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綜藝至尊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四十二章 慎點,不用看!!!(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四十二章 慎點,不用看!!!(二)

元明時期主要的說唱音樂除金元時期的諸宮調外,還有詞話、陶真和彈詞。

元代的詞話無完整資料儲存,它的形式在元雜劇中被廣泛應用,雜劇中大量的詩贊體唱詞前面往往加上“詞雲”二字,即為詞話形式。明代的詞話是有作品和記載的,如明代《徐文長佚稿》中就記有《水滸傳》的故事在當時以詞話的形式在民間流傳。

今見最早的完整詞話唱本,就是1967年在上海郊區發掘古墓中得到的明代成化年間的唱本,共十一本。此外,還有明刊本諸聖鄰著的《大唐秦王詞話》和明代著名文人楊慎的《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

詞話有七言的、十言的還有雜言的,七言文體與變文類似,而十言文體有“三四三”與“三三四”兩種句式,其中“三三四”的句式很值得重視,它與“四三”結構的七字句加三字頭而形成的“三四三”的十字句不同,它的字組結構和節奏都與前代的七字句有了根本的變化,它離“詩句”更遠了,而更接近通俗的口語,因此敘述性加強了,這種“三三四”的句子結構為後來的北方鼓詞和戲曲廣泛應用。

陶真是從北宋到清代都有記載的名稱,據考陶真與詞話和彈詞常常糾纏不清,有時就是指的同一曲種。陶真的文體是七言詩贊體,演唱形式為男女盲者抱著琵琶彈唱,與彈詞相似,但陶真無單獨作品流傳。

彈詞起於明代,發展至今成為江南諸類說唱音樂的總稱。彈詞的文體從明至今基本都是直接繼承變文的形式,以七字句為主。彈詞的作品有國音彈詞與土音彈詞兩種,國音彈詞為案頭讀物,一般無人演唱;土音彈詞則是用吳語書寫的實地演唱的彈詞唱本。著名的國音彈詞有以明代楊慎的《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改編的《二十一史彈詞》,還有寫趙匡胤一家興衰的長篇彈詞《安邦志》、《定國志》、《鳳凰山》等。明代女彈詞家的作品受到文學家的重視,如陶懷真的《天雨花》,陳端生的《再生緣》,邱心如的《筆生花》等。土音彈詞流傳至今的作品如《三笑姻緣》、《珍珠塔》、《玉蜻蜓》主要是清代的了。

清代是說唱音樂空前興盛時期,首先是南方彈詞的發展,彈詞演化成不同地區的形式,並且已有各自的稱謂.如在蘇州一帶流行的彈詞稱“蘇州彈詞”,蘇北揚州一帶流行的稱“弦詞”,在寧波的稱“四明文書調”,廣東、福建稱“木魚書”。木魚書又分出“南音”、“龍舟說書”和“粵謳”三個支系。在廣西的稱作“摸魚歌”。

與南方彈詞並駕齊驅的是北方各類大鼓。清代的大鼓又稱鼓詞,它與宋代的“鼓子詞”不同,它們不用詞牌演唱,唱詞是整齊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唱腔無曲牌,是正宗的鼓書類曲種。清代的大鼓主要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奉調大鼓等等。此外,北方還有在滿族八旗子弟中盛行的“清音子弟書”,著名清代文人韓小窗、羅松窗等都寫了大量子弟書唱詞,被各種大鼓包括河南墜子等曲種譜唱,所以,子弟書對北方許多說唱音樂形式都有一定影響。

清代的其它說唱音樂品種,如各地的牌子曲、道情及各類琴書,都在清代至民國初年盛行,其大部分保留至今。

以後,古老的說唱音藝術獲得了新發展,在清代的基礎上又發展創造出了新的曲種。昔日從事說唱音藝術的藝人也獲得了新生,這種“一人多角”、自彈自唱的形式,被譽為“文藝輕騎”,在歌頌祖國解放、抗美援朝及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國許多省、市或部門都成立了專業的演出團體,如中央廣播說唱團、北京曲藝團、上海評彈團等等。創作和編演了許多優秀作品。如韓起祥自編自唱的陝北說書《翻身記》,孫書筠說唱的京韻大鼓《***》、《***》,徐麗仙演唱的彈詞開篇《六十年代第一春》,趙奇反映農村改革開放的河南大調曲子《二嫂買鋤》,到80年代駱玉笙演唱的《四世同堂》片頭曲《重整河山待後生》將京韻大鼓風格的唱腔與管弦樂隊結合得水乳交融,使其成為不分老幼人人皆喜唱的說唱歌曲。

說唱音樂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在當今的現代社會中也會發生變化,有些曲種還比較活躍如蘇州彈詞、福建南音,而有一些曲種由於她原來生存的環境改變了,城市裡的許多茶樓書場改為酒吧或歌舞廳了,有些年輕演員改唱流行歌曲了。但是,有上千年傳統的說唱藝術和她擁有的優秀書目、唱腔永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大量的敘述性唱腔,音樂與語言結合的很緊,講求“按字行腔”,而且大多數說唱音樂的曲種中都有獨立的“唸誦性”唱腔,如京韻大鼓中的“平腔”,山東琴書中的“垛子板”,天津時調中的“數子”等等。這些唸誦性唱腔的共同特點是:字多腔少,一般無拖腔,旋律性不強,表現為似說似唱,音調幾乎是語言稍加昇華,四聲稍加誇張。

這些唱腔用於敘事,能很清楚地交待情節和表現人物。這種唸誦性唱腔成為說唱音樂中獨具風格的唱腔,集中體現了說唱音樂的敘事性。

說唱音樂與戲曲音樂的比較也能進一步體現說唱音樂的特徵。其二者明顯的不同在於說唱的敘事性和戲曲音樂的戲劇性,這是由於它們在表現方法上的不同造成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說唱文化傳入華夏短短時間內,已經有先後幾批愛好者為之傳播,為說唱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很多人說華人不適合這種外來的音樂,但事實證明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一個好的音樂可以加深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可以感染全球的所有人種昇華情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