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冰與火之歌—蒙古入侵最新章節列表 > 六十四章 一年時光(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六十四章 一年時光(1)

伊耿歷285年8月

時光如駒,擼擼就過去了一年

整個多斯拉克海南部都知道,這些年來了一夥桃花石人,賊有錢,一些“卡拉薩”垂涎桃花石人財富,去搶過幾次,全被吊打,送經驗送人頭,還送了大批的奴隸,在加上那顏可術盞開始命令蒙古人掃蕩周邊,一些小的多斯拉克部族直接被剿滅,於是多斯拉克人知道這些桃花石人都是肌肉兄貴,眼露兇光的“闊佬”。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打不過,那就跑吧,於是一些“卡拉薩”開始向西面、北面遷移,順便打劫一下遇上的同族。

從彌林城回來之後,那顏可術盞終於得到他渴望已久的系統訊息,他升職了。

那顏可術盞現在已經是蒙古千戶長了,這讓他很高興,說實話之前憑藉著幾百名蒙古騎兵雖然也贏了幾戰,但兵力實在太少,看著新長安的幾萬奴隸和僕從的多斯拉克人,他就覺得心驚肉跳,雖說靠著大宋漢軍\女真騎兵\古拉姆騎兵,以及實行軍戶兵制後拉出來的僕從軍可以維持,但他總覺得不夠。

而升職到千戶長後,總覺得兵力不夠的那顏可術盞直接就招滿了定額的一個蒙古千人隊,即滿編一千五百人,那顏可術盞所得官職頭銜也可以稱呼為“達魯花赤”(漢文:鎮守者)。

幸運的是升級成千戶長之後,那顏可術盞所得的千戶足有一千二百戶,總計有六千多蒙古平民加入。

成吉思汗時期一個千戶滿編一千五百人,元朝時縮編千戶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千戶統兵七百,中等千戶統兵五百,下等千戶統兵三百。

那顏可術盞花光了所有的財富點,將完顏闊端的女真部隊補充到了一千人,姬仲澤的大宋駐屯軍擴編到一個軍二千五百人,薩格拉姆的古拉姆戰奴擴編到二千人,多斯拉克僕從軍二個千戶所三千人。另外還有西夏軍一共五百人,大理國熊皮武士一百二十人。

而經過一年的掃蕩周邊,清剿馬賊,部隊大都升級。

其中蒙古軍隊:三百名蒙古重騎兵,一千二百名蒙古騎兵。擔任班直宿衛的蒙古怯薛軍一百二十人,蒙古箭筒士六十人。

女真騎兵:鐵浮屠和合扎猛安護駕軍格一百人,重槍柺子馬四百人,弓箭柺子馬四百人。

大宋駐屯軍:刀牌手八百人,長槍手六百人,弩手五百人,大宋神臂手二百人,大宋重灌虎(重灌長槍手)二百人,大宋重灌步兵二百人。

當大宋弓弩手升級成大宋神臂手時,那顏可術盞還很有興趣的拿起大宋神臂手裝備的神臂弓研究起來。

看了以後才發現威名赫赫的神臂弓不是傳統的弩結構,其實是偏架弩,《夢溪筆談》裡面直接就說其造型似弓:熙寧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

顯然跟神臂弓一般意義上的弩決然不同!(國內有人複製所謂神臂弓其實就是放大的一般弩,毫無可比性)

神臂弓是豎置弓臂,配合一個半開放套筒導軌,擊發機構,望山,再加上腳蹬上弦,弓身和弓臂是由複合材料製成:山桑木,十裡香木,黃陽木各佔三分之一,神臂弓所用弩箭,僅數寸,長六~八寸,也就是十九~二十五釐米左右。

神臂弓弓弦用牛筋、生牛皮為佳,次之用青麻繩,黃麻的效能不及青麻,容易斷,不耐久。

古拉姆戰奴:古拉姆重步兵六百人,古拉姆騎兵五百人,古拉姆重騎兵四百人,古拉姆重灌弓騎兵五百人。

由於近一年的研究和仿製,青塘瘊子甲的冷鍛技術已經被鞍山城的工匠們所掌握,於是那顏可術盞又花了大概二十萬金龍,憑藉著鞍山城的優質鐵礦,把所有重騎兵,重步兵的鎧甲統統回爐重鑄,置換成防禦優良,重量相對較輕的冷鍛扎甲,雖然已經有了水力鍛造機器,但那顏可術盞還是開了歷史倒車,不打算搞板甲,因為在他看來扎甲是種信仰!信仰才有特色。

冷鍛扎甲的優良性暫時也不需要板甲。重量也比傳統扎甲輕了許多

就拿大宋步人甲來說:大宋重灌虎和大宋重灌步兵所穿甲重三十二~三十五公斤,長槍手,弓弩手甲重二十八~三十三公斤,大宋神臂手甲重二十二~二十七公斤。

步人甲防禦好,但過於沉重,大宋重步兵的負荷高達四十-五十公斤,影響機動性。紹興十一年柘皋戰役,以重步兵為主的宋軍,就因為身穿重甲,負荷過重,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女真騎兵。

而宋軍全裝披甲率約為六成!甚至更高!:宣撫自來,二萬人,七分批帶,持十日糧,今糧盡而歸。今張浚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

大宋確實有錢。同期的歐洲白毛和中東綠綠比較下來,皆是窮鬼,最喜歡的就是吊打窮鬼了

換裝後的重步兵們,負荷重量減輕了五分之一,對此重步兵們表示熱烈歡迎。

所有的騎兵都以換裝一八八一式恰克西騎兵刀和鎖子甲,換下來的皮甲全部扔給了多斯拉克僕從軍,那顏可術盞強令他們穿皮甲,還把長槍配給了他們,雖說多斯拉克僕從軍是炮灰,但炮灰也還是可以武裝一下,少死一點也好,至於說多斯拉克人學會以後會不會強大起來,那顏可術盞說了一句路易十四的名言:我死後,那管它洪水滔天!

在鞍山城,依照西夏人的青銅火銃,大宋工匠們採用以前用於製作小銅器的失蠟法鑄造出了三磅炮(口徑四十七毫米),並且聰明的種花家工匠們透過對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處理,所製出的火炮實質上已經是鍛鋼炮了。在此基礎上還開發出了六磅炮(五十七毫米)。

由於價格昂貴,在一年的時間裡,鞍山城不過鑄造了十八門三磅炮,八門六磅炮。

其中三磅炮的射程為三百米,重量不到二百公斤,一個六人炮兵班加上馱馬可以快速機動;六磅炮可以打到七百米,重量也不過三百多公斤,同樣可以快速機動。

二種炮都裝備了鑄鐵實心彈和葡萄霰彈,那顏可術盞計劃用作軍中的主力火炮,至於十二磅炮,二十四磅炮甚至三十二磅炮還在研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