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南明日不落最新章節列表 > 355 一五計劃(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55 一五計劃(上)

共和院大議的召開,幾乎在各府縣都非常受關注。這是大明在治政方面的新嘗試,而且體現了大明皇帝朱慈煊真正以民為本、愛民如子的心態,雖然百姓們對於多出來的共和院尚沒有什麼太多的想法,但是共和院大議上要披露的各種資訊,對於骨子裡就非常關心時事的國人,還是非常有震撼力的。

早在光復皇帝登基的時候,他就親自在《大明日報》上發文《什麼是大明應該完成的任務》,中寫道:“……我們完成了復國,將韃虜趕出了中原,報了上百萬同胞生靈塗炭的血仇。但是這只不過是作為大明皇室子孫,作為守護華夏文明的代表應該做的事情。當朕坐在順天府太平宮之中,一個人進行思考的時候,都不曾敢忘,光復中華絕不是朕作為大明皇帝的功績,而是功績的基礎和開始。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是如何建設我們的國家,惠及黎民眾生,讓大明強大繁榮,不再出現外族凌辱,乃至杜絕王朝興替引發的動亂這樣的事情。那麼答案就很簡單了,只要人民安居樂業,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滿足,那麼我們就能實現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一波又一波白明修進行的輿論準備,馬恩和王夫之這一批啟蒙思想家不斷地錘鍊著新的思想,這些都給白明修接下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百姓們,乃至傳統的知識分子都開始認識到問題的所在。南明能夠復國,是因為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便能夠有更充分的後勤補給,有強大的武器裝備。而掌握先進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就是發達的科技,這一切來源於知識的學習傳播,也來源於產業的實踐。

方法論一旦明確之後,憑藉著大明龐大的文人階層,很快地就能跟上形勢。

近幾日的報紙,基本上一送到報攤,就會被蜂擁而來的民眾搶購。甚至許多人都不怎麼認識字,但是報紙幾文錢一份也很便宜,也不知道誰開始傳的,這種大事的報紙是具有收藏價值的,以後傳世了,是能賣錢的。加上現在家家戶戶的小孩基本都要去上學了,就算自己看不懂,家裡也有人能看得懂了。

上海圖書館,圖書管理員周從文看著外面報攤被瘋搶的樣子,也是搖搖頭。他現在是不自己買報了,因為圖書館是各類報紙都要訂的,他是直接在圖書管裡看報。

今日的《大明日報》是加厚的,印製了大量有關一五計劃的內容。周從文對此很感興趣,趕忙攤開報紙來細細研讀。

“小周,在呢。”這時候一個衣著頗為華貴的青年走了過來,拍了拍周從文面前的桌面。

周從文一看來人,說道:“朱先生,你借的那兩本關於機械的書,快要到日子了,可是要來還書?”

來人正是朱家宗室的朱雍榕,定居上海之後,朱雍榕的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他的江南皮革廠做的皮包、皮鞋之類,在北方乃至海外都銷量很好。他也不是個安定的性子,想著在開拓一點什麼生意。這個念頭,基本上掌握一門什麼手藝,工業化生產一下都能賺錢。朱雍榕覺得自己本事不大,前後在澳洲和上海的兩次創業都成功了,並未讓其自信自滿,而是讓朱雍榕更加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

於是乎,朱雍榕隔三差五地便跑來上海市圖書館。這裡有著幾十萬冊各類圖書,朱雍榕對於那些經史子集並不感興趣,卻對整理出來的工學、科學類的東西格外感興趣。這些書籍有一半是白明修命人收集的中國古典科技著作,還有一半則是白明修從系統裡搞出來的書了。這些書到不一定很超越時代,但是總結性很好,而且門類不少。

朱雍榕一來二去就跟這裡的圖書管理員周從文混熟了,有時候也央求周從文給他多寬限幾天還書的時間。朱雍榕本來就忙,看書的時間也沒那麼多。

周從文說道:“朱先生,你也是個有錢人,僱個人給你抄書不便是了嗎?”

朱雍榕笑道:“我聽說廣州那邊有人在研究什麼影印技術,倒是以後要是大量複製內容,就不難了。哈哈,我是會叫人幫我抄書的,但是還是自己拿著書本更加有感覺,手抄再裝訂的,看起來沒感覺。”

朱雍榕看見周從文正在看報,問道:“怎麼著,看報呢。說是順天府正在開共和院大議,要公佈‘一五計劃’的內容,可是有了?”

“有了,今明後三天都將在報紙上簡要公佈呢,內容真是繁多,想一想理政院袞袞諸公,果真都是才學能耐之輩,單是要做如此龐大的計劃,再付諸實踐,便是歷朝歷代都沒有過的事情。”

朱雍榕道:“那自然,瞧瞧咱們現在這位皇上,我就敢說,古往今來恐怕沒有那位皇帝比得上咱們這位了。”

周從文道:“經濟的內容,說是要經過審議,今日發的多是文教和雜項有關的。各府縣和鄉鎮裡公署要將義務教育放在頭等大事要做了,報紙上說,當地入學率將直接關係到官員的考評,之前家中子女讀書減稅的措施算是完全固定下來,以後誰家學齡的孩子不唸書,便要課重稅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朱雍榕皺眉道:“這也不算好事吧,這鄉間農戶的孩子,稍微長起來一點就要做勞動力了,這如果送去學堂,那等於家裡少了個勞力。”

“也不盡然,現在各府縣建立的中小學,寄宿制的話,都要負責學生的一日三餐了,這反而是減輕了貧窮家庭的負擔。再者,如今只強制規定學童必須上完三年初小、兩年高小,七歲入學,那麼高小畢業也就是12歲了,就算是農戶不想讓孩子繼續唸書,也是回家可以種田了。這樣等於貧家少了一份養孩子的錢,等孩子大些,反而可以出力了。這報紙上寫,要求成績排在前30%的小學畢業生,如果家境不足,可由府教育局資助繼續念。”

朱雍榕驚奇:“那得朝廷花多少錢去養這些孩子啊!”

周從文道:“還不止呢,這一五計劃裡,還要求鄉下以農合為單位,組織大掃盲運動,要讓大明全民識文斷字,甩掉文盲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