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遠東之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這次二炮的炮火覆蓋的很及時,日軍的很多處陣地都是有賴你們的炮火支援我們才拿下的啊難得夷州全島已經大致抵定,盧漢和李延年正在辦公室裡笑談著。

在這次戰役開始之前,盧漢對於李延年瞭解不多。僅僅知道他是國府的老戰將出身,隨後在濟南戰役加入國防軍。

這位國防軍之利器第二炮兵部隊的直屬司令為人十分的低調,甚至在這支部隊橫空出世之前大家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號。

跟他同期的蘇宗轍,已經官至國防軍總參謀長。而其餘的包括了楊宇霆常蔭槐等皆任職聯合政府高管,聲名赫赫。

唯獨他,似乎一直聲名不顯。直到二炮部隊在歷次戰役中打出了赫赫威名,李延年的名號才逐漸的被眾人所熟知。

在精確炮擊方面,海軍的艦隊比我們更擅長。李延年笑著擺了擺手,道:只不過厚甫兄忙著去朝鮮準備和總司令一起推演對日本本土的登陸作戰,沒空理會咱們。

李延年對於自己的認識,還是很清晰的。炮火覆蓋是二炮現在的主要作戰手段,但精確的炮擊還是得依靠傳統的火炮部隊。

吉甫,既然總司令讓你們單獨成軍,那麼肯定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盧漢笑著道:的確,現在火箭炮車在精確度上還是有待提高,而在射程上也確實有些近了。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咱們的科研所一定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盧漢頓了頓。小聲道:吉甫,你自己算算。咱們的火箭炮從無到有,再到成軍。這才花了多少時間

就這短短的幾年。咱們的火箭炮車都改進好幾回了。一次的射程比一次的要遠,一次比一次要精確。我看哪對於你們二炮,總司令肯定有更多的考慮。不然幹嘛叫你們單獨成軍

盧漢所說的這些,其實李延年也考慮過。但是作為軍人,他考慮問題並沒有那些瘋狂的科學家們來的更有想象力。

在李延年看來,火箭彈的改進方向幾乎已經沒有餘地了。威力射程精度程度等等,現在的火箭炮幾乎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

如果要更遠的射程。那麼只能是用更大的火箭彈。而更大的火箭彈便意味著需要的燃料更多,同時精確度會更差。

實際上算下來,如果僅僅是如此設計那麼火箭彈的花費太大。起經濟性。甚至不如列車炮。畢竟列車炮你造一門,剩下的就是維護和炮彈的花費。

而火箭彈,你造一枚就打掉一枚。而且如果製造大型火箭彈,雖然可能威力比之列車炮炮彈更強。但同時精確度也肯定沒有列車炮的炮彈高。

算下來。如何算都不划算。

如果李延年是從後世來的,他就會知道什麼叫做精確制導。這樣他就不會為火箭彈的精確度而疑惑了。

可惜的是,在這個電子剛剛顯露出曙光的年代如果你告訴人們電子可以用於精確制導那麼90以上的人會認為你瘋掉了。

所以屠孟賁不會告訴國防軍的科學家們什麼是電子制導,劃時代的東西很多時候研究花費巨大而且不會取得什麼效果。

比如德國在二戰時期研製的噴氣式戰鬥機me262,雖然這是有著劃時代意義的戰機但他的早產導致了大量的問題。

同樣的v1火箭也是,早期的v1火箭甚至能夠被放空炮和戰鬥機擊落。而隨後德軍雖然研發了更強勁,且無法攔截的v2導彈。

但戰爭在當時留給德國人的時間不多了,哪怕是他們擁有了大部分劃時代意義的武器。但這些武器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勝利。

反而是大量的投入導致德國本身的經濟和資源消耗殆盡。這最終讓德國在戰爭中只能夠飲恨敗北。

屠孟賁不會做這樣的傻事,他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只有當瞭解了自己的生產力之後。才能夠一步步根據規劃將適合自己適合這個時代的武器裝備做出來。

而那些武器裝備,才是自己所需要的。比如虎式突擊步槍,這種脫胎於ak47的槍支最大的問題,便在於它的子彈。

自動武器的彈藥消耗,是極為驚人的。如果沒有配套的彈藥生產裝置,和相應的冶煉工業基礎大量的資源。那麼你製造並讓部隊全面裝備這種槍支,那跟找死沒有區別。

沒有了子彈的槍支,跟燒火棍沒啥區別。甚至還沒有燒火棍好用。而屠孟賁最早製造這種槍支的目的,就是銷售給美國。

並少量的裝備自己的突擊隊員,在戰場突襲或偷襲的時候起到奇效。及時後來國防軍有著一定的工業基礎,他也不敢隨意的將虎式突擊步槍在全軍裝備。

工業基礎是硬傷啊此時國防軍需要生產戰機火炮坦克機槍等等大量的武器裝備,同時還需要生產這些武器裝備所需要的更換配件彈藥維修工具等等。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屠孟賁估算了一下全軍鋪開全面裝備虎式突擊步槍可能產生的彈藥消耗。在參謀部給出結論之後,屠孟賁只能是無奈的放棄了這個想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全面鋪開,國防軍自己首先就會承受不起。現在國防軍各部的兵工廠還在擴張,脫氧核糖核酸生產能力卻一直沒有趕上消耗進度。

戰爭導致的是大量的資源消耗,每次作戰都是在大量的燒錢燒人命。在這裡,我們可以列舉一些資料大家便可以知道這些戰爭是如何打的了。

硫磺島戰役,美軍75155榴炮發射45萬發。艦炮14190噸,航空兵炸彈也是1萬多噸,粗略計算。美軍在硫磺島,傾瀉了5萬噸彈藥。

沖繩島戰役,美軍艦炮重炮山炮等等75155榴炮211萬發,而美軍總的彈藥消耗也是20萬噸。

庫爾斯克戰役,蘇軍彈藥和油料消耗各為20萬噸,朱可夫在東線中的數字城堡階段彈藥消耗4萬多噸,油料消耗23000噸。

德軍彈藥的消耗總量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大口徑火炮比蘇軍投入更多,彈藥消耗有可能超過蘇軍。

而在西線的阿登反擊,德軍平均每天消耗彈藥1200噸。算下來合計彈藥消耗也是5萬噸,美軍的各類野戰炮彈的消耗是125.5萬發。

而在後來的柏林戰役,蘇軍第一天就發射了128.6萬發炮彈這些發射出去的合計可達9.8萬噸彈藥

但是請記住,這些僅僅是炮彈而已。我並沒有將機槍步槍航空炸彈等等消耗算進去。如果算上那些那麼這些數字會更加的恐怖。

看看這些資料。你就能夠知道戰爭是如何打的了。彈藥的消耗,這將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消耗。而此時,哪怕是國防軍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

但國防軍同時需要應付的,是包括了整個中國戰場東南亞戰區,甚至朝鮮戰區的消耗。而同時,國防軍還需要建設海軍大量的製造戰艦。

戰機也需要研發和量產,坦克也需要補充。這一切的製造,形成的消耗是恐怖而驚人的

所謂戰爭。就是無時無刻的在燒錢。

而在歷史上的二戰,很多時候哪怕是中央軍在彈藥供應方面都會出現問題。更別說那些地方軍了。很多時候在戰場上只能是拿著人命去填。

二十九軍的大刀隊,拼死的是一種榮耀。但更多的是說明裝備的窘迫狀態,部隊甚至連步槍都無法全軍裝備。

即使裝備上了步槍,也無法擁有充足的彈藥。在戰場上和日軍對陣,很多時候中隊的士兵們,手裡僅僅是有著十餘發子彈而已。

而當時的日本呢根據1941年9月東條英機給裕仁的上奏,當時日本彈藥總儲備量約為90個師團會戰分,平均到51個野戰師團,大約每師團能分到1.8師團會戰分的彈藥。

巨大的差距,才讓日本有了橫掃中國的信心。同時,也讓他們擁有了挑戰英美的底氣。但同樣的日本為了這些彈藥儲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根據資料顯示,1937年陸軍國防費有56都是投入在彈藥生產裡,1938年陸軍的國防費76投入到了彈藥生產裡,在同一時間技術兵器的增加十分緩慢。所以日本當時是國力貧弱的工業化國家。

日本為了維持大量的彈藥消耗,只能是不斷的試圖侵佔新的資源地。並將那些資源往國內運輸,然後再製造武器彈藥用於戰爭。

掠奪消耗再掠奪再消耗,不斷的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本身就國力貧弱的日本在這場長期的拉鋸戰中被活活耗死。

後世有些日本人在得知大慶油田的存在時,捶胸頓足。他們甚至認為如果早在日據東北時期,他們就發現了大慶油田那麼日本便不會在戰爭中失敗。

可惜的是,他們忽略了現實的情況。戰爭不是一項資源的戰爭,而是綜合國力的比拼。鋼鐵稀有金屬石油化工等等。

你還需要有大量的熟練技術工程師,有大量的科研人員。並有大量的資金和糧食以供消耗。這些,日本都沒有。

而作為他們對手的美國,則是有著大量的盈餘。當時的美國生產的武器彈藥不僅僅供應自身的消耗,還能夠大批量的支援當時的英國蘇聯和中國。

而當時僅僅是駝峰航線,運送至中國的物資就高達65萬噸。而後來開通的雷多公路,更是將高達147000噸的物資運輸進了中國。

我所計算的,僅僅是截止至戰爭結束前。也就是說,當時美國供應中國的物資,就高達79萬7千噸。

而美國當時供應給英國及蘇聯的物資數量。則更加的恐怖。即使是這樣,美國仍然有餘力支援自己的部隊作戰。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1940年美國鋼產量達到2800萬噸。居當時的世界之首。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美事工業已經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餘輛,而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8萬多輛坦克。

其中近半數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軍用汽車的年生產能力更是達到百萬輛的規模。

海軍裝備方面他們的生產量則更加的恐怖,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及其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

且這些軍艦坦克火炮和士兵槍支的彈藥消耗,美國從來就沒有短缺過。

即使投入如此之大。美國竟然依然有餘力在1939年就秘密地開始了原子彈研究計劃曼哈頓計劃

而這項計劃歷時六年以上,花費了近二十億美金。這相當於現在的兩百多億美金。同時,這項工程僱傭的科研人員和外圍人員就超過了十三萬人

如此巨大的消耗之下。他們還能夠做出如此巨大的投入來完成這些研發。日本能夠做到嗎顯然,日本是做不到的。

這是國力的限制。因此,即使是當時日本人找到了大慶油田也最多是讓他們死的慢點。對於戰敗的結局,毫無幫助。

國力就擺在那裡。無論你如何折騰底子就是那樣。你無法改變。屠孟賁比日本人要好的是。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也知道自己做得起什麼。

所以,他用盡各種方式不斷的從列國將一切先進的生產資料和技術人員引進。不惜用合股分成資源共享的方式來引進當時的英美技術。

沒辦法,沒有工業基礎一切的所謂進步都是空談而已。沒有工業基礎,你即使有了導彈的設計圖,你還是沒有辦法製造出一枚導彈。

後世的恆河大國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他們沒有想過要建設自己的工業基礎,整天都在向國外購入先進的武器裝備。

這導致的是他們現在哪怕連合格的彈藥都無法生產,他們自行生產的彈藥竟然無法和槍支匹配。這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他們所謂的戰機,無法自產。只能是依賴於進口。他們說要自行研發坦克。從1984年開始研發直到2004年才開始服役。

且這款坦克的製造費用,是他們購買自當時俄羅斯t90s坦克價格的四倍以上。更可怕的是這款坦克服役之後很快就暴露出了巨大的問題。

小毛病就不說了。而其中最為坦克發動機故障無法排除的問題。印度國防部在躊躇了良久發現無法解決之後,只能是將問題交給發動機生產商的德國原廠進行解決。

沒有工業基礎的國家,想要一夜之間成為工業大國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神話。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不斷的引進大量的技術人才和技術資料。

然後不斷的投入大筆的資金進行技術研發和改進,緩慢的形成自己的生產力和制能力。

後世很多人在說山寨的問題,但實際上山寨的真正名稱不是山寨。它的名稱,是逆向工程。逆向工程,這不是一個簡單就能夠完成的工程。

即使你能夠瞭解結構,能夠根據這些結構推導出產品的各個環節問題。但材料,則是你無法逾越的障礙。

而逆向工程,則是任何工業化國家崛起的必經之路。德國曾經逆向工程過當時的英國,他們透過逆向工程並生產廉價的產品贏得市場。最終累積了大量的生產經驗和成熟的技術工人,才得到了德國崛起的產業爆發。

美國早期也進行了大量的逆向工程,他們甚至為此不惜高薪挖角當時英國的技術精英們。而最著名的那位,莫過於叛徒斯萊特。

是他,將英國紡織業技術的核心帶到了美國。當然,他獲得了當時美國的讚賞。曾擔任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後來稱斯萊特為美國工業革命之父。

但在英國,由於出賣了屬於英國紡織業的核心機密。他們將這位美國工業之父,稱之為叛徒斯萊特。

所以,後世大英帝國的平民們對於美國人有些看不起確實是正常的。因為只要知道些英美之間的歷史的,都知道這個國家是怎麼崛起的。

現在,我們都知道日本的產品其實不錯。卡西歐東芝日立等等這些日本品牌,無論是在日本國內還是國際上聲譽都很好。

但真實情況是,日本在四五十年代產品質量問題極為嚴重,甚至可以類比早期國內的產品。在當時的歐美社會,東洋貨名聲很不好。

他們也是經過一步步的磨練,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這才形成了自己的技術資本。最終完成了轉型和變化。要知道,日本這還是有著大量的工業基礎和大量的熟練工人的情況下啊

屠孟賁來自於後世,而他所接觸的人接觸的事情更多。他比任何人都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需要的是什麼。那些累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

這需要的是一代人,乃至數代人的努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