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要做明世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六章:太子送走了金濂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六章:太子送走了金濂

自大明遷都北京以來,京城百姓是沒有遇過戰爭的,很多人還在享受著仁宣之治的太平光景,回顧著萬國來朝的輝煌。

結果本應該是大明的全盛之時,首都卻被瓦剌人圍住了。

京城百姓慌張的迎戰,最後也只是聽說,太監弄權胡亂下令,又有大將陣前失利,導致軍隊的崩敗。

民間流傳的故事裡總會把皇帝這個政令的真正發出者洗白的乾乾淨淨。

到了現在,老百姓也只是會在聽到“王振”這個名字時吐口水罵聲晦氣,然後感慨“那時候真的好危險啊”。

等英烈祠一建好,朱見濟安插在各個茶樓的說書人配合著打出組合拳,京城裡的老百姓自然會意識到,到底是哪個傻屌坑了自己。

朱祁鎮的名聲不但會在朝堂諸公間發爛發臭,還會在民間“經典詠流傳”。

他會失去民心。

也不配再自稱正統。

“到時候太上皇會自感有負祖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英武,去鳳陽為大明先祖守陵的。”

南京他都不配去。

南京好歹是大明的第二首都,太祖高皇帝安眠之地,要是讓朱祁鎮去壞了風水,景泰帝也得擔心自己夢見太祖太宗,然後被追著打。

朱祁鎮頂天了只配去鳳陽看守老朱家的祖陵。

“原來太子一切都安排好了……”

金濂含糊不清的感慨著,隨即放鬆下來,“如此,老臣便安心了。”

“只是還有一些事情,還請殿下多多思慮。”

“請講!”

金濂大喘了幾口氣說道,“朝中受用臣子,大多老弱,性格剛直,於國是好,但於官場卻不利於陛下。”

景泰帝是個好心的皇帝,他提拔起來的也是不錯的官員。

但他們都普遍有兩個問題——年紀太大,和性格死板。

像吏部尚書王直,人都八十了還在打卡上班,而都御史王文雖然作為難得的景泰帝死忠,卻生性刻板謹肅,少有官宦的圓滑。

于謙更不用提了。

這樣的手下,其實是不利於景泰帝統合整個朝堂,將所有人控制的“如臂使指”的。

“于謙可以重用,但不能使之執政。”

金濂在失去最後的力氣前,只對朱見濟說了這麼一句。

於謙其人,太剛、太正,他是一個道德完人,是一個完全奉獻給國家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在官場是很稀罕的。

很多人都混不出頭,要麼自我放棄同流合汙,要麼堅持自我掛冠而去。

只是因為保衛北京的功勞,和景泰帝這個也算奇葩的皇帝,讓於謙成為大明實際上的掌舵人。

金濂很欣賞于謙,所以必須讓太子把於謙手裡的權力重新拿回去。

朱見濟哀傷的看著昏迷過去的金老尚書。

他心裡何嘗不知道于謙這樣的純臣居於高位,實際上是對對方不利的?

他熱心的參與政事,以六歲的小胖墩之軀行走於內閣朝堂之中都不覺得尷尬,主要是為了強化自己的地位,增強影響力,但附帶作用是有利於于謙的。

當施政者變回皇帝,其他受不了于謙的臣子就迷失了攻擊的靶子。

“還請老尚書休息。”

給金濂掖了掖被子,朱見濟才走到房門前拍了下。

一直在門口守著的馬衝立馬開啟,迎接小太子出來。

金濂的家人也在外面等著,聞聲抬頭看向朱見濟。

小太子還沒收斂自己的哀傷,讓金家人進去好好陪著金濂。

時間不會太久了。

朱見濟走出金家,坐在搖搖晃晃的馬車上默默想到。

第二天清晨,戶部尚書金濂宣告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這個訊息傳到宮裡,景泰帝也頗為傷心。

他在心裡對老臣子其實是有些依賴的,因為他希望可以透過任用老臣,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

而金濂作為老臣中的老臣,一直行事清正刻苦,毫無埋怨,給景泰帝的印象很好。

朝野的其他大臣也很仰慕金濂這位五朝老臣,不管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他一直都是一位恪盡職守的官員。

民間一些被惠澤過的百姓也自發為金濂掛起了白布,以示哀慟。

隨後景泰帝宣佈輟朝一日,命禮部諭祭,派遣了專門的官吏去金濂老家淮安為其造墓。一切費用由皇家承報,並且追封金濂為“沭陽伯”,賜諡“榮襄”。

這位宦海沉浮幾十年,和朱見濟接觸不過兩月的老人到底是享盡哀榮了。

再之後,景泰帝調任張鳳作為新的戶部尚書,另外批准了吏部尚書王直“告老還鄉”的要求,讓另一位尚書王翱獨自管理吏部。

於是老邁多病的王直終於心滿意足的收拾好東西返回老家,吏部的上司變成了對比他年輕,但也到了七十歲的王翱。

對此,朱見濟也很無語。

景泰帝的官員組成中,老頭子還真不少——

吏部原本只有王直管理,可王直上了年紀後,就一直希望退休放鬆,景泰帝是捨不得老臣的,於是調任王翱過來與其同為尚書,分擔壓力。

由此開創了六部有兩位尚書的傳統。

瞭解到這情況的朱見濟更加無語。

他在金濂去世前的建議下,意識到不能夠再等待自己長成後才去把控官員升落,需要找機會給景泰帝朝堂輸點新鮮血液進去,不然沒等朱見濟大幾歲,那些臣子就能一個接一個的先進棺材了。

正好景泰帝在金濂去世後,也需要調動官員成為戶部新的長官,朱見濟趁機提了幾個建議,比如說把早就不想幹了的吏部老尚書王直換了。

這樣老頭子高興,朱見濟也高興——起碼新的吏部尚書會比王直年輕有為點吧?

但他萬萬沒想到,他的好爸爸早就把繼任者安排好了。

景泰帝弄完之後還一副非常滿意的樣子,完全看不出是喜歡壓榨老人的黑心領導。

對此,朱見濟只能再找機會了。

再過了好幾天,由朱見濟挑選,景泰帝批准的“太子陪讀天團”進入東宮,開始和小太子一塊享受文華殿學習的洗禮——

景泰帝早就想給兒子找適齡的玩伴了,不然天天看著兒子坐在高凳上批閱奏疏,自己在旁邊看有色書籍,良心也過意不去。

而且宮裡也的確寂寞。

除了那兩個跟著她媽一起被自己圈禁的女兒,內廷中沒有小孩能陪著朱見濟玩耍了。

景泰帝不覺得自己還能再磨合出一個兒子來,也不願意見到兒子天天只和宦官待在一塊,害怕培育出下一個朱祁鎮。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於是當朱見濟暗示他需要小夥伴拱衛的時候,景泰帝毫不猶豫的應下。

而朝臣們在聽說陪讀的少年郎全是勳貴出身的訊息後,也是默默圍觀。

在他們看來,皇帝這是要扶持勳貴們了。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前幾年不出手扶持,現在才借為太子陪讀的名義拉攏他們。

也許是小太子的提議吧。

假裝不經意的看了眼金臺旁坐著的太子殿下,百官們又迅速低下了頭。

只有被朱見濟著重關注的張輗沒來得及收斂表情,被他看出了不滿之色。

這位老將軍一直跟他哥過不去,這脾氣也太壞了。

石亨那邊倒是沒有變化太多,該桀驁還是桀驁,仍舊是沒有放棄讓景泰帝給他“多賜田土”的想法。

也不知道他要那麼多地幹什麼,京城的房價總不會像後世一樣飆升,讓他原地暴富。

看來是時候把盧忠找進宮問問了,讓他在外面盯了這麼久,總知道點情況。

朱見濟眯著眼睛,過完了這次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