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備前宰相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九章 壬辰倭亂(22)第二次平壤之戰(下)(5K)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九章 壬辰倭亂(22)第二次平壤之戰(下)(5K)

20日黎明,明軍尚在開火做飯,李如松便已經召見三協大將,將攻城任務交代下去之後,明軍便開始準備攻城。

薊鎮遊擊吳惟忠,副總兵查大受負責對付牡丹峰上的日軍,前協大將楊元,右協大將張世爵負責攻打七星門,左協大將李如柏參加李芳春負責攻打普通門,副總兵祖承訓、遊擊駱尚志與朝鮮平安道兵使李鎰負責攻打含毬門。

此外還有朝鮮大將曹好益駐守在大同江南側,切斷日軍南逃之退路。

部署完畢之後,李如松於軍中宣告:先登者賞300兩,授都指揮僉事。同時宣告此戰不要首級,只要平壤的命令。

這樣的賞賜在後人眼中或許不高,完全是受影視文學作品影響。要知道都指揮僉事是都指揮使副官,秩正三品,與都指揮同知分管屯田、訓練、司務等事。

而300兩銀子也已經相當於一個都指揮僉事1年的俸祿了,是普通小兵一輩子的俸祿。

正所謂厚賞之下必有勇夫,隨著李如松命令傳諭各軍,明軍士氣大振。

最先開火的邊是部署在後方的神威大將軍炮和紅夷大炮,他們的射程超過了1公里,可以直接從明軍營壘內射到平壤城頭。

事實上這種重型火炮在當時都是固定炮位,沒有液壓退制器甚至炮輪,每發射一發都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

但威力是真的大,一發紅夷大炮的炮彈打在平壤城女牆之上,直接將女牆擊碎炮彈餘力甚至將後面彎弓蓄力的日本上半身直接擊碎。

被打碎的女牆碎石四濺,讓周圍的日軍和僕從軍或多或少的受了一些傷害。

作為重炮的神威大將軍炮和紅夷大炮的數量還是太少,只能作為威嚇火力存在,短時間內並不能擊垮10米寬的平壤城牆,想要拿下平壤城最終還是要靠人力來完成。

隨著擂擂戰鼓聲在西南北三面敲牆,混雜著人們的激喊聲,明軍排著整齊的佇列開始向平壤發動進攻。

排在最前面的是身著厚重棉甲的明軍精銳,身上的甲胃從肩膀一直垂到足邊;

甲士們的雙臂套的是鐵質的環臂甲,腿部還有體制的護膝和硬皮做成的脛甲;

頭戴著鋼製的頭盔,頭盔的棉甲下襬也鑲這鐵片,將人的整個脖子保護柱,遠遠的往去好似一片機器人一樣。

這是李如松特意的安排,就是為了遞減日軍鐵炮的殺傷。

作為等先的第一批軍士,人手拿著一面鐵質的圓盾,大部分人手中拿著明制式的腰刀,也有人握著手斧、單手錘等武器。

也有的前軍排成縱隊扛著長梯,舉著盾牌跟著大部隊向前。

後面是身穿紅色戰襖,僅有上半身用鉚釘鑲嵌著鐵鐵片的明軍遠端步兵,他們推著虎蹲炮、滅虜炮等火炮到射擊距離之後便開始對著平壤城操炮。

由於佛郎機和無敵大將軍炮射程太近,處於平壤城日軍鐵炮射擊距離之內,因此依舊在後面待命。

在跑兵身後的是手持三眼銃和弓箭的明軍遠端步兵,而在主戰場的普通門這一側,還有神機營2000兵持抬槍鳥銃助陣。

2.5米長的抬槍類似西班牙大火繩槍,需要假設在專門的支架上射擊,還要配合著才能清理槍膛,因此一個抬槍組是2~3個人。

儘管使用抬槍有些耗時耗力,不過射擊距離和射擊威力是真的大,可以遠遠的邊起到壓制西側城牆守軍的作用。

而手持與日本鐵炮相似鳥銃的明軍,則躲在鐵盾之後,與城頭的日軍使用火器開始了互相射擊。

有了準星的鳥銃,再也不是三眼銃那樣命中全靠信仰和密度的武器了。

儘管明朝的神機營也許久沒有操練了,不過萬曆皇帝提前半年讓石星整備神機營效果還是有的,憑藉鳥銃可以與城頭的日軍打的有來有回。

儘管沒有佛郎機炮和無敵大將軍炮助陣,可是射程200~300米的虎蹲炮射出的散彈就已經讓城上的日軍吃盡了苦頭。

他們本以為此戰最終會演變為熱火力的遠端互射,最後誰也拿不下誰平澹收場。

誰知道明軍給日軍狠狠的上了一課,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萬炮齊鳴,什麼口徑即正義,什麼是科技是決勝的關鍵。

一門虎蹲炮射出的散彈相當於30~50門鐵炮齊射的效果,這些彈丸打在城頭上,壓制著日軍根本抬不起頭來。

但是你以為躲在女牆上就萬事大吉了嗎?

明軍的紅夷大炮和神威大將軍炮時不時將平壤城上的女牆雜碎,連帶著躲在女牆後面的日軍也被帶走了性命。

雖然戰鬥才剛剛開始,但是整個平城周圍好似驚雷縈繞一般,大炮震動山嶽,硝煙彌漫數十裡,遮蔽了雙方的視線。

在李如松的指揮下,明軍的炮火準備足足持續了2個小時,城下前軍的那些精銳愣是舉著盾牌,扛著梯子等待號令等了2個小時,足見明軍軍紀嚴明。

最先被拿下的還是牡丹峰,明軍依靠鐵盾阻擋山頭日軍的鐵炮射擊,日軍就將鐵炮向明軍腿部瞄準,又或者向下面砸石塊阻擋,明軍一時之間竟為之所阻。

但是很快明軍拿出了一種帶著龍頭的火箭,喚作火龍出水,以火藥推進,內藏有火油落地之後即可點燃周遭。

恰逢西風吹起,竟燒的牡丹峰上的日軍無立錐之處,艱難的沿著大同江,頂著大同江中朝鮮水軍的射擊,從東側的長慶門逃回了平壤城內。

隨著2個小時的火炮火力準備,早就自城下100步等待的明軍隨著李如松一聲令下向平壤城衝殺而去。

為防止虎蹲炮殺傷友軍,虎蹲炮的炮擊停止,而神威大將軍炮和紅夷大炮則不受影響,因為他們的射擊間隔更長,有的口徑大一些的虎蹲炮也改用實心彈,繼續對城頭進行壓制。

其實對日軍防禦影響最大的就是虎蹲炮射出的散彈,日軍被城頭的火力壓的抬不起頭來。

對面的虎蹲炮不再射出散彈,日軍也壯著膽子使用鐵炮和弓箭對城下的明軍進行射擊,又有朝鮮僕從軍抱著石塊對底下搭著梯子的明軍拋擲,又或者鄉下潑沸水阻擋明軍攻勢。

這個時候位於第二隊的明軍神射手們,會彎弓搭箭,專門點名這些把身子探出城頭的日軍。

《經絡復國要編》記載:“鳥銃鉛子飛如雨下,中者無不倒斃,更有鉛單一枚而二穿者。”

等到少部分明軍攀到梯子盡頭,又有日軍舉著長槍等候多時,待其探出身子便有2~3把長槍將其刺穿,喪命的明軍無力的向城下自由落體。

不論是歷史上記載的平壤之戰,還是這一世經歷的平壤之戰,都不似大家認為的三兩句話:日軍在明軍強大火炮壓制下被擊潰。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經絡復國要編》就有記載李如松縱馬上前,親自斬殺了好幾個從上面退下來的逃兵,並用重賞鼓舞士氣,明軍再次進攻的記錄。

而且明軍將領基本上都身先士卒,參加遵化參加李芳春被箭鏃射中喉嚨而亡,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梧被鐵炮擊穿了左臂,左協統帥李如柏頭盔被日軍鐵炮洞穿,遊擊吳惟忠被日軍集中胸部,幸虧鐵兜內側和棉甲厚實這兩人才無性命之憂。

將領尚且生死南側,普通士卒面對的危險更甚,近身攻城才十幾分鍾,平壤城下便已經疊起了一層屍體。

參將李如梅向自己兄長建議鳴金收兵,再次用火炮轟擊壓制平壤城頭,卻被他一個冷眼斥退“再有亂軍者,不論你是不是我兄弟,皆斬!”

戰至上午9時許,浙兵統領,神機營參將、指揮使駱尚志主公含毬門,第一次攀城為飛石所傷摔落城下,第二次繼續再次舉盾迎頭直上沒有絲毫退卻。

他英勇的表現鼓舞了浙兵的士氣,士兵們紛紛為其搖旗吶喊,跟在駱尚志身後登城,日軍經不能抵擋,含毬門成為第一個被明軍攻克的城門。

隨後祖承訓、李寧帶著明軍北兵、朝鮮軍緊跟著浙兵殺入城內。入城之後不論日軍還是朝鮮僕從軍見人就殺,殺到後面更是不論軍民老幼皆喪命於北兵手中。

而且他們枉顧李如松下達的不要首級的命令,南北兵及朝鮮兵因為爭搶首級的問題還在平壤城內大打出手,最後鬧出了數十名名明軍死於同伴之手的慘劇。

至於朝鮮兵,首級是根本爭搶不過明軍的,即便已經砍下的首級也被明軍搶走,反倒了沒有參與到南北兵的混戰之中保下一命。

含毬門陷落後不久七星門也繼續告捷,原來是神威大將軍炮打中了門樓,將其擊垮倒地,壓倒了一片日軍,日軍守城火力為之一滯。

明軍乘此機會登上七星門門樓,控制這座朝鮮北側最重要的城門,明軍依次從七星門魚貫而入,開始和日軍開始殘酷的巷戰。

借用《經絡復國要編》的記錄那就是“大城既破,我兵四集,雲湧風馳,雷轟電掣,健馬奔衝,短兵相接,賊盡摧伏。火箭鳥銃飛射,中者焚,觸者死。”

上次平壤巷戰祖承訓是用炸藥炸開七星門城門,遼東騎兵自七星門殺入,最後被地面和城牆上的日軍夾擊潰敗。

這一次城牆在明軍手中,日軍無法登高射擊,但是日軍依舊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意志。

受上次巷戰的啟發,這一次日軍有效的利用平壤城內的建築設置障礙,阻塞明軍的進攻。更有足輕、武士專門躲在建築物內,透過縫隙用長槍、鐵炮、弓箭殺傷走塔防道路的明軍。

然而饒是如此,大部分日軍依舊需要面對明軍的近身肉搏作戰。

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發現明軍身上的甲胃非常堅固,除了棉甲以外,很多北兵特別是宣大兵身著的都是鐵質扎甲,日本的武士刀很難在其上留下痕跡更別說殺傷明軍了。

而且明軍普遍身體素質要強於日軍,好似一個巨人在暴打小朋友一樣輕鬆。

小西行長和松浦鎮信很快發現這樣打下去不行,隨即命人退回中城守備,外城僅餘長慶們依舊在日軍手中。

日軍要保留長慶們是為了給自己留一條退路,此前從牡丹峰退回來的日軍,在宗義智的帶領下趁著火勢漸弱再次出城殺了回去,最終付出了300多人的性命之後才又一次將牡丹峰拿回。

不是日軍要做這樣無謂的犧牲,七星門都丟了牡丹峰意義又何在呢?

還真有這樣的意義,牡丹峰是平壤北側的山峰,邊上就是綾羅島。

在朝鮮水軍封鎖大同江的當下,日軍若想退走只能透過綾羅島回到南岸,而牡丹峰居高臨下,可以直接掐斷日軍退路。

聽聞牡丹峰得而復失,李如松大怒,下令吳惟忠、查大受再攻牡丹峰。

前一次攻山將山上的森林植被燒沒,現在的牡丹峰光禿禿的,明軍只能採用最原始的攻山方式,純靠人力攻打。

然而日軍似乎守出了一些心得,使得兩人久攻牡丹峰不下,甚至軍隊出現了不穩的跡象。

平壤中城的攻城戰相比外城更加殘酷,明軍沒有了大炮的幫助,只能與日軍展開了最原始的登城作戰。

好不容易付出了千餘人的代價這才拿下中城,日軍有退到城內練光亭駐守。

這裡是日軍最後的據點,是平壤城內的一處石山,背後就是日軍最後的城門大同門。

早在明軍到來之前,日軍就利用城內的建築物石塊壘出了一座石頭城,如今便是利用這座石頭城駐守。

日軍為了活命爆發出了極強的戰鬥力,明軍攻至傍晚練光亭依舊不能拿下。李如松知道士兵苦戰一日早就人困馬乏,無奈只能暫時下令退兵,準備明日再戰。

苦戰一日的小西行長和松浦鎮信清點士卒之後發現城內只有數千兵力,去掉宗義智帶去牡丹峰的兵力,整個第一軍團餘下不足8000人,戰損過半。

再加上援軍遲遲不至,然他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他與松浦鎮信商議道“援兵不至,今以至此,豈得擊走明之兵乎?今與徒死,不如先逃。”

很顯然松浦鎮信也不願意死在這裡,經過一日的苦戰日軍早已戰損過半,全憑一口氣硬撐著。大量的鐵炮、彈丸、火藥早已遺落損毀,身邊的糧食已經不足3000石,平壤城已經不足為守。

明日若是明軍再次來攻,日軍必定是覆滅無疑的。

兩人商議一番之後決定36計走位上計,當天深夜便帶著軍士從大同門出逃走。

原本他們想要沿著平壤城走到牡丹峰,經過綾羅島渡過大同江。

但是有些早就喪膽的士卒,不服從約束直接從大同門出去後直接向著大同江東岸跑去,最後跑到了大同江的江面上。

允許是小西行長命不該絕,今日大同江江面居然結冰,人可以直接在上面坦然行走。

更多的士卒見到這種情況,更是一窩蜂的向大同江奔去,畢竟若是可以從容的渡江,又有誰願意繞過敵兵佔據的長親門,經綾羅島渡江呢?

日軍夜晚的逃跑的動靜有些大,李如松從睡夢中被親兵喚醒,來到平壤城頭發現大批的日軍居然已經渡過河去,對岸的曹好益所帥的水兵和義兵已經被殺退。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他驚訝於昨日還是滔滔江水的大同江居然是在一夜之間凍住,感慨這是老天要放日軍離開,因此當有麾下想要踩著冰面追擊的時候都被他叫停。

當然李如松叫停追兵不是沒有理由的,他在城頭看得真切,冰面並不結實,有一部分日軍就因為冰面承載不住重量跌入大同江水中被活活淹死。

如今明軍已經拿下平壤,沒有必要再付出無謂的犧牲。

小西行長退走之後不久,牡丹峰上的宗義智也收到訊息,帶著軍勢經由綾羅島退直東岸。

至此第二次平壤之役戰罷,明軍戰後檢索首級得6000餘級,燒死的屍體約5000餘人,昨夜夜逃大同江溺亡者千餘人。

根據這樣的記錄,日軍應該只有數千人遁逃,但是小西行長到黃州收攏敗軍之後,依舊有9000餘人,實際戰損4000人左右。

這就是說昨夜溺亡大同江的人最多數百人,那麼明軍的斬獲和日軍的首級數量就對不上了。

要知道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過去一直是日軍征討朝鮮的先鋒,多次戰鬥之後餘兵不過1萬3000人左右,可是眼下餘兵8000+明軍斬獲超過2萬人。

就算算上3000僕從軍依舊有數千人的差距,可見明軍又在平壤城內殺良冒功了。

餘日軍的戰損相對應的,是明軍的戰損。

戰後插計各營,陣亡官丁1575人,陣傷官軍2185人,陣中被射死騾馬722匹,實際上是與日軍死傷相當的。

換算一下平壤之戰直接讓明軍主力損失1/15,而前面還有數百座朝鮮城池等著收復。

這樣的傷亡比例顯然是李如松不願意接受的,也難怪後來李如松對柳成龍說道“我兵為救活爾等,死傷三千餘人。”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