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冰與火之歌—蒙古入侵最新章節列表 > 二十五章 戰前和馬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二十五章 戰前和馬車

長槍的槍尖刺向馬匹,英格蘭的騎兵部隊陷入混亂之中,開始逃跑,愛德華國王的護衛,目睹了這一災難,護送著國王離開戰場前往斯特林堡,儘管國王不願離開。

托馬斯格雷爵士《斯卡拉克羅尼卡》

接下來的日子裡,討伐軍堅定的朝諾維奧納姆城前進,一路上遇到的拉扎林城鎮基本不是投降就是被攻滅,可以說都沒有遭到有效的抵抗,拉扎林軍隊彷彿都消失了一樣。

如果說拉扎林人實行的“堅壁清野”的話,但討伐軍卻攻陷了好些城鎮,繳獲頗豐:上萬名俘虜,大量的財物,足夠吃四個月的糧食,這要是堅壁清野的話,恐怕不會如此資敵。

討伐軍唯恐陷入拉扎林的未知陰謀中,走得比較慢,同時派出多斯拉克人和蒙古人四處清剿、偵查,肅清四周,保證戰場透明。

那顏可術盞擔任清剿、偵查任務,消滅了一些小的拉扎林據點,也抓到上千名俘虜。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殲滅一隻拉扎林小部族的時候,那顏可術盞意外的見到了改良版的四輪馬車!

四輪馬車在地球中世紀和冰火世界都有,但並不流行,因為製造起來成本遠比兩輪車複雜,兩輪車依然是主流。同一時期的中國地區也還是在使用兩輪馬車,實際上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還在大規模使用兩輪馬車,為什麼中國在幾千年的時間裡,一直使用兩輪馬車,卻不使用載貨量更優秀的四輪馬車?

中國古人不太使用四輪馬車絕非因為他們製造不出來。《天工開物舟車》中,就有四輪大貨車的圖樣;而《出警入蹕圖》中,萬曆皇帝乘坐的也是四輪車。

中國古代沒有四輪馬車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人一直沒有解決四輪車的轉向問題。

中國古代的四輪車其實就是將四個輪子簡單地組裝到了車架上,兩個前輪沒法左右轉動,這種馬車在一馬平川的筆直道路行駛還可以,若是稍有轉彎,就立刻敗給相對靈活的兩輪馬車了。所以,古代的四輪貨車極少見,而四輪載人馬車也只是禮儀性地使用。

要想製造出四輪馬車,就必須先製造出轉向差速器,解決四輪轉向問題,西方發明了轉向架,四輪車就可轉向自如了。西方的四輪車前兩個輪子裝在一個車架上,後兩個輪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後面的車架架在前面個車架上由一根立軸連線。實際上是兩個兩輪車的組合。這就是著名的四輪車轉向問題,這是個曠世的問題,可惜中國人幾千年也沒解決。直到西方人來到之前,中國人一直使用兩輪車。

眼前的這輛被拉扎林改造的四輪馬車,增加了前轉向機構和懸掛避震裝置,這種改良極大的提高了四輪馬車的效能和實用性,雖然造價增加,但對那顏可術盞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

有一句話:大量實用四輪馬車是近代軍隊後勤改革的革命性變化,因為它可以使軍隊可以進行大範圍機動作戰,不必擔心後勤問題。歐洲出現四輪馬車古羅馬時期就有,但不普及,直到十五世紀大規模應用,特別是在胡斯戰爭中四輪馬車發揮了重要作用。拿破崙時代是四輪馬車的頂峰,拖重炮和軍隊後勤運輸都是四輪馬車

在拿破崙入侵俄國的戰爭中,法軍就調集了三萬八千七百輛輛重型和輕型四輪馬車,每輛重型馬車能載重一點五噸補給,據說拿破崙的軍隊用於拖曳馬車的馬匹數量就達到十八萬七千六百二十一匹。

雖然很不起眼,但這是建立近代軍隊的重要軍事改革之一。四輪馬車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這是其有別於中世紀軍隊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馬車本身也可作為車陣使用,在西進時期。美國移民最經典的戰術就是將四輪馬車排成一個圓陣,憑藉它可以抵擋數十倍的印第安人的圍攻。從技術上講,四輪馬車的轉向機構,也為後來的鐵路車輛奠定了基礎。直到今天,wagon這個詞除了四輪馬車這個本意外,也代表鐵路貨車,旅行車。

在那顏可術盞的規劃中,未來的蒙古軍隊中,不僅要有騎兵部隊,還要有大量步兵和後勤部隊,改良版四輪馬車的出現,將大大增加步兵的機動性,能讓步兵部隊跟的上騎兵的行軍速度,

試想一下,每個百人隊配備幾輛重型四輪馬車,裝上足夠的補給,對後勤的依賴性減低,每天可以行軍八十裡,足以進行幾百裡範圍的機動作戰,在冰火世界土著還沒有反映過來的時候,就把他們按在地上毆打。

冰火世界底下懂得動員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就足以被蒙古人吊打!

欣喜得到那顏可術盞主席親切接見了技術革新的拉扎林工匠,承諾保證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於是這些原本惶恐不安的工匠連同親屬被那顏可術盞主席納入後營。

伊耿歷284年五月二十一日

在磨蹭了一個多月以後,討伐軍接近了西拉扎林地區的首府-諾維奧納姆城。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討伐軍的高層都明白拉扎林熱人不可能放棄諾維奧納姆城,於是收縮部隊,派出更多的騎兵四處偵查,此時距離諾維奧納姆城八十五裡。

諾維奧納姆城外已經零星出現了多斯拉克人的騎兵,附近的拉扎林居民要麼逃入城裡,要麼繼續往東走。

此時在城裡已經集聚了超過一萬人的拉扎林軍隊,其中馬迪亞特的部隊就有三千人。

馬迪亞特聽著斥候們報告討伐軍的行蹤。

他也很清楚討伐軍一路上攻陷了好些城鎮,那些城鎮大都是不怎麼聽他號令的部族。

說白了,馬迪亞特也是故意讓這些城鎮自行其是。

大都數拉扎林部族首領都認為馬迪亞特要在諾維奧納姆城守城,對此他們比較有信心,但馬迪亞特計劃不是這樣,他在地圖上猛的一點。

“就在這裡吧!”

彌林人從西面抵達諾維奧納姆城之前,必須先穿越一片溼地,這是一片“衝擊平原”,土地泥濘不堪,期間交叉著數條小溪和無數的泥潭,唯一堅固的土地是連線阿克松乃河和諾維奧納姆城的大道。

阿克松乃河在諾維奧納姆城南邊繞過了城市,形成了一個河灣,這條大道恰好在諾維奧納姆城往南九里的地方,穿過了阿克松乃河灣,而且道路的地勢還受到兩旁的樹林的限制,如果彌林討伐軍試圖避免受到地形限制,就要像右側移動,但右側的土地受阿克松乃河潮水的影響,極度溼軟。

馬迪亞特事先在阿克松乃河灣挖了許多坑穴,這些坑穴長三十釐米,齊膝深,裡面插著木樁,外面有樹枝、草葉遮掩起來,這樣的防禦手段被稱為“捕狼陷坑”。它對於多斯拉克人來說是致命的,這些坑穴遍佈於大道旁、開闊地帶的整個區域,只要是他認為的彌林軍隊向諾維奧納姆城進軍所必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