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雄霸天下之光緒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九十章 中英協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九十章 中英協商

大英帝國對緬甸的覬覦由來已久,在1878年緬甸發生繼承危機,錫袍王排除了英國扶植的代理人,成功登基。英國對此極為不滿,直接和緬甸中斷了外交關係,並撤出了駐緬甸的英國官員。

英國已經打算發動一場新的戰爭,全面佔領整個緬甸。但是由於在非洲和阿富汗的持續的戰爭,使英國不得不放棄即時對緬甸開戰。但英國一直在進行著各方面的準備,強硬派達爾豪西伯爵也被任命為最高長官。

沒想到竟被中國搶了先,達爾豪西明白,不管中國與緬甸簽訂什麼條約,不管中國獲得了什麼樣的利益,一旦英國佔領緬甸,就等於損害了中國的既得利益。

在這個世界上,大英帝國不會害怕任何人,今天英國已經佔領緬甸,就不會理睬中國的任何要求。但現在中國先動手了,英國人是最精明的商人,在不必要的情況下,能和平解決為什麼不和平解決呢。何況在抵禦俄國勢力方面,中英兩國有著共同的利益,有一些共識,這叫大局。

英國首相,自由黨黨魁威廉·格萊斯頓,向駐華公使巴夏禮下達指令,要瞭解中緬之間協議內容,並告訴中國人不要損害大英帝國的利益。同時還要求達爾豪西出面與中國人接觸,監督中國與緬甸的交涉。

6月22日,巴夏禮正式向中國提出外交照會,要求中國對於在緬甸的軍事行動進行解釋。

同時英國駐丹那沙林專員,阿奇博爾德·博格爾上校,也抵達了曼德勒。由於英國已經斷絕了與緬甸的外交關係,因此他的身份是英商孟買伯馬貿易公司代表。

6月23日,中國正式將《中緬馬德亞條約》的內容回覆了巴夏禮,並解釋這是中國履行自己宗主權的正當行為。

6月24日,北京,英國公使巴夏禮,正與外務部長曾紀澤激烈的爭執著。

"尊敬的部長閣下,作為來自友好國家的使者,我不得不坦率地向您鄭重表示,貴國與曼德勒方面簽署的檔案,極大地損害了大英帝國的利益。"

"我對巴夏禮先生的話非常迷惑,這是中緬兩國之間的爭端,並沒有牽涉到英國的任何利益。"

"恰恰相反,眾所周知,大英帝國與緬甸有著特殊的關係,並且雙方還簽署了一些有法律效力的檔案,這一點我們希望得到中國的尊重。"

"我們尊重一切國際條約,對於1826年英緬兩國簽署的《楊達波條約》,我們也仔細審閱過,完全可以確定中國的行動,與這份條約沒有任何牴觸。而且中緬兩國是長期的宗主關係,緬甸向我國的進貢,有幾百年的歷史,這一點也希望得到貴國的尊重。"

曾紀澤的話有兩層含義,首先中國與緬甸有從屬關係,因此中國在緬甸的行動並不需要英國的關心。其次他特意強調了第一次英緬戰爭後的《楊達波條約》,由於第二次英緬戰爭後,並沒有簽訂任何條約,因此曾紀澤也在暗示,英國在第二次戰爭中奪取下緬甸,並沒有得到合法的承認,因此下緬甸雖然已被英國統治了三十多年,但中國認為在法律上仍屬於緬甸。

巴夏禮哪裡聽不出來,但這個道理很難反駁,他索性避而不談,而是著重否認中國對於緬甸的宗主權:"英國不能接受這種解釋,部長閣下所說的宗主國關係,是建立在緬甸的進貢上。但在英國看來,這種進貢本質上是一種相互贈送禮品的行文,不能作為法理依據。"

雙方在這一點上始終爭執不下。

此時的金烏堡,看上去平靜安詳,絲毫沒有戰爭的痕跡,吳大澂和丁汝昌站在城上,看著遠方的夕陽,餘暉下面有一些緬甸百姓在來回。

緬甸女人個個長得水靈靈的,也能幹。每人挑著一對大竹籮,一扭一扭往前走。她們下身是薄薄的筒裙,一直拖到地上,上身是緊身的小汗衫,像是件小背心。汗衫與裙子之間,袒露著一抹小蔥樣白嫩嫩的腰圍。

女人的短衫是有道理的。沒有衣袖是為了炫耀腕上的玉鐲,領口開得低,才能顯露那珠光寶氣的項鍊。要知道緬甸是個盛產玉石金銀的地方啊!筒裙式樣新穎,薄如蟬翼,而且顏色豔麗,就像漫山遍野的鮮花。緬甸的山水寶石把女人們裝扮得仙女一般。

丁汝昌頗為不解:“吳大人,此間事已了,為何我等還有駐軍於此呢?”

吳大澂笑笑:“丁將軍,這叫談判技巧,我等駐軍在此,始終保持著壓力,北京的談判便會有更多的籌碼,戰爭,就是政治的延伸,這可是皇上的名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丁汝昌點點:“果然是天縱英明啊。”

經過七八天的折衝,中國方面終於做出了妥協,對條約中英國意見最大的兩個條款進行修改,撤銷向曼德勒派出軍事教官,以及不再強調宗主權,以此來換取英國對整個條約的默許。7月1日,中英兩國在北京達成了一個秘密的諒解備忘錄,雙方承諾在《楊達波條約》和《中緬馬德讓條約》的基礎上,互相尊重對方在緬甸的利益。

但還是留下了一些未解決的難題,比如中國雖然不強調,但仍堅持宗主權,而英國則聲稱佔據下緬甸是合法有效的,這為將來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不管怎麼樣,中國已經部分地達到了目的,至少及時阻止了英國對緬甸的吞併,今後英國採取任何行動時,將不得不考慮中國的立場。

此時吸引他注意力的,還有日本的局勢,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日本的內戰已經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日本的反政府叛軍,經過分化組合,從北到南逐漸形成三股主力。

宇田成一的“福島自由軍”和河野廣體的"暴動軍",兩股合流,自稱"自由軍",人數達到了五萬人,佔據了福島,仙台,山形,巖守等地,轉戰日本東北一帶,其主張最為激進,直接宣稱要"推翻天皇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

四國島高知的立志社,由於勢單力薄,在片岡健吉等人的帶領下,西渡九州島,前往佐賀與江藤新平、島義勇的憂國黨結合,成立"復國軍",在九州島北部作戰。"復國軍"的人數不足兩萬,但是戰鬥力較強,他們的政治主張是恢復明治維新之前的社會秩序,得到了許多士族的支援;

而在本州中部,埼玉縣,上州和信州等各地的工人,農民,小商人,無業遊民,以及“困民黨”,“自由黨”等許多組織,結合成了一個大聯盟,號稱“天道軍”,以高岸善吉,大井憲太郎,田代榮助等人為指揮,總人數竟達到了二十多萬人!

“天道軍”的政治主張相對溫和,並不主張推翻天皇,而是認為天皇是被奸臣矇蔽,因此提出要“清君側”。

這三支叛軍武裝,北方的"自由軍",中部的“天道軍”,南方的"復國軍",總人數將近三十萬人,成為日本反政府起義軍的核心。而事實上,各處大大小小的叛軍總數達到了上百萬人。

雖然叛軍彼此之間理念不同,但“改革世道”是同樣的目標,他們南征北戰,互相呼應,搞得政府軍左支右絀,手忙腳亂。

天皇政權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