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九十二章 家中驚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百九十二章 家中驚變

“而就在我們回宮之後,發生了一件非同尋常的事,和那天皇太后同我的談話有關。”

“大乾帝國皇帝陛下獨自統治國家時,他慣於早晨3點就早早地臨朝聽政。不過據說這種習慣的形成既是因為他喜歡早起,同時也是由於他本人的害羞。因為當時視朝時他僅允許在他寶座前的御案上點兩支蠟燭,大殿的其他地方都只用美麗的乾國燈籠照明,而這種燈籠只有一點兒暗淡的光,作為燈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即使某位官員忘記了朝儀,抬起眼睛來看他,也不能看清楚他的臉。”

“皇帝陛下和皇太后陛下的早朝在朝會大殿進行,這是幢獨立的建築,與宮廷之內其他建築物明顯不同。大門上方的題詞表明這是‘勤政殿’。在所有的宮中,朝會大殿都離外牆和人口處最近,這麼一來有資格來上朝的大臣就只能從外廷進入大殿——皇帝和皇太后居住的宮殿離此有一段距離。紫禁城內,許多地方是牆套著牆,皇上、太后的宮殿外面都豎著圍牆,朝會大殿也在某處宮門附近一個圍牆圈起來的院子裡,但清綺園除了外面一圈圍牆外沒有別的圍牆。”

“清綺園的朝會大殿內部絕不空曠或者寒酸,它的陳設與御座房裡的是同一型別。漂亮的擺設、古董、茶几和椅子,還有與環境出奇地不諧調的,是三架鋼琴。牆上掛著軸子,上面有的是某位皇帝御筆的大字,有的是聖賢們濃縮的哲學,也有的是裝飾性的。其中一幅掛軸告誡後來的皇帝要記住他是在‘受命於天,用康保民’。大殿中央有很大的丹陛,上面放著寶座和龍書案,後面是三扇、五扇或七扇的屏風。古代的丹陛比現在所用的低,古代的寶座尺寸寬大,上面還有靠墊,比起現代的來更像是沙發。這似乎說明古時候皇帝執法時比起今天來較為隨便。較為家長式。過去皇帝見他的大臣時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寶座上,而大臣們也可以走得比較近,因為那丹陛並不像現在所用的這麼大、這麼高。”

“各部院長官和具有榮譽官職的親王每月都在一定的日子入朝見駕,或是稟報公務,或是向皇帝、皇太后請安。皇帝、皇太后每天都臨朝聽政和接見軍機大臣領班、大學士,並且經常召見軍機大臣。軍機大臣的首領敬親王總是最後一個受到接見,這時就討論當天早些時候大臣們所彙報的事務。”

“所有的電報和公文都送交各自的專管部門,除非情況特別嚴重,都是僅僅在朝見時稟報皇帝、皇太后。一過11點,皇帝、皇太后就認為國事已畢,不到明天不再為國家操心。林逸青先生在倫敦遇刺期間、英國人向波羅的海派出艦隊的日子,以及英乾聯合艦隊封鎖海參崴時(我在宮裡期間發生的三件大事),電報、公文不斷地在早朝時間之外送到皇太后手上,一般送至她的御座房,有時甚至她在花園裡散步時它們也會被送到她的手上。這些公文都是一到外交部(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即轉宮內的。當然,如此打擾皇太后完全是出於她自己的特旨,否則任何官員都不可能有膽量逾越成規。公文在宮門口由專司其職的太監接收,他將它放進絲綢襯裡的黃緞盒內,然後跪呈給皇太后。”

“早朝期間,丹陛前的地上有5個墊子,那是專給軍機大臣在向皇帝、皇太后陳言時跪的。軍機大臣首領的墊子離寶座最近。有墊子可跪,這種特權只有軍機大臣才可享受,別的官員與皇帝、皇太后交流時只能跪在硬梆梆的石板地上,而且還不可跪得超越這5個墊子。這麼一來對那些人就很不利了,他與皇帝、皇太后之間的距離可能導致他們說的有些話無法被他聽清,尤其皇帝,聲音本來就輕,傳不遠。克服這一困難、縮短與皇帝、皇太后之間的距離的辦法,是賄賂將自己引進朝會大殿的太監,讓他把墊子挪一挪,這樣就可以跪得離丹陛近一點。軍機大臣首領和大學士的墊子是絕對不能動的,但其他三個墊子就可以由那個引路的太監隨意支配了。要是後者拿到了足夠的錢(每個墊子有固定的價格),他就會把其他三名級別較低的軍機大臣的墊子統統挪個位。”

“當獲准覲見的官員被專司其職的太監引到朝會大殿之前時,後者就推開那兩扇巨大的殿門,跪倒在門坎附近,高聲報出朝見者的姓名官職以及到達宮內的具體時刻,等到站起身來,墊子已經被他輕輕鬆鬆地移動過了。那官員的姓名被通報上去之後,他就進來盡其所能地找個離丹陛最近、又與他的官階和付出的賄賂相稱的地方跪下。那太監引見完那官員後就轉身從門口走開,還必須儘快地跑。一段距離之外有官員和別的太監站著,密切觀察著他離開時的行動。如果他留連不去或是不儘快走開,那就罪至極刑。這是為了防止竊聽和擴散國家機密。”

“獲准覲見的官員等到太監離去的腳步聲消失之後,就跪倒在地,開始陳述自己的事情。如果有必要,皇帝、皇太后會問他問題,以便得到進一步的解釋。等到覲見結束,那官員就站起來,向外走去。乾國人從不倒退著出去,他們並不認為把背對著君主是失禮的事。”

“那些不得不常常人朝見駕的官員們想了一個好笑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的雙膝。他們進去之前在膝部裹了厚厚的墊子,這麼一來跪在石板地上就舒服了。乾國男人穿的是長袍,膝部的墊子當然看不出來。”

“皇帝的年紀還很輕,當時依然充滿著孩子氣。各部的長官裡面,許多都是老頭,有的人敘述事情時肯定對細節說得太多。年輕的皇帝聽著幾個這樣的老頭喋喋不休地搬弄細節,常會顯得很不耐煩。大臣抬起眼睛對皇上看是會被認為‘有失朝儀’的,所以那些老頭在七拉八扯這種乏味的細節時,年輕的皇上往往悄悄離開寶座,從丹陛上溜下來。當那可憐的官員抬起眼睛向皇上叩頭時,他只會看到一張空空的寶座。皇上本人在大殿後部的屏風後面,也許已經喝了5分鐘的茶,或者作了什麼別的消遣了。”

“關於皇帝、皇太后的神聖性,我注意到一個奇異的事實:這種神聖性似乎只屬於作為統治者的他們,而不是作為個人的他們。當他們在朝會大殿發令宣旨的時候,對他們說話只能跪在地上。在宮裡,在私下的時候,當他們下了一道旨或是任何牽涉到公務的命令,則接旨的不論是侍從、近臣、大員還是親王都會跪下。凡同皇帝、皇太后作正式交談,不論是在私下裡還是在別的地方,臣下必定跪地啟奏;但倘若他們是在私下之時而話題又是普通的事,則對他們說話就隨便得幾乎親密了,近臣甚至普通的侍從這時都是站著說的。不過如果在這親密的閒談之間忽地插上了一條命令,則侍從仍會當即跪下接旨。”

“磕頭是作為一種感謝的方式,並不用於問候招呼。象戲樓上每次表演開始和結束時,演員都向皇帝、皇太后磕頭,先是感謝被榮幸地允許在他們面前表演,後來是感謝得到的這種榮耀。官員們磕頭感謝皇帝、皇太后的召見,或是感謝已經或將要從皇帝、皇太后那裡得到的恩寵或賜予。並不是宮裡的人或者在覲見皇帝、皇太后時才磕頭:彼此地位身份相近的人有時也會對對方磕頭,以感謝所受到的某些大恩。磕頭時跪三次,每次再頭磕下去三次,要碰到地。外國人磕起頭來會顯得奴性十足、極其難堪,但乾國人磕頭時是很莊嚴的,看上去並無不雅和屈辱之感。這是種傳之已久的表達謝意的方式,這種乾國傳統可能起源於朝臣的性質有如奴隸的時代,可是現在對磕頭的人來說就完全沒有了奴隸似的低人一等的意思。”

“祭祀孔子的典禮結束後,在朝會上,一位大臣向皇太后提出,鑑於那位因為貪汙罪和謀殺罪而被投進監獄的重臣是已經故去的大乾帝國最忠誠和有名望的大牙曾伯函的弟弟,弟弟在犯罪時哥哥不但沒有阻止,還處處替他打掩護,因而也犯了欺騙皇帝的罪過(這在乾國是極大的罪),他要求追究曾伯函的責任,取消曾伯函‘文正’的諡號,還要將曾伯函的畫像從祭祀孔子的偏殿裡撤下。他的建議在朝會當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官員們分成兩派,互不相讓,兩位親王敬親王和純親王都無法制止,而皇太后一開口就平息了爭論。皇太后說,曾伯函身為兄長,在這件事上的確有很大的過錯,但他的功勞是主要的,過錯是次要的,作為家裡的長兄,保護幼小的弟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儘管弟弟無法無天,但過錯不能夠全部由長兄來承擔。如果把曾伯函的功過按照比例來計算的話,他的功勞是十分之七,過錯則是十分之三,況且他已經去世了,只要將他的過錯寫成祭文,在他的靈位前焚燒掉,讓他的靈魂明白他犯了過錯,但朝廷寬大為懷,免於追究就可以了,追奪諡號的話就太過分了,不過將他的畫像移出孔子的宮殿是應該的,因為他的德行上畢竟有了些許的瑕疵,不再適合陪伴孔聖人了。皇太后的睿智意見得到了兩位親王和參加朝會的大臣們的一致贊同,也讓我從心裡感到佩服。”

翁叔平是在家裡聽說曾伯函的畫像給移出了孔子祭殿的。

當門生高弘超告訴自己這個訊息時,翁叔平只是冷笑了幾聲,等高弘超走後,翁叔平卻迫不及待的命書僮展紙磨墨,寫起字來。

“殺賊功高,百戰餘生真福將;欺君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

看著自己寫好的楹聯,翁叔平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副楹聯,他打算找個時間,焚化了給曾伯函送去。

就在這時,侄子翁正罕興沖沖的跑了進來。

“叔父!看小侄今日為叔父尋得了什麼!”翁正罕興高采烈的將一卷略有破損的卷軸捧到了翁叔平的面前。

翁叔平看了一眼卷軸上的封識,一雙眼睛立刻亮了起來。

這應該是一幅南梥時的古畫。

“你又去琉璃廠了?”翁叔平含笑看著這個他最喜愛的侄子問道。

“前幾日聽說有人拿了一幅馬遠的《梅石圖》來賣,我這一早兒便趕去了,果然給我碰著了!”翁正罕興奮的來到翁叔平的書案前,正要展開古畫,卻看到了翁叔平寫好的楹聯。

“這是……叔父寫給曾伯函那老兒的?”翁正罕只看了一眼,立刻便知道了是怎麼回事。

作為翁叔平的兄長翁叔庚的兒子,對於上摺子參刻父親以至於父親和爺爺翁心寸雙雙去世的曾伯函可以說恨之入骨,當然能夠看明白這幅楹聯的意思。

“一會兒你就拿去焚化了,送給曾伯函好了。”翁叔平微笑道。

“小侄明白。”翁正罕會心地一笑,將這幅楹聯卷了起來。

“叔父請賞畫。”卷好了楹聯之後,翁正罕將它放在了一邊,然後在書案上將古畫徐徐展開。

翁叔平站在書案前,取過玉鎮紙,將畫的四腳壓住,然後負手而立,仔細的欣賞起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翁家是詩書門第,家境殷富,翁叔庚翁叔平兄弟受父親薰陶,喜愛書籍字畫和古玩,翁同罕自幼便受父親和叔叔影響,對此道也甚有造詣,時不時的便去琉璃廠淘弄,因為家學淵博,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未完待續。)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