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九十八章 雷行天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九十八章 雷行天下

福州,馬尾造船廠。

何儒章看著對已然建成下水的“雷乾”號大型出海魚雷艇(只是艇殼部分)指指點點的慶貝勒宜鄺,心裡不由得有些好笑,但他表面上並沒有表現出來——畢竟現在人家是真正的總理船政事務大臣,自己這個福建巡撫,兼任會辦造船事務大臣,等於是他的副手。

對於這麼一位在京裡名聲頗為不佳的貝勒爺來主持船政,雖說是為了擴大船政的影響和為船政日後發展考慮,但何儒章一直擔心船政在不懂行的人主持下,會走上歧路甚至衰落,但現在的情況來看,一切還都在林逸青的掌握之中。

這位貝勒爺來到船政之後,並不是一心撈錢(當然他這事兒不會少做),而是在林逸青的指點下惡補了一番西洋船學炮說後,努力的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船政造勢,至於具體的造船事務,則全部交給了日益格和達士博等一干法國洋員,對於自己不懂的技術問題,除了請教林逸青之外,並不做過多的干涉。

原來船政已有建造魚雷炮艦的計劃,慶貝勒主持船政之後,帶來的“大型出海魚雷艇”和“大型出海潛水艇”計劃被擺到了優先的位置上,雖然造船計劃有了重大調整,但船政上下並未因此而懈怠,反而因為換了關防大印“正了名”——不再叫“福州船政”或“船政局”——又有了朝廷的支援而幹勁高漲。

而何儒章也知道,朝廷這一次大力支持船政建造大型出海魚雷艇,並非無因。

兩次禁菸戰爭之後開始洋務自強運動的乾國,一朝主動開啟國門,對外來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之強,遠遠超出時人的想像。由李紹泉等一批地方實力派官僚的發起、推動。乾國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古國,開始艱難地向國際政治舞臺邁步,國內生活各個方面也都緩慢地開始了變化。各項近代軍工業、民用工業紛紛舉辦,乾國最早的近代工業基礎由此奠定。東方巨獅緩緩醒來。但令人扼腕的是,這場自下而上的大改革,因為面對著過於強大的阻力,尚未觸及國家政治制度方面,目前尚流於表面,

在以軍事自強為核心的洋務運動早期,乾國對於世界軍事領域的新發明、新武器保持著極高的關注度,緊追世界潮流。9074年10月。北洋大臣李紹泉受邀,在天津大沽口參觀俄*艦時,第一次見到了發射魚雷的表演,立刻為這種新式武器所折服。乾國自建設近代海防開始,在購造西式軍艦的同時,就曾採購和仿造過大量的水雷用於要港防禦,深知水雷的驚人爆炸威力的李紹泉,突然看到了一種能夠自己航行攻敵的特殊水雷,不啻於如獲至寶,這以後。李紹泉變成了乾國高層官場著名的魚雷迷,乾國近代海軍的魚雷裝備工作經他的一手推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9078年。乾國駐德國公使李丹崖和參贊徐健仁在德國考察大型鐵甲艦的建造情況時,同步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定造了2艘魚雷艇,是為乾國購買魚雷艇的開始。這兩艘魚雷艇為同級,是德國建造的第一型採用魚雷發射管裝置的魚雷艇,排水量28噸,長2682米,寬305米,吃水102米,裝有一座小型的汽車式鍋爐(一種小型燃煤鍋爐的名稱。主要用於魚雷艇等小型船隻)、一臺往復式蒸汽機,功率650匹馬力。單軸推進,航速182節。煤艙容量12噸。艇上的主要武器是1具14英寸口徑的魚雷發射管,安裝在艇首甲板上,可作150度旋轉,使用的是黑頭魚雷,不過艇上還依依不捨配備了4個杆雷發射裝置,另外裝備有1門用作近距離防禦武器的3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全艇編制人數為16人。

這兩艘魚雷艇的建造方法是,先搭建木模,再裝配鋼製肋骨和船皮板,然後將木模撤去。建造所使用的材料均為克虜伯公司製造的優質鋼,每塊鋼材都必須接受乾國監造人員的詳細檢查,還要經過鍍鋅工藝處理。9079年夏天,伏爾鏗船廠用輪船將兩艘小魚雷艇從司丹丁拖至瑞納門海面航試,並測試魚雷和各種兵器,結果令人滿意。遂將2艘小艇逐件拆解後運到乾國,後來在工程師英國人葛蘭德、安的森的指導下,由乾國工程技術人員在天津大沽船塢組裝成功,分別命名為“玄”、“黃”。這兩艘乾國最早的魚雷艇,因為噸位較小,主要用於天津白河水域的防守,並不能出遠海作戰。

由這兩艘小型魚雷艇開始,北洋海防購買魚雷艇的步子一邁而不可收。為了應對大舉東來可能進攻乾國內河的俄國海軍,李紹泉接連要求裝備小型魚雷艇,又向德國訂購了4艘魚雷艇,分別命名為“日”、“月”、“盈”、“昃”,4艇為同級,均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艇體鋼製,排水量157噸,艇長1974米,寬259米,吃水107米,採用1座汽車式鍋爐、1座蒸汽機,單軸推進,功率200匹馬力,航速15節,主要武器為2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艇上共配備2枚黑頭魚雷。這型小噸位的魚雷艇採用的是成熟的全封閉設計樣式,整個外觀洗練整潔,有著當時西方海軍魚雷艇的典型特徵,艇上所有的人員都在內部活動,甲板之上看不到人員。雷艇的首部是前低後高的龜甲狀甲板,利於破浪,在龜甲狀甲板的末端中央連線著一個碉堡狀的司令塔,魚雷艇的操縱駕駛、魚雷發射都在這個有裝甲保護的部位裡完成,而在裝甲司令塔兩側,龜甲狀甲板末端左右各有一個蚌形開口,用來將魚雷運往佈置在艇首左右的兩具魚雷發射管內。司令塔之後的艙面是中間高兩邊坡的穹頂型,便於排水,甲板上除了煙囪和機艙棚外基本沒有多餘的設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魚雷艇的煙囪一般都不佈置在艇的中線上,因為艇面甲板本就不寬。如果在中央設定一個煙囪,肯定會妨礙到魚雷的搬運和裝填。因而和所有的德系魚雷艇一樣,將煙囪設計得偏離船的中線,佈置在接近魚雷艇右舷的位置上。

就在北洋大張旗鼓購買新潮兵器魚雷艇的同時,乾國官場上還有一位同樣痴迷這種水中兵器的封疆大吏,當時的兩廣總督張樹聲和北洋大臣李紹泉一樣,也是個標準的魚雷迷。9080年,趁北洋在德國定造魚雷之際,繼北洋的“天、“地”之後。兩廣也向德國伏爾鏗廠定造了3艘魚雷艇,分別取名為“雷龍”、“雷虎”、“雷豹”,3艇為同級,全封閉樣式,排水量為58噸,艇長3353米,寬396米,吃水168米,採用1座複合式蒸汽機,2臺鍋爐。單軸推進,功率900匹馬力,航速185節。煤艙容量10噸,艇首左右各有一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共配備3枚黑頭魚雷(其中1發為備用雷),另外裝備2門3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全艇編制20人。由於小型魚雷艇不可能自行遠航回國,這批魚雷艇後來被拆散後用船運回國,在廣州交卸後由廣東黃埔船塢進行組裝。

似乎是要搶李紹泉北洋的風頭,就在李紹泉隨軍艦購入一批艦載魚雷艇時,9081年。張樹聲再度向德國發去訂單,在德國挨呂屏什好船廠(elbingschichau)一口氣定造了8艘魚雷艇。索性用傳統的伏羲八卦分別命名,稱為“雷乾”、“雷坤”、“雷離”、“雷坎”、“雷震”、“雷巽”、“雷艮”、“雷兌”。這批八卦魚雷艇為同級,屬於鋼製單雷艇,即只有一個魚雷發射裝置的魚雷艇,排水量26噸,艇長26米,寬358米,吃水資料不明,主機功率420匹馬力,航速195節,武器為艇首的1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在德國造成後同樣拆解運輸回國,在廣東黃埔船塢組裝。一時間,北洋、粵洋魚雷艇無處不在,李紹泉、張樹聲共同促成了魚雷艇兵器進入乾國的風潮。

新出現的魚雷和魚雷艇兵器,對海軍專業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和傳統的軍艦不同,魚雷艇上無法容納太多的人員,而且魚雷兵器操縱複雜,無論是瞄準、調校方位、深度以及發射,難度都大大超過火炮等兵器,這就要求在艇的官兵必須非常精幹,都得極為熟悉自己的業務技術。同時,魚雷和魚雷艇的戰備保養,以及定深等工作同樣需要專業技術人員來擔當。因此,購買魚雷艇的早期,在李紹泉等官僚一手創辦下,魚雷艇官兵和技術工程人員的培養工作也隨之開始。

早在9077年,船政就派出了第一批海軍留歐學生,其中留學法國學習造船的部分學生,專門進行了魚雷和魚雷艇構造知識的專門培訓。9078年,北洋在德國洽談定造“天”、“地”魚雷艇時,李紹泉專門從天津機器局等處抽調了技術工人,有針對性地派往伏爾鏗和刷次考甫工廠,學習魚雷和魚雷艇的修造,次年船政第二次派出海軍留學生時,也同樣派出海軍學生前往德國刷次考甫魚雷工廠實習。在此期間,北洋還派出一批海軍軍官前往德國,學習魚雷艇駕駛專業。在向國外派出留學生的同時,9080年李紹泉指令直隸候補道劉含芳在山東威海著手創辦魚雷營,集中操練購買的魚雷艇,並開始大批培養魚雷專業軍士和水兵,後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也開設專門的魚雷專業,這一切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裝備魚雷艇的活動預先進行人員儲備。

正當乾國近代海軍建設如火如荼開展著時,9078年日本西南戰爭爆發,在西南戰爭的歷次海戰中,俄國海軍“爆破”號雷擊艦對薩摩海軍“富士山”號炮艦的攻擊十分引人注目,雖然“爆破”號的魚雷攻擊作戰最終失敗了,但是波濤之中掣電而來的這種新式武器,給乾國海防帶來的震動無疑是巨大的。

西南戰爭結束後不久,船政大臣丁雨生隨即上奏朝廷,首先指出“(魚雷)實有開溟跋浪之奇。激電驚霆之勢,日本島南之役,俄人有魚雷而薩人無之。險受其害,可為我之警醒”。隨即提出為福建購買一艘伏爾鏗製造的頭等出海大艇,以及一批刷次考甫魚雷的請求,並表示所需款項將全由閩浙兩省自行籌措,不佔用中央財政經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丁雨生在奏摺中還提出了一個頗有遠見的計劃,即等這艘魚雷艇購回後,福建船政將按樣仿造一批,在馬尾對岸的烏龍江內進行編隊訓練。奏上不久,朝廷很快就予以批准。

福建定造的這艘魚雷艇,屬於頭等的大型出海魚雷艇,即近現代驅逐艦的始祖,由於德國造船工業從來沒有建造過這麼大的魚雷艇,底氣不足使得伏爾鏗船廠表示放棄訂單,這筆5萬7千兩白銀的單子最後轉給了以造魚雷艇聞名世界的挨呂屏什好船廠,廠方不敢怠慢,組織大量熟練技術工人,開始了德國造船工業史上第一艘排水量突破100噸的魚雷艇的建造。這艘大型魚雷艇後來被命名為“福龍”(英文譯名為“fulung”)。在德國被稱為s10,其排水量120噸,艇長4275米。寬5米,吃水23米,動力系統為一臺三脹式蒸汽機,和一座汽車式鍋爐,單軸推進,航試時測得功率高達1597匹馬力,航速為驚人的242節,煤艙標準容量145噸,最大容量24噸。龜殼狀的艇首左右各有1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除標配的2枚刷次考甫魚雷外,還另有2枚備用魚雷。艇首之後是一座碉堡狀的司令塔。用來操縱駕駛和控制前部的2具發射管,在“福龍”艇的後部甲板上。還有1具可以旋迴的14英寸魚雷發射管,配合這個發射管,在附近另有一座備用裝甲司令塔,兩座裝甲司令塔均可以用於操縱軍艦,司令塔頂部還各裝備1門37mm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因為“福龍”艇體積較大,不便於拆卸回國組裝,所以在“福龍”艇上還架設有3根桅杆,用於揚帆遠航。9081年9月24日,在德國海軍官兵駕駛下,“福龍”艇到達福州交船,乾國擁有了第一艘頭等魚雷艇。

繼丁雨生之後出任船政大臣的何儒章,上任伊始便委派曾留學德國的工程師陳才瑞創辦船政局魚雷廠,自行生產黑頭魚雷,“臣等深維魚雷為海防制勝利器所必須,中土能自製造,始足以張我軍威”。“福龍”號魚雷艇回國後,何儒章立刻上奏朝廷,請求下撥經費,仿造一批,後因經費無著,一直沒有進展。為了不使海戰利器荒廢,何儒章和船政諸位官員商議後認為,魚雷艇作戰講究成隊出擊,福建僅有的這一艘魚雷艇過於單薄,在沒有足夠的經費繼續購買或建造的情況下,不如撤去,無論南洋北洋粵洋,只要出6萬兩銀子就可以拿走,所得的錢充作船政的運營經費。很快,因俄國海軍的威脅,“福龍”艇便北上而去,編入了李紹泉的北洋水師名下。

彷彿是朝廷跟何儒章開了個玩笑,就在“福龍”北去不久,朝廷便任命了慶貝勒宜鄺取代自己擔任船政大臣,而宜鄺奉朝廷旨意帶來的造船計劃,正是大型魚雷艇。

儘管朝廷的政策翻來覆去,但船政因為之前準備充足,是以建造大型魚雷艇的計劃一經敲定之後,便立即上馬,風風火火的開始了建造,並且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建好了艇殼,動力部分也完工了,可以進行正式的海試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對於自己出了這麼大的“成績”,慶貝勒自然不忘了為自己和船政的下屬們吹噓一番,上奏朝廷報功的同時,還在報紙上廣為宣傳,由於建成的是東方最大和最新式的魚雷艇,自然引起了西方海軍觀察家的注目,稱其為“東亞第一”,朝廷對於慶貝勒領導下的船政取得了如此的成就自然喜出望外,不但賞了慶貝勒雙俸,佩金花玉帶,參與建造的船政員匠也都得到了獎賞。

朝廷的獎勵讓慶貝勒幹勁更足,他現在雄心勃勃的不但想要接著兌現“大型出海潛水艇”的軍令狀,還打算將船政原來被擱置的魚雷炮艦建造計劃提前。(未完待續)

ps: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選!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