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盛唐血刃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二章折服許敬宗下(三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十二章折服許敬宗下(三更)

許敬宗其實不說,陳應也知道許敬宗也沒有把陳應這個武功侯府長史的官職放在眼裡,他只是沒有迫於生計,而且名聲被封倫敗壞得一點不剩,三五年內恐怕沒有復起的可能。這才準備借陳應的陳府,讀書學習,積攢名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果用其他辦法,陳應還真不知道怎麼才能折服許敬宗,可是利用算學,算他倒黴,陳應可以完虐許敬宗,別說是許敬宗,就算是在這個時代的算上大家,也恐怕不是陳應的對手。

但是許敬宗不知道啊,他知道陳應勇猛無比,擅長統帥軍隊,而且擅詩,擅書法,可以說文武雙全。然而卻不知道陳應其實最擅長的是算學。

許敬宗當下拍板道:“若是侯爺勝了,敬宗為侯爺當牛作馬五年!”

陳應笑道:“若先生勝了,我保你官居五品!”

許敬宗心中一動,興奮的道:“當真!”

陳應點點頭道:“當真!”

許敬宗舉起右掌道:“君子一言!”

“啪!”陳應與許敬宗擊掌而誓:“快馬一鞭!”

陳應在紙上寫下“12345678”突然發現許敬宗並不認識這種阿拉伯數字,於是改寫成一千兩百三十四萬五千六百七十八。”

當然加減剩除八位數會比較坑,哪怕用十六位計算器也算不出來了。誰也沒有想到許敬宗竟然毫不示弱,直接寫下“九千五百四十一萬七千八百二十六”

陳應笑了笑,提筆在紙上記錄下了自己剛才寫的那個數字,然後放下筆,抬頭看時,許敬宗已經動作飛快地擺起了草棍,並且已經在白紙上寫下了第一行數字。顯然是已經計算完了加法。

許敬宗的計算速度之快,出乎了陳應的預料。好在數學是陳應的強項,許敬宗雖然快,他也不慢。陳應隨手寫下-83072148,然後又毫無停頓的寫下107763504。陳應抬頭,發現許敬宗加減計算速度居然與他相差無幾,不過略慢幾息功夫而已。

不過,陳應也知道中國古代的算籌計算加減法非常方便,可是對於乘除法則相對複雜一些(老程不會)。

果然,正如陳應所料,當陳應將1177995525256寫下來的時候,許敬宗頭上已經微微冒出冷汗,當陳應將除法結果寫出來的時候,0.1293854462791許敬宗直接將算籌扔了。

“許某認輸!”

陳應道:“這是大食數字,用來計算非常方便!”於是陳應將阿拉伯一至九與一至九分別寫下來,然後用加減乘除進行豎式計算。

此時陳應就像教導小學生一樣,耐心的教導許敬宗,蘭兒也認真的聽著。其實蘭兒的數學基礎更差,千以內的加減勉強可以算,萬以外的加減法,她就抓瞎了。不過蘭兒也相對聰明,學習能力很強,比後世的初中生接受能力還要強上不少。

蘭兒突然指著陳應寫下的“-”問道:“這作何解?”

許敬宗道:“這應該是九章算術裡的不足之意!”

陳應點點頭道:“許先生所言不錯,這“-”是大食人用來表示‘減’或‘缺欠’的符號,也便是許先生所說的‘不足’!”

“那這個十字——哦是很像漢字十字的符號——想必便是代表中土數算當中‘盈’或‘增’意思的符號了?”許敬宗欣喜地道。

“正是——!”陳應點點頭:“這個符號叫做‘加號’,便是代表‘盈’或‘增’的符號地意思;這個‘一’字叫做‘減號’或‘負號’,減去也,負虧也,虧便是不足。因此凡是單獨一個大食數目前面加上這樣一個‘-’字,便代表中土文字中的‘虧多少多少’或‘有多少多少不足’之意,這一類前面帶負號的數字,便被統稱為‘負數’,而那些前面不帶這種符號的數目字,便被稱為‘正數’……”

陳應看著未來大唐丞相許敬宗像一個小學生一樣,對自己畢恭畢敬,陳應心中甭提有多麼爽了。

陳應卻在心中暗暗想道:“若是不去靈州就任兵馬總管,莫不如在長安開一所算學書院,專門教導算學,到時侯整個大唐戶部、工部充斥著自己的學生,整個天下行商算帳的帳房先生都拜自己為師,這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然而讓陳應目瞪口呆的是,許敬宗突然朝著陳應恭恭敬敬的下跪,在陳應措手不及的時候,許敬宗已經連續磕了三個響頭,不僅陳應感覺莫名奇妙,就連蘭兒也感覺不可思議。

大唐的禮制相當寬鬆,別說見到陳應這個上級,就算是見了皇帝也不用磕頭。

陳應呆立了半晌,突然間如夢驚醒一般,趕緊扶起許敬宗道:“許先生您這是……”

許敬宗道:“敬宗甘心情願供侯爺驅使!”

……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就算放在全世界其實也是非常先進的。無論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還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席,其實都是相對的民主。

然而這個相對民主的政治政治制度,早在秦漢之際,中國已經形成了。萬惡的封建社會,其實也是相對的民主。

當國家面臨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難斷之事,皇帝便會召集三公九卿及相關官員召開會議,商談解決方案,最終決斷仍歸皇帝所有。

朝議內容範圍十分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參加朝議人數由商談事務所決定。朝議有廷議和集議的區別。皇帝在殿堂聽政,百官按例朝見,有事皇帝口頭提出,有爭議的當朝議論,謂之廷議。

有些事皇帝不在朝會中提出,而“下其議”於一定範圍的官員,如“九卿會議”、“王大臣會議”,然後再將意見上奏,謂之集議。舉行廷議或集議,都是為了有利於皇帝決策。

其實也就是,三公九卿才是朝會的常客,其他官員,都是就事論事的時候,才會被列席會議。在大唐基本上屬於三省六部左右侍郎,偶爾會二十四司主事郎中列席。

讓京中大小官員數百上千每天參加朝會,那是演電視。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朝議都是小範圍的圈子。

第一次被通知參加早朝,這讓陳應非常意外。陳應這種涉外武官,基本上除了開年大朝議有列席資格之外,其他時間幾乎是沒機會參加朝會的。

陳應參加朝會的時候也非常忐忑。他猜測可能是與劉文靜的彈章有關。同時,也預示著陳應已經邁入國之重臣這個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