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二十六章 馬六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二十六章 馬六甲

馬六甲海峽,那是鼎鼎大名,在梁明的前世只要是學過地理的就沒幾個不知道這條海峽的。對於馬六甲的介紹很多,但讓梁明印象最深還是一句話“日本的海上生命線”,當時還是學生的他就曾想過要是……,不過YY終歸是YY,想的再好也頂不了屁用。但無可否認,這條海峽已經深深的印在梁明的腦海裡了。

此海峽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安達曼海,東南端連線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

馬六甲在漢代至唐代稱為稱為哥羅富沙。唐永徽(650年-655年)中,曾獻五色鸚鵡。明永樂三年(1406年),酋長西利八兒速喇遣使上表,願為屬郡。到了永樂七年(1410年),明成祖命三保太監鄭和封西利八兒速喇為滿喇加王,從此不隸屬暹羅(泰國,人家以後可想了幾百年)。

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曾以馬六甲為大本營,建立城牆、排柵和鼓樓、角樓,並建設倉庫儲存錢糧百貨。鄭和船隊開往占城、爪哇等國都先在馬六甲停泊;由暹羅、忽魯莫斯等國回程時,也在馬六甲聚集,打點錢糧,入庫儲存,等候信風駛返中國。

至今馬六甲還儲存不少鄭和遺蹟,三寶山為鄭和船隊在馬六甲紮營的地點。在山腳至今仍有一間三寶廟及一口相傳為鄭和下令挖掘的三寶井。

馬六甲是塊風水寶地,就是當地啥也不懂的土著王公也曉得控制了馬六甲就等於有了條通向自己錢庫的金河。

馬六甲海峽自古以來就是商貿要地。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就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中原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有利於航行。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適於行船。

馬六甲海峽,因沿岸的馬六甲古城而得名。馬六甲城原是個小漁村,位於馬來半島南岸,從15世紀中期起開始興旺起來。到16世紀初,馬六甲城已十分繁華,不亞於當時的威尼斯、亞歷山大和*等地中海名城。

這裡本是南洋華人的聚集地之一,但是自從1511年被葡萄牙佔領後華人逐漸減少,到如今生活在此地的華人已經不足千人了。不過毫無疑問的是此地的華人依舊是最富足的階層,人雖然少但財產要遠高於當地的土著,就是一些落地於此的歐洲人也相見遜色。

財富在任何時候都是招眼的,而沒有強有力的後盾支援的華人當然也少不了受洋夷的欺壓。但是現在不同了,早在去年中段當地的華人就隱隱發現荷蘭人客氣了不少,待到六月份菲律賓的訊息傳來後自然是引起了天大的震動,從那時起當地的華人就開始期盼著他們的到來。現在自己的隊伍終於到了,雖然時間等得長了些,可這又有什麼要緊的,重要的是自己的隊伍來了。

得到了有力支援的中華軍很快就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在夏雄飛忙於整頓守備團的時候,吳清林、盧偉則在馬六甲搞起了建築,新加坡的水陸總基地,馬六甲、魯帕島的“鐵閘”,家麗、巴東、朗桑、丁宜四島的南線防禦陣地,還有馬六甲北口的檳城前進基地,一時間第三旅幾千號人成了搬磚運泥的勞工了。幸好襄垣侯的號召力還算不錯召集了大量的勞工,不然單憑第三旅的官兵來修築三道防線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才完工呢!

馬六甲海峽屬於熱帶雨林,當地高大筆直的冠書極多,這也為堡壘的修築省去了不少時間。

馬六甲海峽海底比較平坦,多泥沙質。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遞減,一般為25~115米。東南峽口有許多小島,一些小島邊緣有岩礁和沙脊,妨礙航行。主要深水航道偏於海峽東側,寬度3000米——4000米。海峽西岸地勢低平,多大片沼澤、泥質島嶼和紅樹林海灘,大船不易靠岸。

而魯帕位於蘇門答臘島東岸外,在5公里寬的海峽的另一側,與馬來半島的馬六甲遙遙相對。地勢低窪,土質溼軟。島為圓形,直徑約50公里。所以在此地修築的堡壘、炮臺,對於封鎖海峽無疑是極為重要的。而且氣候炎熱而潮溼,雨量充沛,幾乎全年下雨。居住地區侷限於低窪而乾燥的沿海地帶。正好應對馬六甲,如此地形簡直是天生的炮臺。

打平地基,在鋪上一塊塊石頭,依舊是軍事機密物質的水泥不要命淋在上面,炮臺的頂部用一根根粗自的圓木棚起,在壓上燒製的條形青磚,抹上水泥再來一層枕木,最後壓上厚厚的泥土。整個炮臺可謂堅固之極,只要不是重型火炮連續命中(三十二磅炮,這是風範時代最重的大炮了,接近六千斤),炮臺是絕對無礙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如果說堅固的炮臺還在歐洲人的預料中的話,那在炮臺後面為了防備背後偷襲所建造的堡壘則完全顛覆了他們的思維。完全不是眾人想象中的樣子,在夏雄飛、王權等人看來簡直就是放大版的烽火臺。

不錯,就是放大版的烽火臺,但在梁明看來更像是抗戰時期的碉堡。每個堡壘中兩層高,四邊繞上護水溝,反正這地方水溝多也不費什麼工夫。堡壘裡多則一個排,少則一個棚,二十餘個堡壘撒星星似的散佈在三里寬的平口處,他們的後面就是一處普普通通的軍營。

這個炮臺裝備了二十四門建陽炮,和同等數量的十六斤炮,被梁明親自點命為“大沽”,這一個在別人聽來古怪,而對他卻有著特殊含義的名字。

建陽炮,產於建陽元年而得名。可發射三十六斤重的炮彈(清朝一斤是600克,也就是現在的十二兩。一磅大約是九兩,也就是4磅=3斤。三十六斤=48磅),單單炮身重達三千斤,配有五個子銃。算上炮架全重四餘千斤,也就是五千市斤,應該不會出現在陸軍中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