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席捲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82章:萬國來朝啥的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82章:萬國來朝啥的

身在關中的劉彥接到來自桓溫的戰報已經是冬至節之後。

“全殲笈多包括五百艦隊在內的六萬人。”徐正對於這種戰事早就沒有多餘的感慨,漢軍在東亞這邊一勝再勝,最為輝煌的時候可是殲滅數十萬的敵軍:“我們的陸軍損失不大,戰船折損好像有點多了。”

漢軍其實沒有多少海戰經驗,阿三洋的那一場戰爭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海上作戰。在該次入侵戰的第一階段,截止於中樞收到戰報,漢軍戰沉的達到五十七艘,短時間內喪失戰鬥力的戰船多達六十八艘,等於是遠征艦隊的戰鬥力差不多沒了一半。

遠征軍不算附屬運輸艦、補給艦的戰船也就三百艘,他們從抵達阿三洋就開始進行破襲戰,其實在破襲戰過程中損失的戰船非常有限,出現重大戰損的是在後面的兩軍海上大戰中。

“俘虜了敵軍二百三十四艘各式船隻,遠征軍的船隻持有數不降反升。”紀昌心情非常不錯,卻不是因為俘獲笈多的各式船隻,是:“徵南將軍所提,笈多貴族願意繳納贖金,粗略計算價值可達一百二十七噸黃金。”

卡特魯克.卡普說貴族會繳納與自身同等重量的黃金來贖身,可並不是每個貴族都那麼富有,有能力繳納與自身同等重量黃金的人只是佔了少部分。

阿三那邊是不是盛產黃金沒人清楚,但阿三對黃金異常痴迷卻是事實。戰敗被俘的那些笈多高種姓,他們已經得到通知,拿不出與自身同等重量黃金的財富,會被送往漢國本土當奴隸,不想面臨悲慘命運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湊足贖身財富。

黃金在目前的漢國並不是流通貨幣,漢國只是恢復了五銖錢的流通,包括白銀也不是流通貨幣,倒是布匹和糧食在以物易物中佔了不小的比例。

“桓溫已經向笈多一方派出使者,會將黃金更換為糧食。”劉彥得知對阿三的戰爭取得獲勝自然是高興,已經批准身為前線總指揮的桓溫可以便宜行事。他不得不提一些事情:“對阿三的第一戰獲得勝利,我們對阿三的實力確實評估不足。”

“是啊,那個名為笈多的阿三國家,比我們想象中要更有實力一些。”身為太尉的徐正得知笈多能組織起好幾個百萬大軍多少是感到吃驚:“再來是,我們是跨海遠赴萬里入侵,恐怕很難幾次就將笈多滅國。”

笈多王朝能不能組織好幾個百萬大軍沒人清楚,可就以笈多當前不少於四十萬的大軍,漢軍在遠赴萬里之後又要跨海入侵,真不是輕易就能將笈多滅亡。

終歸到底就是漢國離笈多王朝實在太遠了,笈多王朝的海上實力也不弱,漢軍能擊敗笈多的軍隊,可是對於漢國目前的現狀來講,鐵了心要滅亡笈多王朝也會讓自己十分難受。

“滅亡笈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紀昌最為重視的是:“如我們先前所知,笈多是一個盛產糧食的國家。若是他們承認戰敗,除各個願意交付贖金的貴族之外,國家層面也當給予懲罰。”

關於中原會出現大面積的旱災已經得到確認,之前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進行防災準備,比如水利設施的建設等等,只能是在旱災爆發後做好賑災方案。

“我們需要糧食,非常多的糧食。”紀昌作為丞相,在確定會爆發大面積旱災之後的壓力可想會有多大:“中南半島已經搜刮了近兩百五十萬噸,這個數字遠遠不夠。”

以東晉的重量單位,一石是一百六十斤,兩百五十萬噸就是三千一百二十五萬石,其實在數量上已經是非常恐怖,但對於要支應一個國家而言真是不夠。

按照漢國多方考察和計算下來的資料,大面積乾旱至少會持續三年,介時長江流域的北面多的是顆粒無收的地區,僅是長江以南還能保持生產。

漢國目前的人口為一千七百二十六萬,以長江作為界線的話,長江以北人口為一千萬一百左右,剩下的人口全在長江以南。

即將爆發的乾旱,受災區域包括整個西北,關中也被包含進去,再來就是取消州這個行政單位之前的幷州、代州、司州、兗州、幽州和冀州區域性、豫州區域性、青州區域性,等於是偌大個漢國的三分之一全是受災範圍。

在整個元朔七年,漢國中樞忙碌的事情太多,最為關鍵的卻是估算本土可產糧區,長江以南大力開發荊楚之地(湖南以及湖北),對於荊楚之地的開發效果是有,可能夠得到多少產出真沒有多少普。

除開不受乾旱影響的長江以南之外,對於原先的徐州也是重視水利建設。

徐州在東漢就是一個大糧倉,後面雖然一再遭受戰爭破壞,可是等待歸屬劉彥管轄之後一直都在恢復,在這一次即將爆發旱災的特殊時節下,也是一個被期待的產糧區。

再來,巴蜀之下也確定不會遭遇乾旱影響,只是巴蜀只有一處平原是產糧區(既成1都平原),基本是作為巴蜀自給自足的保證。

對於漢國來講,沒有什麼事情比即將爆發的旱災更加值得重視,想方設法獲取糧食也就成了關鍵。

任何一個中原王朝對於天災的抵抗能力都不強,很多朝代都是因為爆發天災而導致滅亡。在天災爆發的時候,歷朝歷代極少能夠拿出什麼有效的方法,哪怕是有足夠的儲備糧食,實際上因為道路的原因,再加上官員貪腐,真正能夠送往災民手中的基本也沒多少。

細數下來,中原各朝代對天災抵抗力最強的是被稱作弱宋的那一代,兩宋在面對天災時是以收編災民組建廂軍為主要手段,廂軍其實就是將災民集中起來進行有效管理,減少天災爆發後流民氾濫,也是遏止野心之輩蠱惑和收攏災民幹些改朝換代的大事。

兩宋是不是被廂軍拖垮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兩宋有著很盛行的海上貿易,有相關資料證明兩宋期間不斷從海外購進糧食,這個也是兩宋人口爆炸和商業發達之後,國內卻是沒有出現明顯缺糧的原因。

劉彥沒有準備去幹收攏災民組建廂軍的事,他拿出的方案是組建建設兵團,說白了就是將受災區域的人集中管理,僱傭他們進行各種建設,達到以工代賑的目標。

“災難無可避免,自然是要藉此機會完善國內交通。”紀昌說的是對於國內交通規劃,主要是丞相府牽頭,太尉署、御史府、廷尉署、大理寺……等等一應部門都有參與:“初步的規劃是,東、西、南、北個邊疆都將建設一條直抵都城的國道,南方通常都城以及西北通往都城的這兩條會最先建設。”

在規劃中,南方的起點是在建康,橫跨長江經由廬江郡、汝陰郡、陳郡、潁川郡、襄城郡、滎陽郡到弘農郡,在潼關與各條樞紐道路會合,再往關中方向就是直抵長安新城,總長度超過三千八百裡。

另一條的起點是在敦煌郡(陽關),將會貫穿晉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興郡、武威郡、廣武郡、隴西郡、南安郡、略陽郡、扶風郡直抵長安新城,總長度超過四千五百裡。

要是由南到新長安和由北到新長安的國道建設起來,一條貫穿西北到東南的國道也就出現,預示著漢國對西北和東南統治的穩固,也將開創歷史上的第一個偉大成就,那就是建設一條總長度超過八千里的國道。

“我們已經做好了相關的準備。”紀昌今年三十九歲,本來看著就顯老,太多的政務壓在身上,操勞多了就更顯老態,精神頭看著卻是不錯:“計劃以各郡分段建設為主,最後再將各段道路進行相連,預計能在十五年之內將兩條道路建起來。”

旱災當然不會困擾漢國十年,初步猜測是三年左右,先行投入道路建設的人員將是以六百萬人為起點,後續必然會逐漸減少建設人員。

丞相府做出十五年規劃,前三年人力最充足的時候會是建設高峰期,災民的主要投入是沒什麼危險性的平坦地段,開山劈林之類的將由軍方和奴隸來完成。用十五年來建設,考慮到的是災民後續會逐步遣散,將會是使用奴隸作為建設主力,以徭役人員為輔。

光是東南和西北兩條國道就是耗時十五年,另外的東北到新長安和西南到新長安,後面這兩條的耗時會更久,基本是以國家工程的級數來進行看待。

劉彥對於有了糧食之後的排程不會有什麼疑問,有“金手指”的前提下壓根就不用耗時費力地進行運輸,比較重要的還是關於用水上面的考量。

“已經在竭力蓄水。”紀昌在這一方面不敢做出什麼保證,只能說:“臣會竭盡全力。”

現如今的漢國做什麼都是以獲取糧食為主要目標,不但是派遣遠征軍外出侵略和本土各產糧地的建設,對於大海的漁業也是在開發最大的潛能。

漢國的海岸線非常長,暫時是辦不到遠洋漁業,可是對近海漁業的發展其實已經是成熟,有著大量的漁船在近海做業,能夠提供大量的海產。

“王上。”呂議一直想插話就是插不進去,等待有機會了,立刻問:“徵南將軍提及薩珊等國之事,如何安排?”

桓溫率軍在阿三洋獲得勝利,笈多王朝那一邊雖然還沒有徹底認輸,可勝利是在多個國家的見證之下取得。

那一次戰事結束之後,厄古泰.巴赫拉姆是跟著漢軍戰船登岸,相隔幾天之後才見到桓溫,提出自己來自波斯薩珊的同時,提到了“再續前緣”的述求。

除了波斯薩珊之外,後面兩薩特拉普(塞種人)、卡拉巴拉斯(阿三)、蘭巴建納(斯里蘭卡)、拔羅婆(阿三)、阿拉幹(孟加拉)、驃國(緬族)都有派人與平蠻校尉部取得聯系,皆是提出派遣使節團到漢國的述求。

在更後面,也就是“漢笈阿三洋之戰”傳到羅馬,羅馬一方也摻和進來,提出派遣使節團到漢國的請求。

目前除了羅馬之外,其餘國家的請求已經送到漢國中樞,只要劉彥點頭,來年開春各國的使節團就會走海路經由馬六甲抵達本土。

呂議對於那麼多國家派遣使節團過來是一種樂見其成的態度,他這個典客的職責就有負責外交一項,可是長久以來除了遞交戰書,真沒有幹過其餘有建設性的事情,極度需要有一個可以表演的舞臺。

對了,關於“萬國來朝”之內的活動,先秦(秦一統)時期少許地搞過幾次小規模的,西漢更多是在向外進行征服,東漢在劉秀時期有過一次,此後是需要到隋唐才又出現。

東晉小朝廷一直在講什麼“萬國來朝”粉飾臉面,不過那些所謂的“萬國”的使節其實都是冒名,真正的身份就是個商賈。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目前為止,中原王朝對於“萬國來朝”基本是沒什麼興趣,源自於只要是真有那麼一個國家,後續都會被漢人所征服(比如西漢和東漢來自西域的“萬國”),呂議的興奮點是總算有點正事幹,可以增加對外界的瞭解,也是想著將各國搞清楚,好在後面的征服路途上對國家有更多貢獻。

“薩珊人就是安息人吧?”徐正真不知道有波斯這麼一個民族:“徵南將軍提起他們和我們曾經是盟友,可是真事?”

呂議想要有所表現,該查閱的典籍肯定是要查,還真就在一些典籍上找到相關的記錄,就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的那麼件事,就是沒有任何文獻能夠證明雙方是盟友關係。

“是波斯人。”呂議提醒了徐正一下。他還在等著劉彥做出回覆,見劉彥點頭,才說:“那臣就派人平蠻校尉部與之接洽。”

劉彥想到了一點,不管是帕提亞還是薩珊,波斯人也是掌握著廣袤的平原,似乎也是一個盛產糧食的文明,接觸後也許該商談一下糧食貿易?他也沒有忘記統治埃及的羅馬,既然波斯薩珊都接觸上了,嘗試接觸並開通貿易或許也能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