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六十二章 囂張氣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百六十二章 囂張氣焰

想起了那一次救下朱雪雁的林中血戰,林逸青的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在他的戰鬥生涯中,那一次可以說是少有的惡戰。

林逸青一直對那次惡戰中的四個天地會高手印象深刻,但讓他感到意外的是,現在倫敦城裡可能就潛伏著和他們類似的一個傢伙。

而且對方還擁有相當可怕的武器。

自從林逸青根據在那次惡戰中繳獲的“奪命三絃”diy出新式汽槍之後,忍者們都十分感興趣,於是林逸青將圖紙交給了船政槍炮所,製作出了一批汽槍裝備給忍者們,但忍者們使用後發現,雖然汽槍的威力很大,不亞於火槍,而且射擊時聲音很小,可以說優點很多,但缺陷也十分明顯:體積過大,攜帶不方便,射程也較近,射擊完畢後重新裝彈和充氣都很麻煩。是以在林逸青的忍者軍團中,汽槍只作為一種特殊的裝備在需要的行動中使用。

但現在倫敦城出現的這個殺人狂魔竟然擁有這樣的武器,那他帶來的威脅,的確應該引起重視了。

“星月,你安排幾個人,在不影響保衛工作的情況下,調查一下,看能不能找到這個人。”

“是,主公。”

“如果找到了這個人,先不要驚動他,也不要下手擒捉,看能不能發現誰是幕後主使,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我想他應該不是無緣無故來倫敦城作下這樣的兇案的,一定是有所圖的。”

“屬下明白。”

“過兩天我要去參觀阿姆斯特朗公司及其下屬各大造船廠,叫大家提高警惕。”

“是。”

“通知羅特希爾德銀行方面也要注意。”

“是。”

“對了,你說的那個發現槍擊彈痕的偵探,叫什麼名字?”

“他叫薩洛克?霍姆斯,一個私家偵探,據說幫助倫敦警察廳破過不少疑難案件,所以這次倫敦警察廳又請他出來幫忙,他還有一個助手瓦特森醫生,最近一起案子的倖存者梅里爾就是他的夫人。”

“什麼?這也太……好吧,真是無巧不成書,有空你幫我約一下他,我想見見這兩個人。”

“是。”

就在發生兇案兩天後,《泰晤士報》總部收到了一封信。信內簽署的日期是6月25日,另外從信封上的郵戳,可以知道那是倫敦東區的郵局傳送出來的信件。

“獻給親愛的老闆:”

“警察說什麼要逮捕到我,卻根本不知道我是誰。聽到他們鎖定目標的說法,我就想大笑。說什麼穿披風的人就是兇手,根本是個大笑話。”

“我恨女人。在我的脖子被套上繩索之前,我不會停止殺害她們的行為。我的殺人手法很了不起吧!被我殺死的女人連高聲喊叫救命的機會也沒有,就被我幹掉了!警察有本事就來抓我吧!我是為了殺人而殺人的人,還會繼續殺人,你們很快就會在聽到與我有關的有趣事情了。”

“紅色的血最適合用來書寫我之前做過的事情,所以我把紅色的血裝在薑汁汽水瓶裡。可是血像牛皮膠一樣黏糊糊的,非常難用。還是用紅色墨水來寫比較方便。哈哈哈!”

“我會把下一個被我殺死的女人的耳朵,送給諸位警察大人。這封信是我下一次行動的預告,敬請期待吧!我的刀子非常銳利,只要一有機會,就會立刻採取行動。”

“再見了!您親愛的‘解剖者加爾’敬上。”

“就讓我用這個綽號吧!很抱歉,我用佔了紅色墨水的手把信投入信箱。不過,有人說我是醫生,我覺得真是太可笑了。”

這就是“解剖者加爾”之名第一次出現的情形。

收到這封信的報社起初認為是一封惡作劇的信,本想一笑置之,但是基於謹慎的心態,後來還是將信轉交給了“蘇格蘭場”,不過報社並沒有認真看待這件事情。而蘇格蘭場也沒有特別重視這封信。

但是,隨後又發生了幾起殺人事件,接連又有兩名婦女被殺死之後,這封信終於獲得重視,被重新拿出來檢視。

7月1日的《新星報》在報導最近發生的殺人事件的同時,全文刊接了這封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大眾開始以“解剖者加爾”之名,來稱呼這個可怕的兇手。好像要持續這個新聞事件般,加爾再度寄信到“聯合新聞社”。

“我不是在向老闆預告啦,因為不管老闆喜不喜歡,明天都會聽到我這個小小加爾所做的事情的訊息。這次是雙重殺人哦!第一個傢伙有點麻煩,所以不能照我想的去做,沒有切下我說的要送給警察大人的耳朵。謝謝你在我結束這個工作前,替我保留了前面那封信。解剖者加爾。”

在第二封信裡,兇手提到了前一封信,因此兩封信出自同一個人的可能性非常高。可是,奇怪的是兩封信的筆跡並不相同。蘇格蘭場複製了這兩封信,做成了告示,希望認得這兩封信筆跡的人能夠通報警方,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解剖者加爾”之名,便這樣定調了。

但是,署名加爾的信件並非到此就結束了。這件事未來的發展,完全超乎了平庸推理作家的想象。

7月16日,加爾發出的第三個訊息,被送到猶太會堂警區的警長吉羅德的家裡。這次送到的不是一個信封,而是一個小包裹。包裹裡面除了有信件外,還有一塊好像肉片般的東西。

包裹裡面的信件內容如下:

“來自地獄的信,給吉羅德先生:”

“送你從某個女人身上竊取下來的半個腎臟。這是特別為你切取的腎臟。剩下的半個腎臟,我已經油炸吃掉了。味道相當不錯,再過一陣子,我會送上用來切取這腎臟的手術刀。敬請期待!”

“有本事就來抓我呀!吉羅德先生。”

吉羅德警長懷著不安與疑惑的心情,把收到的東西送到倫敦警察廳,經過法醫的檢驗後,確定那塊肉片果然是人類腎臟的一部分。

為了做更精密的檢查,驚慌的警方又把那塊肉片送到倫敦醫院病理學部,請哪裡的主管赫伯特博士做進一步的化驗。赫伯特博士證明了那是一塊經常喝杜松子酒、有酒精中毒現象,並且患有布賴特氏病(腎小球腎炎)的腎臟肉片。

理所當然的,這塊腎臟肉片被認為是來自左邊的腎臟被取走的卡洛迪?文森特的屍體。卡洛迪?文森特有布賴特氏病,並且也有酒精中毒的現象。可是,她的屍體已經下葬在市立墓園了,當時蘇格蘭場的檢察官裡,沒有人把卡洛迪?文森特的屍體挖出來做確認的熱誠,所以,被寄送到吉羅德家的,是不是確實是卡洛迪?文森特的腎臟肉片,至今無法清楚地證實。

這個結果公佈出來後,接下來收到署名加爾的信的人,變成是赫伯特博士了。

“嗨,老闆。直截了當的說吧!那就是左邊的腎臟。有一次差點在你醫院附近也做了相同的事——把刀子刺進可愛女人的咽喉,因為警察的打擾,所以那次的遊戲便落空了。不過,我很快就會有下一個活動了。到時候再送你別的東西。解剖者加爾。”

“喂,你見過惡魔嗎?用顯微鏡和手術刀吧!要檢查腎臟哦!動一動顯微鏡的載玻片吧!”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因為信末還附了這四行詩,所以在報紙上看到這封信的內容時,只會讓人覺得這封信是一個惡作劇。蘇格蘭場、城市警署和報社,確實收到了許多假加爾之名的惡作劇信件。大部分的信件都以“老闆”當開頭,而英國社會不太會使用的美國式英語,多是模仿第一封信的寫法。

匿名信越來越多以短詩的形式出現,逐漸變成一種流行。

由於第一封信上出現的“解剖者加爾”這個名字太受歡迎了,所以後來的仿冒之作,也都使用這個名字,這個名字便被確定下來。

到底最開始的那三封信,是否真的是兇手寄出來的了?這一點雖然很重要,但是很遺憾的,警方一直沒有推理出兇手的身份。而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抗拒這個可怕的血腥事件所帶來的恐懼感,倫敦民眾漸漸橫生出以開玩笑的心情來看待這個事件的心理。在這個風潮中,有一個人不幸被小醜化了。這個人便是蘇格蘭場的傑森總長。

因為追捕解剖者加爾的行動一直沒有斬獲,心情有如熱窩螞蟻的傑森總長親自出馬到殺人事件的現場,並且命令手下擦去稱得上是重大證據的牆壁塗鴉文字——因為這文字有侮辱猶太人的意思,容易引發族群爭鬥,尤其是因為俄國迫害猶太人導致很多從俄國流亡來的猶太人進入倫敦的時刻——之後,他還利用偵察犬,進行了非正式的緝兇行動。

因為有報紙報導應該利用嗅覺敏銳的偵察犬來追查兇嫌的下落,所以傑森總長便試著進行了那樣的實驗。

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是8月6日在海德公園,內容是先讓兩隻狗嗅聞模擬兇手的氣味,然後追蹤一英裡左右,結果獲得了很好的成果。

可是,當天晚上在海德公園進行的另一場實驗,卻不是那麼順利。傑森總長自己扮演兇手的角色,但是狗找到的卻是別人。狗的嗅覺應該是很敏銳的,所以他只好以天氣惡劣為由來解釋這一次的失敗。

因為實驗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所以傑森總長也很迷惑,不知道是不是要採用這個方法來找兇手。於是他又在倫敦的圖庭區,進行了一次試驗。這次的試驗結果,就如8月19日的《泰晤士報》所報道的。

“埃爾維斯?傑森總長的偵察犬昨天在進行追捕兇手的實驗時走失了。如果有人看到那只狗的話,請立即聯絡蘇格蘭場。”

狗在濃霧裡迷路了。而傑森總長則被這樣報導:“已經無計可施的傑森只好依賴狗了。要知道兇手是誰,就去問狗吧!”

傑森總長對媒體說長道短的刻薄言辭也十分感冒,便投稿《難題雜誌》,發表批評媒體的言論:“在海峽的那邊,警察是秩序的支配者,報導媒體不會對警察的活動妄加評論。”

然而,現職的總長並不適合在雜誌上發表這種內容的文章。他的行為造成為題,被議會哪來討論,內政部還因此發公文指責他的言行。

傑森總長於是因此提出辭呈,並且也被接受了。至此傑森總長可以說是弓折矢盡,無計可施了,只好在9月9日辭去總長之職。傑森總長的離職,不管在誰眼中,都可以說是他對加爾舉白旗的投降宣言。

諷刺的是,就在傑森離職的那一天,解剖者加爾又出現了,並且製造了一起轟動世界的大案。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