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偽君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204章 紡車史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04章 紡車史話

紡織,是華夏文明最早點亮的農耕文明科技樹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枝。

提到紡織,當然就不能不提起紡車。

在江南水鄉隨處可以見到這樣一個畫面:

心靈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婦人坐在一個手搖的,簸箕大小的,木架子軲轆旁。

一手輕搖木軲轆的把手,將軲轆轉得飛快。

另一只手拿著一個拇指大小,筷子長短的,搓卷好的棉花條子。

隨著木軲轆的轉動,從棉花條上抽離出來一條細線,這條細線不斷地纏繞木軲轆上,這就是紡線。

而從木軲轆上紡出的線,則連線到一個轉動的錠子上,漸漸地形成一個梭子狀的線團,這就是紡錘。

一個紡錘纏滿了線之後,又重新放上另一個錠子,接著紡出另一個紡錘。

有了紡錘,才能放到織布機上縱橫交錯的織出布匹。

這就是最普遍的家用紡車。

伴隨著紡織一起出現的紡車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這從一些壁畫和間接的記載裡可以推測得出。

有史料明確可查的則是出現在揚雄的《方言》之中,當時把紡車稱為“繀車”和“道軌”。

當然這些比較原始的紡車都屬於“單綻紡車”,生產效率比較低下。

松江府作為全大明最發達的紡織基地,並不是自古就沿襲的。

這跟一個偉大的女性有關。

沒錯,這個女姓就是後世史書讚不絕口的“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

大元元成宗元年(1295年),松江府上海縣烏泥涇村,童養媳出身的黃道婆,年剛過50。

這一年,她根據自己多年的織布經驗,改革了織機的軋綿和彈綿工具,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

同時,她還總結了一套紡紗和織布環節中的“錯紗,配色,綜線,摯花”配套技術。

可以說是對織布的全方位提高。

織布分為紡紗和織布兩個環節,只要改造其中的一個,效率就會成幾何極的提升。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三錠棉紡車”的出現,使得紡紗的效率一下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了六倍(不是三倍)。

要不怎麼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呢,有了這些軟硬配套的技術,松江的紡織業迅速擺脫了落後的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短短數年就成為全國的紡織中心,松江布行銷全國,一舉奠定了其不可動搖的紡織霸主地位。

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近兩百年時間。

這兩百年來,紡織工藝還是沿用那一套,並沒有半點進步。

這一直是方唐鏡心裡的一個謎團,兩輩子的謎團。

因為據史書記載,在黃道婆之後,曾經又出現過一次紡織技術和器械的大飛躍。

而促使這次技術出現飛躍的,就是王禎王伯善。

王禎王伯善,元朝農學家,農業機械學家。

生於元朝大元元年(1271年),元代東平人。

曾任多地縣令,寫下了《農書》《造活字印書法》,發明了“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實幹派農業家和發明家。

《農書》一書可以說是集漢唐宋以來集大成的農書,方方面面都有建樹,這裡且先不表。

而方唐鏡認為,王禎最大的貢獻在於大大提高了紡織的效率。

王禎王伯善先生的《農書》裡確實記載有數十倍提高紡織效率的方法。

這就是他發明的“水轉大紡車”。

前面說過,織布分為紡紗和織布兩個環節,只要改造其中的一個,效率就會成幾何極的提升。

為了說明其重要性,我們將歷史上最著名的英國紡織革命拿來與之相比較。

1733年,英國人凱恩改造了織布的飛梭,使織布的效率提高了四倍。

但是相應的,紡紗的效率卻跟不上了。

1764年,英國紡紗工人哈格裡弗斯不小心踢倒了紡紗機。

他正要扶起來,卻發現倒在地上的紡紗機還在轉,只是原先橫著的紗綻變成了直立。

這個時候,他突然靈光一閃,如果紡錘豎立時還可以轉,那麼如果並排豎立幾個紡錘,不就可以同時紡很多根紗了呢?

經過一年的改進,他搞定了豎直紡錘的新式紡織機,工作效率提高了八倍,他用女兒的名字命名為“珍妮紡織機”。

紡錘從一開始就是八個起步,之後不斷改良,增加到三十二個,一百個,效率越來越高。

1769年,英國人又發明了卷軸紡紗機,用水力為動力,從此可以不用人力了。

而且紡出來的紗結實而有韌性,紡織行業再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水力紡織機的出現,就是後世大多數人都熟知的,人類進入工業革命的標誌性事件。

英國人憑藉著先進的紡織技術領先西方列強近百年,這才積累了足夠的國力奠定了其日後稱霸世界的基礎。

而當時的中國的紡紗,家庭採用的還是手搖的紡車,十小時才能紡出四兩紗。

而作紡裡採用的“三錠棉紡車”,十小時也只能紡出一斤半紗。

而當時中國的織布,即便是最熟練的工人,一天也只能織出長10碼左右,寬僅一碼的布匹。

也就是現在方唐鏡所處的時代的通行紡織法,生產效率低得令人髮指。

記得上一世的時候,方唐鏡和同學們看到這裡,都覺得英國人牛得一匹。

後來選修了明史專業之後,知識漸長,這才從史料中得知:

第一臺大型水力紡織機,其實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人在元代時,早英國人四百年左右就發明了水力大紡機。

這種機器已具備了馬克思所說的發達的機器必備的所有條件:發動機,水輪,傳動機構和工具機。

王禎在《農書》裡專門記載了這種由他不知是改良還是發明的“水轉大紡車”。

有三十二個紡錘,每車之產量達到了十斤,比珍妮紡織機剛開始時的八個紡錘先進多了。

這種機器曾經在中原地區推廣過,《農書》原文說:

“中原麻苧之鄉,凡臨流住多所置之。”

按後人所著的《中英水力紡紗機形制的比較研究》一書所說。

英國人最後發明的水力紡紗機,是在對中國人的水制紡紗機吸收改良之後弄出來的。

後世的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也有記載《農書》裡的“水轉大紡車”。

1735年出版的村赫德的《中華帝國通志》又轉載了這項歷史。

18世紀中葉前,傳教士將水轉大紡車介紹到了西歐。

英國人改良的水利紡機從中吸收了大量創作靈感。

增加了許多專門適用於棉纖維的拉伸杆,極大提高了產能。

種種證據確鑿,說明中華文明早在元朝就有了水力紡織機,且還是大規模應用。

怎麼到了明朝,反而銷聲匿跡了,實是奇哉怪也!

方唐鏡上次去松江府,第一件事就是專門去找這本《王禎農書》。

這本書也並不是很生僻,才走了三個書店就找到了。

方唐鏡還買了許多與之相關的農書,店家見書不少,還送了一個舊包袱包裹書籍。

這才有當時進“快哉風雅集”夾著的破布包。

“水轉大紡車”乃是王禎的得意之作,書裡是實實在在記錄有這種的圖譜的。

這就更讓方唐鏡不解了。

按理說科技樹一經點亮就再不會熄滅才對,尤其是這種事涉重大民生的高效率農器,在這個時代簡直就是神器一般的存在,更不可能失傳啊?

莫非所有人都是豬?

這似乎也不大可能啊!

所以方唐鏡拿出《農書》指出“水力大紡車”的時候,是頗為躊躇滿志的。

在他想來,這紡織神器即將從自己手裡複製出來,心情好得不要不要的。

延續了兩百年的斷代技術被自己接上,怎麼的也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了吧?

完全沒有料到竟是被人噴了一身這個結果。

還有,什麼叫“又一個徐老三,很傻很敗家……”。

方唐鏡打了一個激靈。

難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