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赤色黎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52章 貫通的海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52章 貫通的海路

所有勢力其實都在改革,努力的消化自己的領土。【】就算是大漢共和國,也在默默的舔著傷口,等待著下次重新崛起。

呂布貫徹著徹底革命,在他的地盤裡面已經沒有任何世家存在。就算是打算留下來的世家,只能保留一些浮財,也被徹底打散,在徐州和青州兩地居住,五年內沒有出仕為官的機會。這還是陳宮諫言的結果,否則的話說不得這些世家都得被趕出軍政府。

至於原本的一些世家,比如琅邪諸葛氏,諸葛誕最終是留了下來,他們一脈就如同歷史所言是守塚之犬,留在琅邪老家照顧祖祠和祖墳。好在呂布也沒有那麼缺德,近期內已經不會把別人的祖祠和祖墳給破壞掉了。

諸葛瑾則是來到了華夏共和國,在公務員考試裡面脫穎而出,卻不得不從縣吏做起。至於諸葛亮諸葛均一脈,最後卻是去了漢中定居。原本是去荊州,但這兩個地方不是落入華夏共和國手中,就是在孫堅的手中。

不少荊州的世家大族,都已經搬遷到了益州,甚至是關中地區。諸葛家的另外一個靠山便是原本的豫章太守諸葛玄,隨著李煜佔據豫章郡,後者就去了荊州定居。之後更是隨著荊州的世家遷徙到了漢中,諸葛亮和諸葛均還小,最後就去了漢中投奔了叔父諸葛玄。

又透過一系列的聯姻,總算是在漢中安定了下來。甚至諸葛亮也得到了張家的賞識,推薦到了皇家學院深造,憑藉著出色的入學考試成績,成為了特殊的插班生。

至於呂布的那個軍政府,在深入改革之後,由於大量缺乏人手,自然也召開了公務員考試,結果參加考核的徐州和青州百姓,不少都是親華夏共和國的存在。再加上原本已經被分化拉攏的部分,其實軍政府的,扣除軍隊外,大部分官員其實都是親華夏共和國分子。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軍隊裡面,透過政委的宣傳和拉攏,也有不少中低級軍官,甚至少數高階軍官成為了親近分子。久而久之,整個軍政府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殖民政府,本身雖然也在強大,但卻成為了華夏共和國最大的原料提供地點,和商業殖民地。

也正是這些親近分子的幫助,兩國的交流也是在不斷開展。呂布已經深刻意識到‘早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道理,軍備大多來自進口了,但也知道不能全部都依靠別人,所以私下也進行秘密研究,卻不想這些研究其實都在華夏共和國暗中注意下。

研究成果也至少落後三四代以上,實在是不堪入目。只是誰都知道科研這種東西,很難說得準。說不得今年落後三四代,但幾年後在某個方面卻突然取得了領先都說不定。所以就算是浪費資源,華夏共和國依然安排人手注意呂布的科研進度。

大漢共和國那邊,為了彌補人口上的問題,也是在積極捕奴。但本質上卻是在不斷的開疆擴土,對於臣服它的部落進行招撫,並且集中進行居住。不僅教會他們更先進的畜牧方法,還收購他們的牛羊和羊毛,甚至教會了他們製造乳酪的手藝。

大量的幹乳酪被運輸到南方,甚至是外國進行效果,倒也為大漢共和國獲取了不少的稅收。不知不覺之間,大漢共和國甚至擴張到了朝鮮半島。在朝鮮海峽那邊,他們根據傳說,得知在這海峽的對面還有一片廣袤的土地,已經開始努力造船,試圖查探。

其實他們聽說的那片土地,便是倭國的九州島地區,那裡是這個時代倭人最活躍的地區。本州島和四國島上也有居民,但基本維持在奴隸制時代,唯有九州島的那些倭人,在‘渡來人’的幫助下,建立了青銅器文明,進入半奴隸半封建時代。

當然,這些對於任何人來說都無所謂了,畢竟暫時還沒有任何人,能輕易抵達那裡。

在本國,大漢共和國開始解放佃農,這主要是針對軍政府和華夏共和國的宣傳手段進行的對策安排。本來大漢共和國就是地多人少,讓更多的人變成有產者並不困難。又因為有大量的異族奴隸充斥其中,底層的百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倒也安定了不少。

有了產業,原本的佃農和家丁也開始有了積極性。期間又創造出了不少的價值,本身的生活也變得更好,於是又開始帶動了消費。

與此同時,大漢共和國雖然打了敗仗,卻還是和大漢帝國、徐州軍政府和華夏共和國進行商業交流,透過把北方的牲畜和奶製品輸送到中原和南方,倒也換取了不少的金幣和稅收。

雖然不想承認,但目前整個華夏大地的主流貨幣,便是華夏共和國的新幣。不知道為什麼,這三種金幣的提供一直很穩定,市場上的流通非常穩定,關鍵是品質居然保持著固定的水平,鑄幣工藝更是非常先進,使得別人想要仿造或偽造都沒辦法。

孫堅的軍政府也在進行改革,學習大漢帝國和華夏共和國的手段,建立監軍,開設學校進行啟蒙和教育。但本質上,交州軍政府就是一個原料提供地,本身的工業水平太低階,使得短期內他們只有原材料能夠提供。

不過南方也有一些煤炭,鐵礦等資源,運送到長江邊,用商船一船一船的運輸,倒也是非常賺錢。只可惜人口問題一直在交州軍政府最大的痛,就算是收編了不少的山民,依然沒辦法滿足人口的需要。

原本孫堅貫徹的是大漢朝廷的制度,山民作為黑戶是需要被歧視的存在。但由於人口的問題的壓迫,使得孫堅不得不改變他們的地位,宣佈只要能夠說漢話,並且下山居住,那麼就能夠得到軍政府的戶籍,並且享受一般百姓的權力。

至於那些沒有辦法說漢話的,也組織了一批教員進行教導。只要能夠流利說漢話,並且改變野蠻的生活習慣,那麼也能夠得到軍政府的戶籍。

交州軍政府因為其先天不足,軍隊只有不足十萬,還要鎮守各地。戰爭潛力的不足,使得孫堅不得不投入超過五成的稅收在科研上面,尤其是繳獲大漢帝國的重炮,也被進行仔細分析研究,孫堅顯然已經意識到,在強大的火器面前,人數優勢其實已經不復存在。

這顯然更適合交州軍政府的需要,若是鎮守一個地方只需要三五百個士卒,就能抵禦數萬大軍,那麼就能節省不少的兵力,甚至於也能節省出不少的軍費。

大漢帝國也吸收了南方戰爭的寶貴經驗,依靠絲綢之路的收入,加大科技的研發。戰爭果然能促進科技進步,只可惜最先提升的卻是軍事方面的技術。不過隨著鍛鋼和軋鋼等技術的提高,卻也在民用工業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承軸被研發了出來,更先進的四輪馬車被造了出來,這種馬車依靠兩匹馬,可以拉動七百斤的商品,還能健步如飛。公用馬車開始出現在兩地之間,甚至還有作為運貨用的運輸馬車。西北也在緊急修建一條水泥路,以方便對西域的掌控,同時也為了能夠運輸更多的貨物到西域進行交易。

原始的駱駝運輸和馬匹運輸,已經沒辦法滿足日益增大的貿易需要。大宛以西的諸國也需要美麗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甚至棉布在那邊居然也有很大的市場。大漢帝國種植的棉花是李煜提供的美洲棉,紡織出來的棉布更加美觀順滑,深得中東諸國貴族的喜愛。

絲綢之路就是一個大金庫,不斷是給大漢帝國供血,就算沒有了荊州,大漢帝國依然在不斷變得壯大起來。

目光回到華夏共和國,在和呂布達成協議之後,在連雲港、日照和青島和蓬萊三個地方,也就是這個時代的朐縣、海曲縣、不其縣和東萊縣四地建立了碼頭。大量的貨物,尤其是保鮮期比較短的貨物,從這南方開始運輸,抵達這裡進行銷售。

軍政府的一些貨物,同樣是那種保鮮期比較短的貨物,也透過這裡,源源不斷的朝著南方運輸。甚至透過內河船進行轉運,運輸到荊州,甚至是司州進行出售。

呂布也意識到了航海的便利,於是也是積極發展造船業。只可惜由於技術積累不足,只能造出近海漁船,在不足海岸五十米的地方捕魚。好在雙方本來就有友好貿易的條例,在華夏共和國那裡,買了一些中型近海漁船進行研究。

船工的仿造能力還是有的,再加上木材獲取並不困難,呂布又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在公元194年春節之前,徐州軍政府也造出了第一艘中型漁船,並且開始試著製造大型近海漁船。

依靠這四個港口,華夏共和國也完成了黃河,東海和長江三地的貫通。更新型的運兵船出現,根據需要可以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從南方把士卒運輸到北方戰場。不過陸地道路建設也在努力進行,大量的公路,甚至是木質鐵路投入建設,帶動了沿路經濟的發展。

又有臺灣金瓜石金礦源源不斷提供的金銀銅礦,貨幣方面倒是不足為慮。隨著新的中型遠洋探險船開始下海試航,李煜最新的目標,卻是遙遠的倭島!

在他的描述裡,那邊到處都是金礦和銀礦,銅礦也有不少,是真正的寶島!這個宣傳帶動了不少有著探險精神,敢於冒險的探險者,他們組建了一支遠洋探險船隊,先是抵達了連雲港,然後陸續朝著東邊開始進行探索。

到了公元194年春節前後,第一批探險船隊開始返航,並且宣佈在朝鮮半島和連雲港間,發現一座大型島嶼。

訊息彙報上來,李煜參照了一下地圖,赫然發現這座被發現的大型島嶼,便是濟州島!(未完待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