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偽君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223章 要命一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23章 要命一條

第三份奏摺開始切入正題。

裡面詳細的講述了如何籌建“救災扶貧基金會”,然後又如何將鄉賢祠與名宦祠合併,並且將名譽與實利相結合,給予什麼優惠,然後還重點敘述了如何拍賣鄉賢祠的名額。

僅僅是拍賣鄉賢祠名額一項,江泉縣就籌集到了兩萬兩現銀,足夠應對救災。

這……,所有人都象是吃了蒼蠅一般難受。

什麼時候鄉賢祠的名額可以當成白菜一般的標價來賣的?

在大家的認知裡,名利二字,名和利是分開來說的。

名是士大夫的專屬名詞,是不能與汙濁的銅臭沾邊的。

現在這江泉縣徹底的打碎了大家的三觀,將“名”直接用“利”的多少來衡量了……

這江泉縣令果然是官場裡的一朵奇葩!

他這麼做,還是官麼?

是一個被官位耽誤了的商人吧?

這是不對的!

要據理力爭!

可應該怎麼爭呢?眾人一時之間有些茫然。

奏摺裡講得明白,江泉縣並不是“賣名”,而是有選擇性地對“樂捐”最多的九人授予“鄉賢”的名額。

從程式上來說,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並且也沒有全是用錢來衡量的。

沒看到裡面還給予一位在救災中突出表現的,一個銅板沒出的方什麼鏡也授予了“鄉賢”的稱號麼?

雖然怎麼看都有欲蓋彌彰的味道,可好歹也算是一塊遮羞布了。

現在問題來了,那些商人憑什麼對鄉賢的名額趨之若鶩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成為鄉賢的好處實在太多。

國朝注重教化,每個府縣都設有鄉賢祠和名宦祠,尤其是鄉賢祠,大點的鄉鎮都設有。

這樣一個虛名本來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還比不上朝廷旌表守節的寡婦。

但江泉縣這一次卻是把鄉賢的等級提高了。

經過鄉賢祠與名宦祠的合併,鄉賢的好處實際已經能比肩士紳。

也就是說,商人們透過了鄉賢這個名份的轉化,實際上已經成了士紳階級。

從四民之末一躍成為四民之首中的一員,社會地位大大提高。

想到這裡,大家又想起之前第二封奏摺裡的私貨。

頓時所有人都在心裡大罵,大夥在不知不覺間,被那素未謀面的江泉知縣給套路了。

鄉賢祠與名宦祠合併的條陳,大家可都是點頭透過了的,現在要怎麼反悔?

君前無戲言,國事豈容兒戲。

眾清流滿嘴的黃蓮味,苦不堪言。

即便是一眾奸佞也是目瞪口呆,原來……錢還可以這麼變著法子賺的,開眼界了。

每個人腦海裡都不由浮現起京城裡流傳的一句童謠:京城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現在似乎變成了農村套路深,我要回京城?

簡直就是顛倒了玩,自詡最精英的京城官僚們,被一個邊遠小地方的土包子給耍了。

深吸了一口氣,眾人再度打起精神,所有人都在告誡自己:

且讓那廝先笑上一笑,笑到最後才是笑!

這才僅僅是一個開始,二十萬兩髒銀,現在只解決了兩萬,還有剩下的十八萬呢?

不信你每一項都能這麼矇混過關!真當滿朝文武是吃素的麼?

接下來就是第四份奏摺,具體說的是如何將權利轉移到“救災扶貧基金會”的過程。

所謂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江泉縣抓住大災這個不利的時機,果斷實行全縣物資的“統籌統銷”。

將“救災扶貧基金會”打造成了一個控制全縣糧食,生絲,運輸等大宗經濟命脈的怪物。

生生把一個天災扭轉成了一個大發展的契機。

這份謀劃的眼光和能力,相信此時朝堂上沒一個人能想得到。

當然,藉機生利是免不了的,這個“救災扶貧基金會”的董事名額除了之前的十名鄉賢之外,又從商人之中產生了十五名。

這個名額不出意外也不是白給的,是要真金白銀兌現出來的,得到了四萬多萬“押金”。

而且這縣令還狗膽包天,擅自改變國策,放寬種植桑田侵佔水田面積。

八萬多畝地,又得了十二萬兩白銀,我去啊!

江泉縣空手套白狼,全部的收益加起來,足有十八萬兩之多,當然,有四萬多是“押金”。

這還不算糧食生絲等雜物。

所有人都的臉色都憋得相當難受,如同正在便秘一般。

這份奏摺裡最受人詬病的就是“擅自放寬種植桑田,侵佔水田面積”的國策。

這絕對是上綱上線的大事,可現在放在大災之後的背景上,卻是根本沒法說理?

大災之中,這些田地被淹,損失是必然的,減產減賦自不必說,生產自救也是必然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可這每一條都是要錢的,資金從何而來?賦稅又要減免多少才夠?

現在江泉縣不非但沒有向朝廷伸手要半文錢,還能承諾今年上交的稅賦增加三成,這就直接直中朝廷的軟肋了。

好吧,若是諸公不同意,這些損失就由朝廷自己來擔好了,你先拔幾萬兩銀子花花可好?

現在朝廷財政可謂是四面漏風,處處告急,數十受災府縣嗷嗷待哺,你想怎的?

毛弘毛大人凝思了半晌,看向了戶部尚書揚鼎,問道:

“敢問揚大人,此次地震,戶部向江南受災府縣拔銀糧幾何?”

揚鼎苦笑道:“天下受災四省十七府四十二縣,按受災輕重自有額度,然則江南歷來富庶,此事已交由南京戶部自籌,目前尚無迴音。”

毛弘又問道:“若是由咱們北京戶部拔銀,按例是多少?”

揚鼎兩手一攤,十分光棍的說道:“要銀子沒有,要命有一條。”

揚鼎的話十分不客氣,你這不是有病嗎?明明江南自己有能力解決,非逼著咱們戶部出錢,這是哪門子的道理!

“可是國有國法,國家錢物自有分配之道,豈容胡亂分派。”張大人不依。

“就你能!你能你來啊,我這戶部尚書早不想幹了,你若點頭,老夫立馬讓賢。”揚鼎對毛弘還有兩分客氣,對張賓這個大嘴巴就沒什麼好臉色了。

戶部尚書嘛,總是習慣性的錙銖必較,他可還記得先前躺炮的不爽。

說起來,戶部尚書是六部中排名僅次於吏部的第二大實權尚書,按說是人人爭破腦袋的職位。

可事實並非如此,天下最難做的就是戶部尚書,皇帝,百官,百姓,全天下人都向他伸手,而且個個都不滿意,個個都在罵娘。

做戶部尚書的沒有一身銅皮鐵骨,不但做不長久,也活不長久。

揚鼎若非早已修煉到臉皮刀槍不入,也不能從成化五年一直做到現在,早被人罵死了。

所以論到罵戰功夫,揚尚書不發作便罷,發作起來,也是誰都不鳥的。

都說前世造孽,才會被發配到戶部,前世造了下十八層地獄的大孽,才能當戶部尚書。

這可不是亂說,而是從洪武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官場諺語。

在洪武朝,戶部尚書真真是實打實的高危職業,早朝離家時都得先跟家人們話別。

說出來別人都不敢相信!

從洪武元年算起,到太祖離世,一共三十一年,整整換了四十四位戶部尚書。

平均每年都要換人。

其中洪武三年,一年就更換了五位戶部尚書,洪武八年又是五位。

而所有這些人,改的改,降的降,貶往邊遠的佔了絕大多數,只有三位是致仕的,且最後竟無一人升官。

這樣的戶部尚書,誰不當得心驚肉跳,朝不保夕?

雖說到了太祖的子孫手裡,平和了太多,可也仍然不是誰都能坐的位置。

他張賓何德何能,敢有此想法?

何況術業有專精,真讓他做他也做不了啊!

張賓鬧了個大紅臉,悻悻然收聲。

毛大人卻沒有輕言放棄,他看向了通政使周文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