已。就算是加上朱聿鍵每年要上繳的三百萬兩,他也只有一千三百萬兩可以支配而已,這如何讓他不怒。

對於皇上的這種想法,始終認為一切利益都應該歸於朝廷的東林黨非常贊同,但是其他官員卻不以為然。當初與尼德蘭人開戰的時候,皇上一道旨意將自己推脫得乾乾淨淨,不負任何責任,甚至連名義都不擔當。如今人家打贏了,獲得了大量的利潤他又來眼紅,想要分一杯羹實在有些太過無恥了。

想著大量白銀輕鬆流入朱聿鍵的手中,會讓他的唐軍越來越強大,如果未來朱聿鍵強大到威脅皇權,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應付。要未雨綢繆,尤其是對皇位有著法理繼承權的藩王們,這都是必須提前打壓的物件。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崇禎忽然問道:“戶部尚書何在?”

戶部尚書畢自嚴連忙出班跪倒:“微臣在。”

崇禎說道:“朕問你,如果命令市舶司嚴加把持各地港口,從八賢王封地內的港口抽稅,一年應該能得多少?”

崇禎的話將畢自嚴嚇了一跳,他連忙磕頭道:“皇上三思,八賢王封地那是由其全權管理,這是皇上下旨所訂。如今出爾反爾,只怕讓天下人恥笑。”

“朕只是假設而已,如果讓市舶司在各處港口收稅,能得多少?”崇禎問道。

“大概每年十萬兩白銀。”畢自嚴老老實實的回答。

“怎麼會這麼少?”崇禎緊皺起眉頭說道。

“朝廷商稅極低,如今不過六十稅一而已,每年十萬兩白銀恐怕已經是極限了。”畢自嚴顯然有過一番研究,說得相差並不算多。

“如果朕將商稅加到十稅二如何?”崇禎的話可是把滿朝文武都嚇死了。尤其是東林黨人之所以能夠做到清如水明如鏡,最大的原因是他們都出身商人世家,家中本來就有的是錢,根本不需要再貪汙。如果崇禎將六十稅一提升到十稅二,朱聿鍵能不能扛得住他不知道,反正這些官員家中肯定是損失慘重了。

正是因為關係到自身利益,根本不需要畢自嚴進行辯解,溫體仁首先站了出來:“皇上三思啊,以十稅二實在嚴苛,此乃與民爭利之舉,恐怕會引起民變的。”

崇禎當然知道重稅的危害,可是他又難以眼看著朱聿鍵獲得諸多好處,自己卻連一杯羹都分不到。他解釋道:“如果朕這個商稅十稅二的制度,只在八賢王封地內實行如何?”

“恐怕不妥,八賢王如今並無每年的祿米,封地就是其食祿之地。皇上如此做,等於是斷絕八賢王的生計於理不合,恐怕也會引起各地宗室的恐慌。更何況商稅與農稅不同,農稅可以藉口土地貧瘠而減免,土地富饒而增加。商稅卻不是固定一地,並無如此藉口,恐怕皇上一旦加稅,商人便換了口岸交易,到時候皇上依然收不到錢。”溫體仁出奇的替朱聿鍵說了一次話,實際上這並非出於他的本心。

溫體仁想得非常明白,許多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這次如果給八賢王加了商稅成功,一旦八賢王上書聲言為其單獨加稅不公平,皇上很可能借坡下驢給全國加稅,那樣他們的家族同樣要吃大虧。

為了防止給皇上口實,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各地商稅依然保持在六十稅一,這樣他們的家族才能繼續賺大錢,至於對國家是否有益那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其實這個時代的大明,與後世那些民主國家,尤其是移民的民族國家差別並不大。

國家官員們代表的都是大商人的利益,他們之中移民太多,對國家沒有多少認同感,這與尚未形成民族思想的大明官員很相似。這些人的所有舉措,都只會顧及自身利益集團,其次才會考慮國家利益。在這樣虛偽的民主制度下,再強大的國家也會慢慢衰敗的。

崇禎看不透這一點,見到滿朝文武都反對他對八賢王封地收稅,雖然心有不甘也只好罷手。崇禎看不出來問題,不代表盧象升看不出來,只是已經心寒的他冷眼旁觀,並不說一句話予以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