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啟巨星之路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5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85章

感動,是真的感動。

在看過趙誠大熱天還穿著長長的迷彩服,冬天被風吹得凍起滿臉冰渣子後,再聽到老人的話,實在讓大家感觸很深。

這些都是真實發生過,甚至是現在都還存在著的事。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久了,有時會把一切看得理所當然。

甚至會忘記有群可愛的無名勇士,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付出著。

而這個節目,把他們重新帶進了大家的視線中。

趙誠在拍攝【守衛邊疆的軍人】時,是真的跟著整個節目組來到了邊疆地區。

華央在節目立項之前,就已經跟有關部門做好了協商。

所以,他們來到這裡拍攝都是經過同意的。

只要節目組不影響戰士們的正常工作,別進去不允許拍攝的範圍,基本沒什麼問題。

另外,除了趙誠自己和少許演員外,軍人們在節目中也有集體出鏡的一幕。

觀眾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很多都是真實場景。

趙誠扮演的原型老人,今年其實也才50來歲。

可模樣看上去比平常的50歲老人要憔悴不少,像60多歲。

雖然他站直了以後,依然有著挺拔的軍人之姿,但多年的辛苦全寫在臉上。

老人家裡在80年代,就已經有了電視和小霸王遊戲機。

不說富裕之家,起碼都是條件不差。

假如老人當時選擇的不是當兵,他估計會過著滋潤的生活,保養得當,然後像李治海那樣,到了50歲看著也還是30多歲。

觀眾們心中都充滿了感慨,化身為節目的自來水,四處宣傳。

“真是出乎意料的好看,好期待下一集啊,完全沒想到我有一天會催更一部記錄片。”

“《我和祖國的那些事》這名字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沒看過的人都猜測它是個無聊的節目,看過的人才明白它有多麼貼切。”

“我之前還以為趙誠是節目組邀請過來講‘愛國心得’的嘉賓,可現在看來,他是身兼力行啊。”

華央是觀眾緣不錯的頻道大哥。

但它除了《新聞聯播》和幾個老牌的節目外,整體收視率其實不算高。

旗下有些小眾頻道,更是把為愛發電詮釋得淋漓盡致。

《那些事》這節目則是小眾裡面的小眾,哪怕別人在摁臺無意中看到了,也會下意識地略過。

儘管製作再精良,在前世也沒能濺起一粒水花。

因為大家對華央的印象已經固定了,都認為他們做出來的節目,都是嚴肅的教育或科普。

所以有很多優秀的節目,由於大家的先入為主就這樣被埋沒了。

其實,《我和祖國的那些事》在前世也很棒。

哪怕從前沒有趙誠的加入,節目的質量依然扛扛的。

畢竟立項的資金,有90%都投入在節目的塑造當中,演員也嚴格按照演技的標準來進行選取。

例如這期【守衛邊疆的軍人】,為了追求真實感,監製讓全組人都搭乘飛機來到了邊疆地區。

除了趙誠開頭的在家玩耍的場景,其餘鏡頭都在這裡完成拍攝。

一整個節目組的住宿、伙食以及交通費用,那是非常龐大的。

最後,只剩不夠10%的資金,用來支付全體演員的片酬。

這樣的良心節目,怎麼能不好看?

可引用觀眾的話來說,那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龔導演一心一意放在節目的製作上,其餘宣傳什麼的一概不管。

因為在他眼裡,華央本身就是個金字大招牌,識貨的人自然會過來看,沒必要像其他衛視臺那樣暄眾取譁地進行炒作。

道理是這樣沒錯,但龔導演沒瞭解過現在的人,更傾向於快餐式節目。

大家沒那麼多深沉的想法,表面上看著哪個好就看哪個了。

這就是《那些事》前世撲街的原因。

而這輩子有了作品口碑向來就不差的趙誠,總有群人會因為看見這個名字,而嘗試收看節目。

如今又有一群觀眾現身說法,力證節目很好看。

這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興趣。

大家抱著開啟試試的心態,去瞄一眼這種平時絕對不可能關注的節目。

結果這一看,就沉迷到無法自拔了,一個個像當時參與論壇直播的那些網友那麼驚訝。

由於,誰都想不到龔導演會以這種‘重現過去’的方式展開敘述,所以,《那些事》一下子就火了起來。

龔導演雖然比較古板,但也完全不至於對一些熱點盲目。

他在第一期節目播出後,觀察了一下反饋情況。

然後,發現了有很多觀眾喜歡趙誠,就乾脆把屬於趙誠的特輯,全堆在了前面一塊播出。

把節目選在中秋期間首播是對的,大量的學生和工作者群體,放假回家。

除去中秋節的賞月、吃月餅這些基本環節外,就沒啥事幹了。

這突然在放假的第一天冒出個爆款節目,眾人哪怕湊個熱鬧也會過去瞅一瞅。

等到了第二天連播的時候,節目的收視率直接翻了三倍。

而第三天播出,收視率已經是首播時的九倍以上了,這也是個宣傳的好機會,趙誠馬上就聯絡了賴總,讓他安排一下熱搜。

中秋假期的最後一晚,微博也就因為這個話題爆了,觀眾們的熱情超級爆炸。

“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些事》是我今年看到最有意義的節目!”

“我就知道瘋狂跟身邊人安利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九倍的收視率裡面,有我的一份功勞,我很自豪!”

“我第一眼看到有趙誠參加的時候,就知道節目不會差,但沒想到比我想象中更棒。”

別說是觀眾激動,就連節目組的負責人龔導演都驚訝得不行。

他在節目開播之前,對收視率其實早就心裡有數。

畢竟,他一個跟華央有著不少合作的老牌導演,肯定是能預測得出收視率走向的。

尤其是龔導演以前替華央,做過一個類似的節目。

他當時費的心思,甚至比現在拍《那些事》還要多,可回報的結果卻是收視率低下,觀看的人寥寥無幾。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且經過調查之後,看的人有九成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家。

最後,節目因為完全拉不到廣告贊助商,虧損得實在太嚴重,只能被砍掉。

在那個時候,龔導演就對年輕觀眾失望透了。

所以,沒有希望就不會有失望。

龔導演這次依然盡心盡力,但再也不會期待些什麼,就抱著觀眾們愛看不看的心理。

無心插柳柳成陰。

《那些事》首播已經超出了龔導演的預期,沒想到後面還有更大的驚喜。

雖然,節目在中秋假期期間的三連播,已經暫時停止了,以後會恢復到每週兩集的正常狀態。

但大家的愛國情緒,卻像成堆的乾枯稻草一樣,被《那些事》點燃了熊熊的烈火。

小年輕們紛紛在網路上看得見的地方,表達著自己對軍人們的理解。

嘴巴甜一些的,還會一口一個‘戰士哥哥們辛苦了’地說話。

還有歲數長點的大齡青年,則說著自己曾經被軍人戰士幫助過的經歷,讓很多網友又是一陣感嘆。

至於那些不會上網的大爺大媽,在看過節目之後,也用自己的方法對軍人表達心意。

其實,他們不是很分得清哪些才是軍人。

但這不要緊,反正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就全都是好樣的。

所以,他們買了很多水果、五穀雜糧或者是一些特色農產品,給提到警隊、消防隊和武裝部去了。

後者自然是不可能收他們的禮物,可無論怎麼拒絕,大爺大媽非要把東西留下來。

有些實在是送不出手的,仍然不死心。

等到第二天大早或者晚上的時候,把東西放在值班崗位或者門把手上,丟上就直接跑了。

讓很多當班人員哭笑不得。

節目後續引發的連鎖效應太強大,讓一些不看節目的人也跑去圍觀《那些事》。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這個愛國群體變得越來越大了。

2011年的時間,恰逢在中秋過後不久就是十一國慶節。

《新聞聯播》把這件事的具體整理了一下,當成了素材播放到新聞裡面。

《那些事》整個節目組的成員都高興得不行,他們的努力付出,終於得到了收穫。

正能量題材,終於出現一個能夠跟那些娛樂性綜藝,站上對手擂臺的節目。

龔導演再次獲得了寶刀未老的稱號。

另外,刨去大家對軍人們的喜愛以後,他們第二感興趣的,就是這個節目的拍攝到底是怎麼進行的。

華央旗下為數不多的一個高收視訪談節目,看準了觀眾們的獵奇心理。

於是,就邀請了《那些事》節目組的核心人員作為嘉賓,上來講述自己拍戲過程的不容易。

這個訪談節目,可不同於別的妖豔賤.貨。

他們也是以追求真實的乾貨為主,很少會說起嘉賓私人生活這樣的問題來水內容。

畢竟,《那些事》裡有些片段拍得十分駭人,他們肯定想讓觀眾們知道真實的情況。

就像在第三期的時候,趙誠扮演的是一個救生員。

這個救生員的原型人物,是獲得過《感動華夏十大人物》其中一次榮譽的人。

救生員趙誠在一個海濱城市居住,他在平時的生活中,只是一個賺著薪酬不多的普通倉管員。

但等到每天下班以後,他就會來到家附近的海灘,成為一個沒有工資的救生員。

在趙誠堅持當救生員的17個年頭裡,總共救起了82條鮮活的生命。

當趙誠21歲時,第一次從海里救起一個小女孩後,他就犧牲了很多陪伴家裡人、自我發展的時間,用來守著這個海灘。

龔導演為了凸顯救生員到底有多麼不易,特意用一幕驚險的場景來說明。

那是天氣不太好的一天,昏昏沉沉。

海浪也比平時更加波濤洶湧。

這種情況,一看就知道是不適合出海打魚的。

然而,有個家庭貧困的兩兄弟,因為等著要錢給換重病的媽媽做手術,就不顧危險地出去深海捕魚。

由於心急出海,有些日常準備就沒有按部就班的檢查。

他們出海的那首小船,在去到深海魚多的地方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故障。

而貧困兩兄弟所在的那片海域,又正好是浪最大的時候。

兩人很不幸地連船帶人一塊被海浪打翻了。

所幸他們水性不錯,翻船的地段離岸邊也不是很遠,就使了出奶的勁兒往岸上遊。

人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其實是相當渺小的,根本不存在抗衡這種情況。

因為人無論水性再好,也會有精疲力盡的時候,兩兄弟裡面的哥哥,就是這個精疲力盡的人。

他和弟弟雖然是在同一個地方下落海,但兩人很快就被海浪拍散了。

在這個情況,是根本不可能顧及到對方的。

弟弟也不知道哥哥落在後面,沒有游回來,當他拼死拼活才終於讓自己腳踏到沙子的時候,才看見哥哥還在遠處。

但他的手和腳已經完全沒有力氣,來到岸邊時都是發抖的,連站都站不穩了。

絕望籠罩在兩人的頭上。

可這時,救生員趙誠已經發現了他們倆的身影,奮不顧身地跳入海中,前去救哥哥。

“這場戲拍得十分不容易。”

“要知道,無情的大海,從古到今,它已經不知道吞沒了多少個人。”

“最辛苦的,還是我們下水的演員。”龔導演誠懇地對著鏡頭講道。

實話實說,趙誠和飾演兩兄弟的特型演員,在下水拍那一幕之前,是已經寫好了遺書的。

這個寫遺書的場景,也被節目組當成花絮,錄了下來。

它現在正於訪談節目後面的螢幕播放著。

“你在水裡的那時候,有害怕嗎?”女主持看完片段後,用令人充滿傾訴欲的聲音問趙誠。

由於上節目的人數有限,而趙誠又還有其他幾場戲的戲份。

所以,他也就作為這場大海戲的代表,回答女主持的問題。

“說句實話,寫遺書的時候,其實是有的。”趙誠點了點頭,有些無奈地繼續道:

“畢竟我今年也才20來歲,這種行為總讓我有種......七老八十的感覺。”

舞臺下的觀眾們,被他風趣的說法,逗得一陣輕笑。

他之後又說了一些自己的驚險片段,讓觀眾們和主持人都驚歎連連。

當然了,拍的時候其實沒有看上去那麼可怕。

龔導演選的海灘其實並不算深,也沒有看上去那麼遠,至於天氣的陰沉,也有部分是後期的特效。

但他們寫了遺書,把生命交給大海,那倒是真的。

在這個綠幕摳圖的盛行年代,《那些年》節目組是真的充滿了誠意。

人們發自內心地佩服他們這群人。

而整個節目最大的贏家,除了龔導演以外,就要數當了好幾期男主角的趙誠。

他的敬業,這回真的是被超級多人認可。

以前的電影,雖然也能體現趙誠敬業的一面,但那到底是在拍商業大片,有些人還是會抱著‘他為了賺錢才拼命’的成見。

而這回不同了。

經過訪談節目的播出後,所有人都知道了趙誠拿到的片酬非常低。

但他卻依然盡心盡力地完成了自己的戲份。

哪怕是以嚴格著稱的龔導演,也同樣對趙誠讚不絕口,這就說明是真的了。

以前積攢的,或許多是喜愛他演技的粉絲,可在《那些事》播出後,趙誠又多了一群真心敬佩他的鐵粉。

作為一個被下了江湖封殺令的明星,趙誠打出了非常成功的開門紅!

他比封殺前的知名度更高,喜歡他的粉絲,年齡跨越幅度也變得更大。

而趙誠在《那些事》裡的戲份,也要走向終篇。

龔導演雖然知道繼續用趙誠能保持熱度,但其餘原型人物的年紀都太大了,形象實在和他合不來。

所以,趙誠今天拍完這最後一場戲,就完美收工了。

可當他準備離開的時候,有個圓臉胖子突然衝出來攔路。

“趙誠你好,請問可以幫我籤個名嗎?”