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呂布不可能這麼猛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二十三章 荊州變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二十三章 荊州變革

甘寧問:“那主公就不怕劉備去了蜀中?”

“夏侯惇去年就去了蜀中,早已經站穩了腳跟。劉備這點殘兵敗將,要是去蜀中只有送死,只有南中地面廣闊,人口眾多,只能去那裡。”

劉備去哪裡暫且不提,但是張遼大軍拿下了襄陽,至此荊州已經全盤佔領,荊州軍團兵強馬壯,擁有水軍、騎兵、步兵。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荊州之地位於長江中游,水資源及其豐富,不用說稻米糧食了,就是江裡數百種的魚類就夠沿江百姓吃喝的了。

不過為了長遠發展,每年產卵季節安排有三個月的禁漁期,而且規定了漁網網眼的大小。同時沿江各縣官辦的有培育魚苗的魚塘,主要培育一些鯽魚、鰱魚、青魚等常見魚苗。每年舉行一次放魚節,實際上由於這年戰亂頻繁,人口稀少,江裡魚類豐富,用不到這種放魚,究其目的是為了讓漁民養成一種保護魚類的思想,如果只想著捕魚,不知道愛護,那麼子孫將來就會無魚可以捕撈了。

與此同時,荊州山區旱地,開始全面推廣紅薯、南瓜、玉米。

荊州人大多數時候吃大米,但是大米金貴,又哪裡捨得用大米養豬。

所以紅薯、南瓜、玉米就成了輔糧,由於南方多雨,很少乾旱。紅薯、南瓜產量遠比北方要高。

如此高的產量,百姓又不愛吃,那自然就成了禽畜的飼料,水牛存欄量飛速增加,家禽家畜產量也是快速增加。

諸葛亮召集荊州大戶鄉老,到衙門商議,荊州名士都到了,其中還包括諸葛亮的岳父。

諸葛亮拿出一份倡議書,改善衛生環境倡議。

“大家看一下,這是官府編制的倡議。荊州之地,人傑地靈,各種物產都很豐富,但是同時也是血蟲病、各種寄生蟲病高發的地方,為了保障百姓生命安全,徐州大醫官華佗神醫,當年為廣陵制定了一些制度,荊州根據實際情況也做了改動,大家看看還有什麼意見。”

都是些名士,品德高尚之人,也大都明白道理。

這個倡議大家還是很滿意的。

第一條城裡,包括各縣城、郡城。每隔一里地左右就要修建公共茅廁,男女分開。嚴禁在路邊方便了,但凡有隨便亂來的,先進行說教,然後罰打掃衛生一天。

這一條大家都很滿意,販夫走卒,不太講規矩,老喜歡隨地亂來,有時候踩的一腳,的確讓人很煩。如果能規範好嘍,那就是美事一樁。

這一條大家很支援,無非就是城裡修些茅廁,官府也負擔的起。

第二條就有些大了,官道邊,每間隔三里地修建一個避雨的亭子,荊州雖然不大,可也縱橫千里,各郡各縣之間的官道加起來幾千裡還是有的。

黃承彥有些擔心:“這亭子的作用我是理解的,南方多雨,行人避雨方便,初心值得稱讚。但是恐怕最少也得一千多座,造價是不是有點大?”

“這個也核算過,木材官府有儲備,無非就是木匠的人工費用。一個長亭需要五貫錢左右的人工費用。官府能負擔的起,各縣士紳,商行如果樂意捐贈,這個亭子就可以由他們來命名。”

大家紛紛點頭,商行士紳這點小錢還是能出的,捐個三五個亭子不值什麼錢,但是流芳百世。

也有人提議了:“會不會有流民住在亭子裡不走了?這樣就起不到避雨的效果了。”

諸葛亮笑了:“大家放心,今年荊州雖然沒有恢復元氣,但是山區裡推廣的紅薯、溫侯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畝產上萬斤之多,都能吃飽喝足,流民少之又少。更何況鐵馬巡邏軍每日巡邏,如果遇到流民會安排救助,不會讓他們住在三里亭裡的。”

這一條也是全部透過,花錢不多,還能給自己留個好名聲,許多人已經盤算要捐幾座了。

第三條,提倡喝開水,嚴禁喝生水、嚴禁生吃魚蝦。

主要針對的是普通百姓、農民。他們生活小節上不注意,尤其是農田裡幹活累了,經常大口大口的喝生水,釀成了血蟲病高發,導致許多人三四十歲年紀輕輕的就死去了。生活習慣上要求百姓做出巨大的變化,喜歡喝涼水也可以,燒開,冷涼就行了。

這條名士們都沒發表意見,因為他們都是喝開水的。唯有喜歡醉蟹子、醉蝦的有些不樂意。不過官府也說了,只約束酒樓飯店,你自己非要想吃也沒辦法,但是感染生病的機率很高。

第四條,各地發動人力物力,捕撈釘螺。進行深埋、曬乾、火燒等處理。

第五條,散養牲口加強管理,烈性犬、大狗必須拴養或者籠養。養的狗傷人,狗主人同罪。城裡一律不許雞鴨豬羊上街,農村也要適當約束。

士紳名流們有些不樂意了:“我家的狗,狗偷偷跑出去咬死人了,我還得償命?這也太重了點。”

諸葛亮笑笑:“假如,農民的水牛沒管理好,把你撞死了,你家人會怎麼樣?”

“那自然是把水牛打死,農民抓了報關抵命。”

“這不就是了,士紳是名流,理應更加的優秀。這項規定不是想讓誰抵命的,是約束大家養烈性犬的管好自己的狗。富人守規矩,窮人有尊嚴。”

黃承彥當然力挺自家女婿:“黃巾軍的這才剛剛過去幾年,農民一旦活不下去了爆發的力量絕對是毀天滅地的。士紳自然是百姓的表率,絕對不能做那種為富不仁的事情。”

大部分人感覺還是很有道理的,養的狗亂跑,傷人、傳染疾病那自然是要承擔責任的。

第六條,推進村醫,獸醫,陸續做到大村村村有郎中,小村三五個村也得有郎中。獸醫也跟進,尤其是劁豬的手藝,必須發揚光大咯。

總之,大家還是很贊成的,不向士紳加稅,不用多掏錢,還是很好的。

這個倡議大家一致透過,經過修訂後,印發荊州各地。

宣傳進村裡,許多人還是不適應的,喝了那麼多年的生水,忽然有人告訴你和生水容易得血蟲病。不過也不難,畢竟村村都有得這種病的,大家慢慢的注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