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三十二章 福康安出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三十二章 福康安出場

“殺啊……”

“衝啊……”,又一群忠勇軍揮舞著刀槍吶喊著從都拉圖身旁掠過,越過成堆的屍體,衝出了營寨門洞,向大營內衝殺而去。他輕咳一聲,張了張嘴只吐一些稀鬆的血沫,看著黑壓壓的士兵從身邊掠過,手動了動,試圖將劍提起,但極度衰弱的手卻無法完成原來是如此簡單的一個動作。寒冷和麻木再也無法抑制地從腹腔中擴散……

營寨外。

豎著兩杆大旗,一面是紅底黃龍旗迎風招展,一面黃底紅龍旗滾動翻騰,環繞無數紅色的洪流,在一片灰綠色的散亂敵陣末端劃出十數個鋒矢的形狀,堅定的向這個方向推進……

“營門處的那一小隊人馬打的還不錯!”楊袞橫馬立於山崗之上,看著敵我交錯的營盤輕鬆的說道。他的身旁只剩下黃鍾、張烈兩人,餘下的都領兵衝進了清兵大營。

※※※ ※※※ ※※※

福康安調遣博古特吉部現行,他自然是隨後就到,可不曾想博古特吉行動如此迅速,兩天的工夫竟然打到了白坡。這裡面明顯有鬼嘛!得知訊息後,當即提兵前往策應。但終究是晚了一步,被楊振國等人率兵堵在了白巖山。

剛上來就吃了一記悶虧,然而官場上持寵驕橫的福康安卻沒有絲毫的急躁,依舊冷靜睿智,當即後撤了十里屯兵駐紮,與中華軍隔山相望。

福康安不著急,時間拖得愈久對他們愈加的有力,兩江的一部兵馬已經抵達了閩贛邊界的石城,只等京師聖旨下到,那麼那裡的大軍就可以由寧化進發趕至延平,到那時…………

福康安存的住氣,這邊的楊袞可就有點氣短了。北方處傳來的訊息他也知道,乾隆已經調集了十多萬大軍前來,再拖下去等北京的聖旨下到兩江,那他們面對的壓力就更大了。所以,楊袞決定搏一把,他手下好歹也有兩萬兵馬,對陣福康安兵力上還是頗佔優勢的,況且剛剛打了一場勝仗,士兵們士氣正是旺盛,現在出擊未必就會敗給他福康安。

拿定了主意後,楊袞並分兩路,他自己親率五千忠勇軍再次來到了白巖山,沒了福康安的阻撓部隊很快就度過了艱險的白巖山,他們算是第一次進入了尤溪縣境內。

雖然白巖山是翻過去了,可前面依舊是大小丘陵山峰密佈,即便是事前已經找了足夠多的嚮導,可這面對清兵的層層把手,楊袞依然是無計可施。按當地想到的話說,想要過這片山地,足有一條路——打出去。好在楊袞也沒有過高的奢求,對於一路破關斬將打到尤溪城根本不報念想,他所要做的就是大張聲勢,目的自由一個——拖住福康安。

擊破尤溪的任務就落到了楊振國領銜的二路軍身上。一萬五千忠勇軍先是沿閩江退到了永福,然後繞過葛領到了遊仙,在沿官道進入了德化縣,最後繞過戴雲山進了大田,這才直面尤溪。一場行軍多繞了六百裡,耽擱了四天的時間。

楊振國知道,自己這邊耽擱不得,算時間這乾隆老兒的聖旨怕已就到了江寧,江西這面最多還有半個月就能揮師南下,所以尤溪的攻堅戰必須一炮打響。

但是尤溪這一仗又那裡是容易的,楊袞的虛張聲勢用了才三天就被對面的福康安給識破了,當下轉守為攻卻也吃了閉門羹。白巖山一帶的險要那是雙方共享的,我打你打不動,你打我也難!福康安的主力部隊猛攻了一天,僅僅拿下了兩個山頭,自己反倒傷亡了接近千人。大感吃不消的清軍,馬上返回了老位子。福康安留下了一個遊擊領著三千多人把守此地,自己率著主力返回湯川,在那休整了一日火速開進來尤溪縣城。

當初退守湯川時,福康安手下剩了一萬三千出頭,算上招募來的五千新兵,一共也就一萬八千人。白坡一戰折了三千,白巖山再損失了千餘,又除去留守白巖山和湯川的四千人,他手裡還剩下一萬清軍,其中老兵佔了八千。對於遠道而來的楊振國部福康安並不在意,一萬對一萬五,他自負自己還應付的過來。

※※※ ※※※ ※※※

寒風勁吹了一夜,到了天矇矇亮之時,細密的春雨便飄飄揚揚的灑了下來,綿綿不絕。

“該過年了,這一次出去還能回來多少人?”,朦朧涼冷的細雨中,王作慢慢踮到大帳外,注視著灰沉沉的天空一言不發。

在王作身後的中軍大帳中,所有的軍中頭領都已經肅立兩側,今天一大早軍部的調令就趕到了漳平,他們已經在帳中等候多時了。其部下八千軍卒(含五千新兵)也是已整裝待發,如今只等王作一聲令下了。

“眾軍聽令:全軍集結,卯時二刻拔營。五日之內趕往尤溪,不得有誤。”話聲一落,王作就一臉苦笑的出了大帳。聽到背後乍然響起的歡叫聲,他是苦笑連連,望著北面灰濛濛的天邊禁不住嘆了口氣。

其部登陸福建以來一次像樣的仗都沒打過,除了進軍佔地盤還是佔地盤,剩下的就是招兵買馬擴充軍隊,手下的大小軍官都憋足了勁要到北邊大幹一場,現在終是如願以償了,可他們又那裡知道福康安豈是易與之輩,這一趟殺過去能回來幾個還真說不準。特別是那五千新兵……“命是自己掙得,怨不了誰。”

在細雨濛濛中,王作率所部八千忠勇軍北上尤溪。

※※※ ※※※ ※※※

帶著身邊親衛,王作一路快馬加鞭趕往梅山,楊袞已經移兵此山了。王作所部到達介面後,讓副將江近領兵安置,自己火速趕來。好在都會騎馬沒耽擱時間,當天中午不到便已趕到了梅山大營,驗過了調令,王作順利的見到了楊振國、劉升、陳泮、王芬等人。

一幫子老朋友見面也沒什麼客套,問候罷了就直接轉到了正題上。楊振國率軍在此紮營已經三日了,遲遲沒有展開進攻,原因有兩個方面:1、等援軍,也就是王作一部。2、敵情不詳。因為地形不屬,清軍防範的又極為嚴密,三天的偵查下來,依舊是兩眼一抹黑。只知道福康安在新橋、班代、臺溪佈置了防線,但清兵的具體數字都沒查清楚。

王作聽了嘿嘿笑道,“這個無妨,我手下有一員新投效來的親衛,原本是戴雲山上的綠林好漢,聽到我軍的招兵告示趕過來的。對這一片的地形極為熟悉。”說著就命人招來了一條大漢。

“小的陳和見過諸位將軍。”陳和一進大帳,本想當頭拜下,好在也經過了幾天的訓練,收了架勢忙行了一個不怎麼標準的軍禮。

這陳和打小也是富貴出身,練就了一身武藝,在永春、泉州一帶也頗有名氣。後來他父親不知怎麼的得罪了永春知州,落了個家破人亡,陳和無奈之下帶上兩個忠心的家僕上了戴雲山。立志報仇雪恨,所以一聽到中華軍的事情,帶上了手下幾十個弟兄馬上就投奔了過來。

王作喜歡陳和的個性,也滿意他的武藝,就調任了自己的親兵。陳和聽了之後毫不猶豫的便應了下來,拍著胸脯說道:“陳和定不辱使命。”

他這作風很受楊振國的欣賞,關心的說道:“一路小心,莫要強求。”

陳和無謂的一笑,打了個軍禮退出了大帳。回到他們的安頓之處,拿上備好的乾糧,挑了一匹快馬,直出了梅山大營。

清朝時期的福建自然遠遠比不上後世時的富足,但即便是現在戰火將起所過村落依然人煙鼎盛,房屋住處遠勝臺灣。從新橋向東而去,一路來小心的探察了幾處營寨,人數並不多,放在平日也就是一個汛的規模,主要作用就是一個示警。

轉過一道山丘,就看到一座大營隱約可見,陳和估摸了一下地點,一勒韁繩轉馬向東跑了過去,如果他記得不錯的話那裡會有一道小崗,大致上能看清楚營中的佈局,配上懷中的望遠鏡那是盡收眼底。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跑過了一大片樹林那兒果然有一道山崗,約有五六十米高。站在上面,對面大營可一覽無遺(望遠鏡)。看了此處營寨便可以交差了,陳和心頭一熱,一勒韁繩,戰馬驟然加快。

ps:這一章感覺寫的很差勁,沒有個味道。

另外就是給大家解釋一下——打仗的事情。

咱們都是常看電視,裡面的戰爭表現的極為簡單。無論是冷兵器,還是熱兵器戰爭,雙方主帥都像是知道對方主力部隊在那兒,部隊一撲一個準。但是實際上呢?真的就要在那一個“山頭”拼個你死我活嗎?

在實際作戰中,那樣的一個“山頭”代表的有太多的含義,或許它就是文中的白巖山脈,想繞過去就要多跑六七百裡的路;或許它是進軍要道上的一顆釘子,它能夠嚴重威脅你的行軍速度,和後續部隊的安全,當然還有物資運輸的安全,等等等等。一個雙方拼死力爭的“山頭”,它代表的含義太多太多了。

但並不是每一場戰鬥中都存在這樣重要的“山頭”的,打不下圍起來,以後再收拾這樣的事情也不少。

那些避實擊虛的戰例不都是這樣的嗎?很少有非打下不可的“山頭”。

在我看來,福建-對於清軍來說,非守不可的“山頭”就是福州城,福州丟了,那他就可以順理成章的不再去管餘下的城市。因為那些城市不存在非守不可的意義。而中華軍而言,福州就是他非守不可的“山頭”,為了保證影響力,他們甚至要做到儘量儲存每一個縣城。

而在楊振國對陣福康安這一場中,福康安有一個“山頭”那不是尤溪縣城,而是通往湯川的通道。如果這個通道被忠勇軍佔據了,那麼兩面夾擊之下,白巖山的清軍下場不問可知。

文中交代了福康安在新橋一線佈置了防線,但這條防線不可能均勻佈置,它有強有弱,對於這個丟掉一點,就丟掉一條線的防線,有必要全面進攻嗎?福康安手裡還有一萬兵,憑著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完全可能在戰場上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另外就是解釋一下福州方面的時期。清朝後期的腐敗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如果向後推遲一百年,我也可以寫出一個領著大刀隊正面硬憾熱兵器部隊的笨蛋來。我也可以寫出一萬火槍兵+炮兵橫掃清軍十幾二十萬的情節來。但是我希望大家準確認識一下乾隆時期和咸豐、光緒年間的不同。

如果我有三萬多大刀兵、長槍兵,我面對著是一萬多裝備了火槍、大炮的部隊,又沒有必須守衛的地點,那我也不回去死拼硬打的。分散敵軍,讓後用絕對的兵力優勢堆死一小撮敵人。我只會這樣打,而不可能當面鼓對面鑼的打陣地戰。那樣白痴的戰鬥,我還寫不出。

有的讀者老是認為,在清朝振臂一呼,漢人好像都會起來造反是的,這可能嗎?歷史書上寫的明明白白,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清廷才算是真正的喪失人心。還有就是認為北京城的十幾萬滿清兵極好打發。但大家可以查一查,乾隆時期的京營戰鬥力還是很強的,稱得上是精銳。可不是再說八旗兵,我說的是駐京的綠營兵。先鋒營、健銳營也可以。火器營垃圾,驍騎營滿員在兩萬八左右,拉出一萬人不成問題。

而且天津、直隸駐紮的部隊也很多,直隸總督直屬的督標可不少,駐地就在保定。

不再說了,快四千了。不能再寫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