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備前宰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二章 壬辰倭亂(25)王京第一道防線潰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十二章 壬辰倭亂(25)王京第一道防線潰敗

小早川隆景沒有想到,眼前這個曾經被自己認為是來朝鮮鍍金的豐臣親藩,在面對當下的危局時候,居然會生出反擊的想法。

他起初還以為是自己對當下局勢的描繪不太清楚,隨即有將自己在坡州所見的明軍海船橫絕江上,百炮齊射攻擊長湍城頭的景象複述給了豐臣秀次聽。

豐臣秀次在聽完他的複述之後點了點頭,又向他問出了這個問題“有何計破敵。”

豐臣秀次這次的回答,終於讓小早川隆景正視起了眼前的這個少年,難道豐臣家二代真的皆是龍虎之輩嗎?

沉默片刻之後,小早川隆景還是獻上了自己的計策“臣聽聞三國時期曹魏佔據荊州大兵壓境東吳,蜀吳合謀火燒赤壁,這才退了魏國的攻勢。

明國水師高大,行動必然緩慢,在加上放炮時候需要下錨穩定船身。或許可以讓火船趁其炮擊之時順江而下,火燒大明戰船。”

【火攻明船】

這是當下小早川隆景唯一可以想到的辦法了。

且不說日本水師大部分遠在慶尚道駐守,就算他們來了也不可能是明朝水師的對手。

在坡州看向對岸的時候,小早川隆景看得真切,明朝水師的戰船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要強於日本的船隻。

小早川隆景過去曾經總督過附庸毛利家的村上水軍,日本的水戰他還是有些心得的,當年渡海登陸播磨,後來的木津川海戰他都有參與。

因此從看到明朝戰船的那一刻,他便很清楚的認識上,兩國船隻是從結構上有著本質的差距。

簡單點來說,日本水軍的船隻就是小舢板抗大樓,就算安宅船的船底座比弓小早大的多,他的船底部和上層塔樓結構也是分離的。

別的不說,遇到風暴的時候,安宅船和關船上層的船樓被吹走就不是新鮮事。

但是遠觀明朝樓船、艨艟、福船,他們的船隻結構更像是一體,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明軍海船在內在上層夾板安置火炮,不然火炮射擊的後坐力可以直接把船樓搞垮了。

當然他並不知道,這也是明朝海船在下西洋之後,吸收了阿拉伯海船的特點改進而來的。

在小早川隆景看來,就算日本水師來了,即便是在漢陽這樣的大川中作戰,面對將大筒裝載上船的明軍,也沒有一戰之力。

火炮連長湍的城牆都能轟塌,更別說是木質結構的船板了。

如果說在深陷全羅道義兵泥潭的時候,小早川隆景只是對徵朝感到無力,那麼在聽聞明軍1日破平壤之後,他就已經對此戰的前途不抱希望了。

可是在看到臨津江上的明軍水師,小早川隆景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快點逃回日本去。

可是眼下豐臣秀次不願意撤兵,那麼他便只能放手一搏,打掉了對面的海船,最起碼可以保證後方的土路,讓十萬大軍不至於被漢江所阻。

除了火攻明朝水師之外,小早川隆景海像秀次建議道“如今明朝有水師隔絕臨津江南北,開城已無守備之必要,當儘快傳令開城,讓豐臣侍從儘早撤走。”

豐臣秀次藉著問道:“退往哪裡?”

“最起碼退到龍仁,以保我後路無憂。”

龍仁這個地方在漢江以南,水原以東。後世很少聽到這個地名,但在古代卻是朝鮮南邊入京的必經之路。

原因無他,全因漢江太寬!在王京這裡主要的渡河工具是乘船擺渡,但是在水域被明軍封鎖的情況下,渡不過去。

既然渡不過去就得誒向上游找橋樑,恰好在上游後世八堂這個地方有一座木橋,是當年成宗李娎修起來給窮苦百姓渡河的所用,畢竟想要擺渡漢江,這擺渡錢可不少。

而從八堂渡河之後由於對面是山谷,想要繼續向南依舊需要轉到向東經果川、龍仁的山谷南下。

後世朝鮮之戰時候水原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彼時日本人已經在漢江上修築了石橋,就算沒有石橋,部隊舟船擺渡也不是問題,沒有不要繞道南下,而水原相比龍仁地勢更加平坦,適合機械化部隊行動。

小早川隆景的意思就是要讓豐臣秀勝去守住龍仁,這樣一旦有王京潰敗,部隊繞道八堂過橋的話,對面也有人可以接應。

不至於人剛剛過河,明軍就已經派小船載運兵士登陸,有給他們截在了漢江南岸。

豐臣秀次雖然有些耿直,但是他不是沙煲,自然明白小早川隆景這話的意思。

但是他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聽到外面武士慌慌張張的回報說“主公,坡州那邊來報,開城已經失陷,豐臣侍從以下生死不知。”

聽到這個訊息的豐臣秀次不敢置信“胡說,他手中有1萬5千精銳,更有3500僕從軍添陣,憑什麼連1日都堅守不住?”

小早川隆景是在上午看到明朝水師炮擊長湍的,當即馬不停蹄趕來王京報信,眼下才不過過去了3~4個時辰罷了。

算算逃兵從開城跑到坡州,信使從坡州趕來王京的時間,那豈不是豐臣修身才守了2~3個時辰便宣告開城失守?

他弟弟豐臣秀勝就算再無能,手底下的1.5萬日軍精銳總是真的吧?憑什麼連1天都守不住啊!

最無語的是小早川隆景,他還想著讓豐臣秀勝再堅守兩日,還給自己佈置的時間,到時候趁著夜晚讓出開城。

誰承想到自己這邊命令還沒下達,開城就已經淪陷了。

對於豐臣秀次來說,他們兄弟三人可是互相扶持著過來的,就算對自己這個弟弟再看不上,到底是自己的親弟弟。

緊張之餘他居然直接拎其那名武士質問道:“快說,開城怎麼淪陷的,我弟弟怎麼樣了?”

見到自己的主公發怒,那名武士畏縮的回應道“臣下...臣下不知道,臣下只是通報的,小早川家的使者在外面是否通傳?”

但是詢問那名小早川家的使者也沒有用,因為他也是從開城潰兵那邊聽來的訊息。

只知道開子城被明軍火燒而下,明軍等待火勢稍緩之後架炮於蜈蚣山上炮擊南城,由於截住山勢高度,使得明軍火炮擁有了很好的射界。

在明軍火炮壓制之下,開城南城根本無立錐之地,明軍趁勢奪城攻入城內。

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使者帶來了更詳細的戰報,除了前面明軍架炮蜈蚣山炮擊開城之外,據說有明軍走小路翻閱松嶽山奇襲滿月臺。

這裡是舊高麗王宮廷所在地,也是豐臣秀勝的本陣所在地,守軍本就被攻入城內的明軍打的不能相顧,又見滿月臺著火更是沒有了戰心,紛紛潰敗而逃。

等到過了兩日,朔寧、坡州陸續收攏了第十軍團麾下各個大名的潰兵和武士,但是依舊沒有豐臣秀勝的訊息。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有人說他已經死於陣中,有人說他向山上跑了,反正是眾所紛紜。

豐臣秀勝的訊息直到5天后才從江原道傳來,原來他帶著百餘眾翻閱松嶽山向西逃到了鐵原,遇到了在這裡駐守的真田信幸家臣這才得救。

除此之外,宮部長房、南條元清、島津豐久、淺野幸長等大名也都安然無恙,大部分都逃到了朔寧,倒是讓朔寧的防備力量有所增強。

但也不是全部無事,整個開城-金川之戰,依舊有大名尹東佑兵與荒木重堅戰死,其他武士、足輕戰死、被俘、失蹤者不計其數。

開城、長湍淪陷,對於日軍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原本按照小早川隆景的計劃,開城防線當駐守1月,坡州再駐守1月,等待後續援軍抵達後反攻。

可是寄予厚望的開城防線雖然抵禦了明軍先鋒3日有餘,但是在明軍主力抵達之後半日而敗,還是大大超出了眾人最初的計劃。

但是最起碼相比較歷史上那樣的窘境,現在的日軍局勢尚且還好,最強沒有到10萬軍民,城內僅餘糧1.4萬石的地步。

事實上也正賴提前制定了【八道國割】計劃,儘管朝鮮西部5國統治的一直不還好,但是東部3國倒也沒有掀起什麼大的風浪來。

就算慶尚道北部有義兵作亂,但是也能保證糧食可以從釜山運到王京。也就是說,此刻的日軍並沒有如歷史上那樣面臨後無援軍,又無兵糧的必敗局面。

小早川隆景在那日與豐臣秀次商議之後就沒有再回坡州,用秀次的話來說就是他需要有人參贊軍機,同時也怕小早川隆景身陷坡州,因此坡州的指揮實際上是他的養子(弟弟)小早川秀包。

明軍水師炮擊長湍城的景象可是深入小早川軍的心中,因此小早川隆景也不敢託大臨河布放。他甚至將此前修築好的臨河營壘全數搗毀,不給明軍利用的機會。

明軍攻克開城之後,聽聞了此前豐臣秀勝在這裡的暴行,李如松特意撥給了100兩白銀和100石米安撫城內百姓,隨後便在開城修整3日。

他在這裡修整不為別的是,蓋因為明軍將士多數沒有成家,如今提著腦袋來朝鮮作戰賺取軍餉是一回事,如何讓明軍將士死心塌地的用命就是另一回事了。

很多人不理解古代皇帝和將軍為什麼這麼喜歡將宮女、寡婦賜給有功的將士。

原因很簡單,當兵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事兒,保不齊什麼時候死了。

當兵的也怕自己絕後。可是以他們的條件很難出得起前走完娶妻的流程,就算有也得是傾盡家財才能娶上一個媳婦,有的人當兵的兵餉甚至是為了給自的弟弟、兒子娶媳婦。

這些人雖說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但是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若是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免費討到老婆留個種,他們自然是會對你感激涕下,這也是安撫軍士最好的手段之一。

現在聽聞豐臣秀勝盡數屠殺了城內高過馬背的男丁,留下了很多寡婦,李如松便與朝鮮官員商議,將他們指婚給明軍有功的將士。

前來接管開城事務的開京府使樸灝對於這個要求不敢拒絕,上奏朝鮮王李昖之後李昖更是撥給禮錢1000兩處理此事。

可是此時是戰時,儀式一切從簡。李如松也沒有等到李昖的旨意下達,就已經強行將開城內的寡婦指婚給有功的明軍將士。

畢竟從開城道義州,一個來回最起碼要7天,李如松等不了這麼久,又或者他壓根沒有把李昖當回事。

後來連有些尚未出閣的,但是已經被日軍玷汙的朝鮮女子也都被列入指婚之中,一時之間開城上下喜氣洋洋。

如果事情道這裡發展倒還順利,但是到了後來,居然後軍官公然將未出閣的朝鮮貴族女子納為妾室的事情,不過對於此李如松都是以成末應對。

娶了媳婦,做了愛做的事兒的明軍上下士氣如虹,於1月15日渡過臨津江從淺灘上岸。

李如松不急著攻城,他命人渡河之後便營造營壘、修築浮橋,他要等到火炮運到坡州之後再發動進攻,一如此前平壤與開城如故。

除了主力繼續向漢陽挺近之外,他還派左協統領李如柏率領所部順臨津江而上對上游的朔寧、漣川展開攻勢。

為了填補其兵力不足,以及地形不熟的弱點,李如松特別讓李鎰領2萬朝鮮軍隨行。

作為先鋒的李寧領3000遼東騎兵一馬當先,麾下有孫守廉、高升等人,全軍先行一步直撲麻田。

此時駐守麻田的是立花宗茂,面對西面數萬明朝、朝鮮聯軍,心知麻田城小不足以守備,隨即棄城渡過臨津江與對岸積城的弟弟原田統增會和,軍力合計5400人。

他這一退直接讓朔寧的黑田長政懵逼了,儘管收攏了部分豐田秀勝的部眾,他畢竟麾下原始兵力只有1.1萬人,在黃海道消耗了一部分,如今日本兵只有9000餘人。

就算收攏了宮部、淺野、豐臣等大名及其部眾,總兵力也不可能超過1.6萬人。

而且這裡很多大名都是從開城逃出來的,現在有多少戰心都不知道,能不能擋得住來犯的明軍是要打問號的。

最關鍵的是,豐臣秀勝逃來了朔寧,如今這裡有兩個軍團長,但是實際上總兵力還沒別人一個軍團多。

而且他這個軍團長在身份上是要比豐臣秀勝低一頭的,就算掛著全權守備朔寧的牌子在,你看豐臣秀勝鳥不鳥你。

事實上豐臣秀勝比他還不是東西,聽聞明軍東進的豐臣秀勝,以要回王京幫助駐守為名,帶著本部直接渡河往漣川逃命去了,整個朔寧就留他9000人馬應對明、朝3萬大軍。

黑田長政自問這仗是打不過的。

黑田長政一想,你們都跑了,留我在這裡算怎麼回事,便也不作接戰直接透過安峽、尹川逃入江原道與豐臣秀貞會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