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偽君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336章 矛利盾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36章 矛利盾堅

李秉對於自己這個關門弟子是相當滿意的。

人品,學問,相貌,應變,眼光,世情……

當然,還有賺錢的能力也格外的優秀。

真正的儒者乃是有教無類的,並不反感弟子能賺錢,有錢。

孔聖弟子中有富可敵國的子貢,子貢獻贈重金助孔聖周遊列國,孔聖並沒有推辭嫌棄。

也有窮得搖鈴鐺的,如顏回,宰予,言偃,等出身寒門學生。

對於李秉這種底層歷練經驗豐富無比的大佬來說,經世濟用正是他們最看中的,而不是那些讀死書的書呆子。

所以李秉更是不能容忍方唐鏡考不中舉人,這豈不是丟了他李秉的老臉?

所以拜師禮畢之後,李秉很快就進入了教學環節。

當然,時間緊,任務重,講的都是乾貨:

“唐宋科舉,主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士子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弊端極大,世風浮誇。”

唐宋以詩詞取士這一條,很是為有識之士不忿,如司馬光就指出:

“國家設立各級官吏,各種職位,是為那些有才幹的人設的。

道德出眾的掌握教化,明察秋毫的出任州府,謀略勇武的守邊禦敵。

就算是刑事錢糧這些小事也需要專業人才。

那裡可以從那些只會吟風弄月的傢伙裡挑人出來做這些,他們做得了麼?”

李秉略一解釋,又繼續道:

“後王安石主政,以大毅力大魄力全面改革科舉,盡數取消帖經,墨義和詩賦,專以經、論、策取士,開科舉為經世濟用而用,人心乃正。”

“然科舉取士亦有賴於當朝之人,取士之標準良萎不齊,多看考官個人喜好,此頑疾也。”

方唐鏡心裡吐糟:豈止是頑疾,簡直是毒瘤,歷史上鬧過無數笑話。

話說唐太宗看著無數考生進入考場,不由洋洋自得:“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可天下英雄雖入彀中,取與不取還是要看考官心情,光入彀中不能取之為已所用,何用?

若是遇到惡劣些的考官,士子們就只能自認倒黴,淚水往肚子裡咽,無處可伸冤。

比如唐玄宗天寶六年的那一屆科舉,由權相李林甫主持。

他老人當時心情不好,竟一人不敢,造成全國士子全軍覆滅的下場。

其中就有後來名震古今的杜甫,高適。

皇帝問起,此賊竟輕飄飄地說道:“野無遺賢”!

意思是不是我不招,而是沒有人才可招了……

一個出了名的“別字先生”,不學無術的半吊子文人竟敢小看天下英雄如此,其妒賢忌才到了何等喪心病狂的地步!

此人為相,國家焉能不亡?

李林甫除了以貪婪專權聞名於世之外,還是有名的別字先生,學問之差亦是士所少見。

其表弟家中生了男孩,李林甫在喜貼上寫道:“聞有弄獐之慶”。

時稱生子為“弄璋”,生女為“弄瓦”。璋是美玉,獐則是野獸,所謂獐頭鼠目是也。

訊息傳出,世人送其外號“弄獐宰相”,此從此“弄獐”一詞便成了別字的專用名詞。

更有人寫詩譏曰:甚欲去為湯餅客,惜愁錯寫弄獐書。

但若撞了大運,遇上開明的君主,考生也是能盡展其才的,很是能選出一些大才。

比如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舉,就取了很多名震千古的牛人:蘇軾,蘇轍,曾鞏,呂大鈞,程顥,王韶,呂惠卿,章悙……

事實上,宋仁宗在位四十年間,幾乎真正做到了“野無遺賢”。

“有鑑於此,太祖得國後,欲以正法取而代之,與誠意伯籌謀後,遂取八股。

自此科舉命題只可於四書五經中挑選,嚴格限於八股格式。

八股文章駢體與辭賦合流,注重章法格調,可視之為說理文。

今人謂之刻板,畏首畏尾,無發揮之地,實則乃是庸才之說。”

嚴格地說起來,八股取士比前朝那些詩詞取士還是有不少好處的,單單從文體格式來說,就有了統一評判的標準,由於是考生可以試後查題,相對地增加了透明度公平性,文章好壞大家都能一目瞭然。

雖說文章高下標準各異,但好壞高下大抵人人心裡都是有一桿秤的,最多是同一層次的文章會有爭論,但總比差文擠下佳文要強得多,考官即使想作弊,也不敢太過出格。

李秉說到裡,要到核心內容了,方唐鏡豎起耳朵。

“八股文實則能入詩詞之瑰麗,得戲曲之神采,議論之雄偉,此以小見大,管中窺豹之體也。”

有明一朝,八股名家輩出,如王鰲,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皆是其中佼佼者,以至於後人閱讀他們的文章,評論極高:

制議之有名家,猶史之有龍門(司馬光);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莫並者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作為一種承載思想的文體,把它上升到桎梏思想的高度,方唐鏡是有些不贊同的,所以對夫子的這番話相當認同。

不由想起後世人所說的:不要因為沒有才華,就怪題材不好,你是不想寫《摔跤吧!爸爸》,只想寫“過來吧,小姨子”“別這樣,姐夫”。

“螺螄殼裡做道場,方顯細微功夫,太祖雄才偉略,世所罕見,誠意伯經天緯地之材,又豈會作無益之舉乎!”

傳說定科舉專用八股的乃是太祖與劉伯溫商定後才敲定下來的,一直沿用至今。

當然,中間也有一些小的改動,比如太祖成祖時期常出現萬言長文,有考生寫到紙張不夠,乾脆在桌案上接著寫,到了考試結束後連桌椅一起上交的奇事。

所以後來就有了規定字數這些措施,不過大方向卻從未變動。

李秉深吸了一口氣,一字一句地道:

“太祖取八股為定式,實則因為科舉之事乃國之大事也,八股格式,皆如行兵佈陣,一進一退,莫不暗合兵法,實乃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而欲勝八股,當以兵法處之!”

轟!

方唐鏡只覺被人迎面打了一拳,耳朵裡嗡嗡作響,眼前金星直冒。

可整個人偏偏卻如醍醐灌頂,一下子精神奕奕。

精闢!精闢!

矛盾中的對立統一!

最嚴格的限制便是堅不可摧的盾。

士子心頭的文章便是無堅不摧的矛。

誰才是最強者,做過一場便知!

限制嚴格的格式怎麼才能寫出精彩絕倫的文章,無他,行軍法耳!

不論是橫掃一切的堂堂之兵,或是鋒銳絕倫的絕世神兵,皆可破了這盾!

不破不立,破了便是立了。

破不了的,當然是庸才,破了的,自然就是天才。

古板限制的文體,甚至連內容格式都嚴格限制,可以說是嚴苛到了極至。

可也正是能從如此嚴苛的條件中殺出重圍的人,才愈加顯得卓爾不群吧?

想必這才是太祖和劉伯溫他們用八股文章選拔人才的真實意思吧?

當然,這不能宣之於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就是八股取士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