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一十八章 首站安薩爾多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百一十八章 首站安薩爾多

對俄國,俾斯麥首先建立了一個“善意”的德奧同盟,接著邀請俄國加入,這樣彼得堡就不再期待與法國結盟了。。。同時,在涉及土耳其的“東方問題”上,俾斯麥暗中支援俄國與英國對立,以消弭兩個側翼大國步調一致包圍德國的機會。對法國,俾斯麥慫恿其向非洲和亞洲發展,從而與英國的殖民利益產生衝突。對英國,柏林明確表態無意插足海外,同時在埃及事務和黑海海峽問題上協助英國牽制法俄,以換取倫敦的友誼。這樣一來,英俄奧三國皆有一定矛盾,它們需要德國的程度將大於它們互相需要的程度,於是德國成為大國事務中最有分量的中間人。它的國際形象被認為是積極的,它的高速經濟增長和工業進步也沒有被認為威脅到了和平。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俾斯麥建立的這個體系也有缺點:它是一種永恆的動態平衡,需要極高水平的理解力才能加以操作。俾斯麥認為,一方的強大導致另一方的恐懼,德國統一的完成必然帶來外部環境的惡化,這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的。除了節制力量、根據形勢變化調整結盟關係外,德國並沒有更好的出路。換言之,柏林必須始終與不安為伴,不可能獲得絕對意義上的“解脫”,而大多數領導人是忍受不了這種狀態的。另外,“鐵血宰相”是一位古典政治家,在完成統一事業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他只需要說服威廉一世國王和少數高級將領,卻缺乏應對民意及其代表的意願和經驗。俾斯麥甚至有意識地把德意志帝國的代議政體和憲法條款搞得簡單化,方便自己完全靠一人的智慧把握國家大政。但進入80年代,新興工商業階層已經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他們要求效仿英法等國、攫取海外殖民地,並且在國會裡控制了話語權。這個時候,仍在以70年代之前的經驗把握方向的俾斯麥有點招架不住了。

9073年,德意志帝國國會透過了獨立後第一個十年海軍發展計劃,旨在建成一支以巡洋艦、魚雷艇和岸防鐵甲艦為核心的防御型艦隊,保護德國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利益。俾斯麥對這個方案持認可態度,但始終反對過早建立英國式的大海軍。除去經濟方面的考慮外,這依然是基於他對“絕對安全”觀念的否定——擁有最強陸軍的國家同時又在追求第一或第二強的海軍,這將使所有周邊國家感受到無可比擬的壓力,並在最壞結果到來前就聯合起來對其進行制衡。而柏林不像英國那樣擁有超然世外的地理優勢,一旦發生衝突,法俄兩國立時就可自陸地侵入德國領土,結果將是一場災難。

那麼,德國要透過何種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呢?如果未來戰爭發生在它和法俄之間,已有的巡洋艦和魚雷艇足夠對敵人的海上交通構成威脅,而德國大可利用它和英國之間距離較近的優勢,以英國為中轉站和地理掩護,繼續向大西洋派出商船。而如果戰爭是發生在德國和英國之間,它也可以聯絡在9056年《巴黎條約》(載入了航行自由原則)上簽字的其他二流海軍強國,構建“武裝中立同盟”,像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其他歐洲國家抵制英國一樣對皇家海軍進行牽制。甚至於“一勞永逸”地杜絕英國對德國海外利益的侵害。

俾斯麥認為:德國最切身的安全利益在歐洲內部,只要能避免在歐洲形成針對柏林的制衡聯盟,德國的繁榮和強大就有保障,世界影響力更是可以不求自來。缺少了歐陸安全作為基礎,“世界強國”不過是一張畫餅。不存在一種無條件的、絕對意義上的安全。在一個由若干大國組成的封閉系統裡,一國安全指數上升過快勢必招來其他國家的恐懼,繼而促成制衡聯盟。有鑑於此,必須明辨關係國祚存亡的核心利益,並使資源嚴格圍繞這一利益進行配置,才能避免想入非非帶來的危險。永遠不可能出現不必調整就可保障長久安全的政策,一種有利於國家生存的安全路線必須同時兼顧節制與靈活,治國方略中永遠不存在抽象的最優。

在俾斯麥看來,乾國所面臨的情況和德國大同小異,現在的乾國主要是為了防範日本和俄國的威脅而建立新式海軍,而英國和法國之所以支援乾國發展海軍,主要是為了利用乾國對抗俄國的擴張,所以乾國現在在東亞的地位和當年普魯士在歐洲的地位有近似之處,都處於可以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悶聲發大財的有利地位,而乾國的軍力(尤其是海軍)一旦超出了對抗俄國和日本的需要,變得能夠威脅到列強在東方的利益了,列強便會轉而尋求結盟來遏制乾國。

而林逸青在俾斯麥看來,顯然不是一個好的“經紀人”——他急切的跑到歐洲來購買軍艦和大炮,急於擴充乾*力,打敗日本和其背後的俄國,但他似乎並沒有想過,如果乾國有一天真的打敗了俄國,那一天也將是乾國災難的開始。

俾斯麥開始構想起和林逸青的會面情景來,他心裡還在猶豫,要不要提醒這個人注意到他現在犯的錯誤,而他並不知道,他本人的命運已經走上了另外的道路。

義大利,******,安薩爾多造船廠。

林逸青望著正在進行火炮安裝作業的“勒班陀”號戰列艦,一時間感慨不已。

他沒有想到的是,身為歐洲二等強國的義大利,竟然能夠建造出這樣強大的戰艦。

“勒班陀”號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了驚人的16154噸,艦長1247米,寬223米,吃水96米,主要武器為4門431毫米主炮,8門152毫米副炮,動力系統採用立式複合式發動機,雙螺旋槳驅動。在9083年3月建成下水後便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快的主力艦,該艦的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1780千瓦,在10節時的續航力是16530公里。她與姊妹艦“義大利”號在一起,是義大利最大和最強的艦艇之一。

“勒班陀”號的一個特點是沒有舷側裝甲,但裝甲甲板幾乎往下彎曲到水線,且是全面隔艙化的。該艦的裝甲集中在中部一個巨大的橢圓形炮座上,炮座設定在與艦體成斜角的位置上,在炮座上裝兩個轉檯,每個轉檯裝有兩門431毫米大炮。該艦的四個煙囪由一個狹窄的天橋聯絡在一起。天橋的前部與一個小型的指揮艦橋連線。一個桅杆矗立在中央。“勒班陀”號在9076年就開始建造,設計成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在應急情況下能運載大量的部隊,當時義大利在一側受法國的威脅,另一側受奧地利海軍的威脅。但是到“勒班陀”號及其姊妹艦建成時,這些外觀高大優美的戰艦已經暴露出裝甲不足,火炮射速慢(主炮每五分種一發);很快就不能滿足同敵艦面對面作戰的要求。因而現在的“勒班陀”號主甲板上裝了更多的輕型速射炮。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