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偽君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446章 真的國士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46章 真的國士

想不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又是一回事。

銀子人人想要,但這涉及到海禁的問題,也就是“祖制”的問題。

這就不是小問題。

從太祖禁海到成祖開海、下西洋、再之後又斷絕了海路。

似乎自文皇帝之後,大明的海政便又回到了太祖高皇帝的既定老路上。

但朝廷圍繞著開海還是禁絕的爭議,從宣宗開始,一直到現在的成化朝,從未休止。

每隔數年,成祖皇帝時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記憶便會被人舊事重提。

一般來說,南人贊同開海運的居多,北人認為當禁海運的居多。

另外,大部份沿海籍官員,不論南北,大多也是贊成開海運的。

但朝廷迫於北虜之患,國防重點和大部份國庫都要被迫投入到邊鎮之中。

若是扶持海運,勢必要削減北邊抵禦邊患的開支,這又是大部份武將勳貴和文官們集體不能同意的。

於是圍繞著海禁之策,朝廷上下便搖唇鼓舌,爭得口水紛飛。

三閣老裡,萬首輔和劉次輔都是不支援開海禁的。

萬首輔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現在這樣就挺好,何苦為自己招惹麻煩。

劉次輔反對開海運則是因為他堅定地維護“祖制”。

劉吉劉棉花閣老身兼著禮部尚書,他是無可無不可的,風吹向哪邊便朝哪邊倒。

其他五尚書裡支援海禁的卻是佔了多數。

兵部尚書項忠是最堅定的開海派,這與他本是浙江人,明白海運的巨利以及沿海倭寇成因有關。

戶部尚書揚鼎也是開海派,他就是很單純地想著戶部能多一份收入,海運,可是巨利。

吏部尚書尹旻,山東人,與萬首輔是老鄉,同樣不贊同開海運。

工部尚書張文質,直隸昌黎人,即後來的秦皇島人,自然是開海派的中堅力量。

刑部尚書林聰,福建寧德七都人,也是開海派的重要人物,且此老曾在代宗廢太子,即廢除現在成化皇帝的太子名份時作仗馬之言,眾臣唯唯,獨其矯矯,很受成化皇帝器重。

傳閱完奏摺之後,眾人低頭沉思。

劉次輔深深的著著懷恩公公,很是認真的問道。

“請問公公,這銀山的訊息,從何而來?”

懷恩公公回答道:“雖是出自書生之手,但應該同出於海商。”

居然……是海商……

成化皇帝只一聽,面色便微微一變。

“海商……”劉次輔冷笑。

大明只有朝貢形式的海外貿易,是禁絕私人與海外通商的。

所謂的海商,大家都心知肚明,販私商人。

這是不是說明這書生是和私販商人有勾搭呢?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份材料的正義性立即就大打折扣。

既然是不義的東西,依其法而行,豈非是不義之舉?

劉次輔的一句話就為這事定了性。

兵部尚書項忠眉毛一挑道:

“劉大人,兵家用間,乃尋常事耳,與海商無關,只與國家利弊有關。”

眾人也覺得,劉次輔未免扯歪了,在如此國家大事面前,什麼海商其實半點都不重要。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非也,我太祖高皇帝明令‘禁海’,又將倭國定為‘不徵之國’,豈是無因?”劉次輔侃侃而談,目光炯炯地盯著項忠道:

“莫非項大人自以為比太祖他老家更有遠見卓識乎?”

太祖偉岸的光輝形象是誰都繞不過去的巍峨高山。

這是政治正確。

以往在朝廷上爭論海運的時候,此言一出,誰也爭鋒,任誰都要啞火。

此時,項忠當然也不敢硬頂,張了張口,項忠謙虛地道:

“下官沐浴在太祖他老人家光輝之下,與有榮焉,然下官委實不知次輔大人所說之因,還請賜教?”

劉次輔微微一笑,想難我,可笑!劉次輔在這方面是不虛的,當即便道:

“太祖高皇帝明令於皇明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詳。而我興兵輕犯,亦不詳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之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萬首輔雖然與劉次輔不對付,但對於劉次輔的學問也是沒法不服。

浩如煙海的皇明祖訓也能信手拈來,這份博聞強記,不愧是帝師。

然而這不算完。

劉次輔背完這一段之後,懇切地朝著成化皇帝拱手道:

“陛下自問比之太祖太宗如何?”

眾人一驚,這劉次輔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直接就將軍!

這話,放在別的臣子身上是不敢說的。

可誰讓劉次輔是帝師呢,成化皇帝也要叫他一聲“劉先生”。

當然,成化皇帝現在對劉先生相當不滿。

你……用不著說得這麼直白吧?

朕若有祖宗之英明神武,早把你們這些傢伙拖出去各打五十大板!

“朕不如也。”成化皇帝老實承認。

“敢問陛下之臣子中有如中山王,誠意伯一流人物乎?”

靠,朕若是有徐達劉伯溫這些臣子,早就橫掃漠北了,還坐在這裡跟你們嘰嘰歪歪。

成化皇帝掃了一眼萬安和六尚書,人人避開眼神,低眉順眼,全都是歪瓜裂棗。

“大不如也!”成化皇帝回答得憋屈,也有些恨鐵不成鋼。

事實上劉次輔一竹竿打翻一船人,人人憋屈,偏偏這話又十分在理,反駁不得。

劉次輔兩手一攤道:“既如此,何必談滅國之事。”

言下之意很明確,太祖他老人家都做不到的事,你就不要妄想了。

一頓操作猛如虎,竟是無差別轟擊,人人內傷。

彷彿一盆冷水從頭淋下,成化皇帝失望無比。

成化皇帝看向萬首輔。

萬首輔躬身道:“劉大人不愧是老成謀國,臣附議。”

劉棉花連忙跟上:“臣亦附議。”

成化皇帝只能再次看向項忠。

項忠,你不是很能打的嗎?現在怎地啞火了?

當年從韃子手下逃脫,狂奔七天七夜的精神哪裡去了?

項忠羞愧地低下頭。

他也想有所作為,但這一次劉次輔的攻勢實在太過犀利,實在沒有還手之力。

“臣,附議。”

成化皇帝又看向刑部尚書林聰,你不是一向忠君愛君的嗎?

當年眾臣在代宗的霪威之下唯唯諾諾,唯獨你一人敢仗義執言,勇氣呢?

林聰不敢看成化皇帝的眼神。

不是臣不想救駕,實在是敵人太狡猾。

“臣,附議。”

成化皇帝陰沉著臉逐一掃了一遍,看來是沒指望了。

可是當他掃過懷恩臉上的時候,發現懷恩公公忽然微微搖了搖頭。

如果說這世上除了萬貴妃成化皇帝還能信任誰,那無疑就只有懷恩了。

深吸了一口氣,成化皇帝淡淡地道:

“既然眾卿亦無話可說,此事便作罷吧,大家散了,各安其位吧!”

說完之後,成化皇帝已是話不想多說一句,轉身入了殿內。

眾人垂頭喪氣地散去。

劉次輔自覺制止了一場國家濫用國力的悲劇,高昂著頭走了。

經此一事,想必自己在朝廷中的名聲要大大的轉正了吧?

力壓奸相,苦諫君王,實乃清流領袖才有之氣質,距離首輔之位又近了一步吧?

懷恩公公亦步亦趨地跟著成化皇帝進了內殿。

成化皇帝盯著懷恩道:“適才你為何不說話?”

懷恩道:

“陛下,海運之爭非今日而始,外臣相互攻訐,難以成事,微臣有兩策,可先行而後效。”

成化皇帝轉怒為喜,點頭道:

“不錯,這些人喋喋不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愛卿有何良策?”

懷恩公公道:

“既然是秘策,咱們不妨讓下面人秘密在小範圍內試試效果,恰好汪直就在江南,不如便讓他先試試,看看效果如何,若是見到了成效,再推廣不遲。

另外,咱們只是看了一篇策論就貿然下達國策,確實有些不夠慎重,所以臣才沒有反對劉先生的話。

因而微臣想,咱們何不將獻策之人召來,將一整套‘經濟戰’弄清楚,也好清楚利弊,這才能說服朝臣們啊。”

成化皇帝重重點頭道:

“還是愛卿是真心為了朕,為了這個國家著想啊!不象有些人,口口聲聲祖宗之法,為國為民,實則心思還是放在了名利上。”

懷恩沒有接話,而是問道:

“臣可不可以拆開糊名,看看到底是何人獻此奇策?”

我……去,搞了半天,大家都還不知道作者是誰。

成化皇帝拍了拍額頭,自嘲地一笑道:

“善戰者無赫赫之名,朕倒是疏忽了,快快,拆開了看看,朕亦好奇得緊。”

懷恩動手拆開,頓時一怔。

是他?

這傢伙竟是無處不在。

成化皇帝一看,也是一怔。

是他?

這個名字,這幾個月出現的頻率實在是很頻繁。

江南發生的大事都有他的身影。

這次也不例外。

對了,這書生還欠朕一首詩,忘不了!

國家就是缺這樣能做事又有辦法之人啊!

“此乃真的國士也!”

從這天起,成化皇帝的屏風上,多了一個名字。

方唐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