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五十章 最後的餘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五十章 最後的餘暉

禁軍最為中華軍中最精銳的所在,自然排在了最前列。三個營,1500名將士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禁軍無愧於中華軍之最。

於主力部隊不同的“滄海一式”步槍的威力被他們完美的表現了出來,更令眾將羨慕的是士兵槍法的精準,不說是槍槍斃命,也算得上是彈彈咬肉。部署於正面的禁軍在和第二旅二團的將士在三百米的距離擊發了第一輪,西班牙衛戍騎兵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而這不過是開始而已。

霰彈炮的射程很近,還比不上震天雷(找個時候把這名字改了,感覺還是手雷順口),優秀的士兵可以將震天雷輕易的擲出十五丈遠(五十米差點)。而牛逼哄哄的霰彈炮最遠也就這個距離,三十米內才是它們的領域,所以現在還用不著它們。

首先發威的轟天炮,一個個磨盤式的zha藥包被遠遠的打出,落到地上無一不是蕩起一片腥風血雨。更強大的是一些滯空時間長的,在騎兵頭頂爆炸的威力遠遠勝過落地的,四射的碎屑就是一張張閻王的請帖。而轟天炮針對騎兵最大的威力還在於它的響聲上,震耳欲聾太輕了,晴天霹靂也不過如此。西班牙衛戍騎兵的素質是肯定世界一流的,但坐下的戰馬離合格的標準還差了不少,只能說天意弄人。

頂著腥風血雨衝鋒,還要照顧胯下的戰馬,這樣的差事有幾個人玩得轉?但騎兵依舊衝鋒著,並且在不斷靠近中。

現在更近了,不遠處那一張張猙獰的面孔已經能看的清楚了,震天雷也要登場了。

古代有箭雨一說,現代有彈雨一說,而淡邊會戰中則不得不提一下“雷雨”,震天雷的“雷”。一次超過百枚的規模,一波接著一波,少數命大的騎兵靠近了還有步槍等著,人多了就要祭出壓陣的法寶——霰彈炮了。

總之,衛戍騎兵旅完了。

但他們的犧牲是有價值的,加入西班牙能夠贏下這長戰鬥,那麼功勞最大的就是這所剩無幾的衛戍騎兵。正是因為他們的“視死如歸”,才有了步兵群的靠近。

中華軍迎來了最早的傷亡,在付出重大傷亡代價過後,西班牙的步兵群終於抵達了距離防中華軍步兵本陣不足200米的位置。

士兵們取下肩膀上的步槍,在各級指揮官的號令下,裝彈過後集體舉槍瞄準了中華軍,雖然殺傷力巨大的炮彈依舊在不停的落下。

無論是禁軍還是第二旅的官兵明知道對面的槍口對準了自己,他們卻無法給以應有的還擊,騎兵才是中華軍最大的隱患。

也正是有了騎兵的突擊,寬闊的戰場上僅僅有幾條不大的縫隙供西班牙士兵射擊,這些縫隙還在不停的變換中。效果不理想。

繼續前進,這是前線軍官作出的正確決定,也是內特·阿伯德定下的基調。在這一個月的對峙中,內特·阿伯德深切的認識到了自己部隊裝備的不足,相對於敵人的步槍,自己手中的要差勁許多。

白刃戰,才是贏得勝利的唯一途徑。

前進,不斷的前進。

鋒線前沿的軍官將這一決定發揮到了極致,在200米時整了下隊形以便射擊發現效果不佳後,西班牙陸軍開始了自大規模裝備火槍後第一次散兵群衝鋒。

作為戰鬥力最強的禁軍,優良的裝備是必要的保證,不提那“滄海一式”步槍,單說陣前擺放的三十六架連珠槍就足以媲美一個營的火力,並且火力還很集中。

連珠槍在中華軍還是很惹人眼饞的,只有三個主力旅配備了一些,但想禁軍這樣每哨特設一個連槍排(三架),那是想都不帶想的。

連珠槍處於射擊的原因後坐力大了些,也因此在精準度上就遜色了少許。不過現在這個時候,講究的是子彈的覆蓋面而不是槍法的精準。

三十六架連珠槍的投入還是有點效果的,不過也僅僅是多給了西班牙衛戍騎兵一點點壓力罷了,這還夠不上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感受到巨大壓力的禁軍,很快就祭出了自己最後一件壓箱底的法寶——火龍彈。這火龍彈在體積上是毫不遜色於海軍的“水龍”,但重量上就輕了不少,總共在七十斤上下。彈頭裝的是三十斤的苦味酸,外加重達十斤的鐵屑,十斤重的外體,加上二十斤的發射藥。射程不遠,比不上自己的前輩火箭,也趕不上自己的大哥水龍,只有三四百米遠。二百米之內最為保險。

第一波射出的僅僅是五枚,從發射架上騰起,冒著一股股火焰扎進了戰場。“轟……隆”,後陣的梁明感覺好似耳根後落了個響雷,嗡嗡直響。

三十斤的苦味酸,爆炸力自然是驚人的,無數的碎片四散開來,那矯健的駿馬,強壯的戰士,如今就像是不存在一般被彈片破體而過。焦熱的彈片破入血肉之軀,在留下一句句支離破碎的屍體的同時也留下了一股令人惡心的焦醜。

假如現在停止了戰爭,救助傷員的大夫便會發現一幕讓人膽寒的場景,爆炸的邊緣不少肉體上的傷口已經結合了,炙熱的彈片劃破肉體的同時也封住了血管。而著彈的中央處,被撕裂的肢體一邊汩汩的冒出鮮血,另一邊卻是焦臭撲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騎兵在機槍不曾出現的年代裡,戰鬥力確實是強悍的,但是用騎兵正面去衝鋒嚴陣以待的火器部隊,效果顯然是不會太好的。就比如後世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八裡橋之戰。

近萬人的蒙古精銳落得什麼下場?

早在戰前(9月19日),清廷曾告諭僧格林沁等:“拿獲奸細,據供:逆夷用兵,馬隊在前,步卒在後,臨陣則馬隊分張兩翼,步卒分三層前進。前層踞地,中層微府,後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後層又繼之,我軍若迎頭轟擊,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惟有斜抄橫擊,轟斃必多等語。

雖然時間後差距,但也可以看出正面衝鋒的不足之處,“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這正是西班牙衛戍騎兵的死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